廖 盈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四川广汉 618307)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廖 盈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四川广汉 618307)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学业、就业以及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因素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求职就业、人格发展方面易产生心理困惑,陷入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政工作者,当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能获得第一手材料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手段非常重要。因此加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的干预能力和策略研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的和谐稳定有着重大意义。
大学生 压力 心理危机 干预
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在1954年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境,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很多学生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处理好在活动中产生的摩擦和矛盾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从而产生负面情绪。主要表现出害怕、焦虑、恐惧、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孤独、紧张不安等。
2.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3.行为方面:不能专心学习或劳动;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社交退缩;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4.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1.自身原因
当代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0岁左右,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但是心理上并不一定未达到真正的成熟。社会多以生理标准看待大学生,视其为成人,提出了远超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社会要求,易使大学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诱发心理问题。
而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以及性格的缺陷导致:(1)环境的变化使他们有很强的不适应感,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情绪焦虑,失眠等症状。(2)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使一些学生采取自私、冷漠的态度对待别人和集体,容易在人际关系和集体生活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3)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对自主学习要求更加突出,很多大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方法,学习低效,学习状态出现红灯,容易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情绪焦虑。
2.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量的西方思潮涌入,对传统的价值观带来很大的冲击。经济体制的转型、多元文化也带来了核心价值信仰危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渗透到大学相对纯真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激烈的竞争使得大学生在面临抉择时对自己的信心不足,陷入彷徨,不安和焦虑油然而生。
(2)学校因素
高校的专业设置是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这种专业教育的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学科设置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志品质的培养。许多大学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也设置有“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但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对心理卫生的认识仍存在误区,认为心理问题就是心理疾患,担心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后周围同学会用歧视的眼光看待自己,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时对此避而不谈。讳疾忌医的态度导致没有及时的让辅导老师以及专业人员介入,导致问题愈发严重。
(3)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场所。如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任性、骄横的性格,同时也养成了依赖心理。与此同时,父母,又有着望子成龙的期望,他们想自我实现,又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想独立自主,家庭却又总是大包大揽,他们有极大地热情参与,却又不能承受失败。有的家庭,由于出现诸如父母离异等重大变故,也容易给大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目前,大学生对心理问题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若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危机时不能及时干预,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1.建立动态心理档案
大一新生在入校之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测试,建立心理档案。这样可以比较全面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利用课堂教育、讲座、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设置为必修课程。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认知误区,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途径等相关知识。也可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卫生的讲座,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先期征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看待心理危机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对心理危机的防范意识,提高对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促使他们能主动地利用周围的资源,解决自己的心理危机。
3.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应积极组织、筹划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结合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得以提升。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增强与同学间的沟通能力,提高自信心,调整心态,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4.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也是最熟悉每一个大学生个性和心理特征的。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特殊作用,这就要求掌握比较扎实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采取有效的手段帮助大学生解决面临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应积极的学习教育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参加心理专业培训以及各种相关的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自身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5.完善心理危机预警网络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辅导员需要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置手段。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从而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首先充分利用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加深认识,强化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引导学生对周围同学细心观察,及时汇报,让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早被发现。
其次,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手机、QQ等通讯工具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家长,对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有更加详细全面的了解,有助于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能够将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反馈给家长,并请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者心理危机干预。
辅导员老师还应与任课老师、学校领导以及心理咨询师等加强联系,建立信息通道,及时疏导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学业压力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当心理危机事件产生时,利用信息通道,及时让有关领导掌握情况,实时启动预案,多部门合作,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对和处置。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让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彰显自己的个性,促进其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生成。高校辅导老师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和识别心理危机的表现,结合学校完善的预警制度,有效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浅析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
[2]刘红霞 辅导员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和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
[3]吴薇莉 四川省高校辅导员第二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及心理危机的甄别与干预[Z];
[4]宁维卫 四川省高校辅导员第二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