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萍(浙江省江山市第二中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气的压强》一课引发的思考
汪萍
(浙江省江山市第二中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理念是主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便是课堂的理念,诗人陆游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实践,因此科学教师如何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成为教学的突破口。结合《大气的压强》的教学设计,作以下内容的阐述。
大气的压强;实验;悬念;情境
大气压强存在的证据很多,教师课前充分准备实验器材,不事先设计实验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然后学生进行展示,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师幻灯片上展示:寻找证据:器材:扑克牌纸片、广口瓶、胶头滴管、果冻壳、吸盘、瓷砖、烧杯、水。
师:小组活动,通过所给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寻找大气压存在的证据。若在这当中能寻找到大气向各个方向产生压强的证据就更不错了!
学生纷纷动手,寻找他们认为简单可行的实验。在做覆杯实验时,有的学生往杯中装入水,然后倒过来,纸片盖上去后,发现纸片要掉下来。经过讨论、再试,发现要装满水实验才能成功。教师不需言语,可轻轻地把杯子倾斜,学生发现纸片还是没有掉下来,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同时自然会把杯子朝各个方向试验结果。而果冻壳这熟悉的物体在课堂上出现倒更是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有想把它吸在手上的,也有想办法把它吸在自己或是同学脸上的。最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演示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对于学生来说,由他们亲自动手实验得来的知识比老师演示得出结论显然更有积极性,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他们很快用多个实验寻找到大气压存在的证据,并尝试解释其中的道理。同时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使他们初步学会能够用大气压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此外,本实验所用的器材中有果冻壳、吸盘、瓷砖、扑克牌纸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更是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也能进一步渗透在家庭中,也能尝试一些小实验的思想,此时不需教师过多的教育,学生自然是深有体会。
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基于原有的生活经验,对一些现象的本质较难理解。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强加于学生,应该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渐渐走出认知的误区。在大气的压强一节中,对于吸饮料时,饮料是不是被我们用力吸上来的问题设计了以下探究过程。
师:吸饮料时,饮料是怎么进入口中的?
师:两个清洁过的玻璃瓶内装满橙汁。我们来进行一个吸饮料比赛,最先把饮料喝到红色标记线的为胜者。谁愿意上来参加这次比赛呢?
学生纷纷举手并喊着:我来,我来!
教师选择一大个子男同学和一小个子女同学。同学们都笑出了声,认为比赛肯定大个子男同学胜利。
生比赛:吸饮料。
在这比赛过程中,女同学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比赛的胜利,没有把饮料吸上来的男同学脸都涨红了却始终没有喝到一点饮料,他那不知其中奥妙的表情让同学们忍俊不禁。出乎预料的结果更是激发了大家想探个究竟的求知欲望。
师:对此你们有什么猜想?
学生均感到困惑。
师:现在到了揭开谜底的时候了。请两位同学仔细观察比较两个瓶子有什么不同?其余的同学看大屏幕。
PPT:两瓶塞的对比图片。
生:原来要瓶塞有孔的饮料才能被吸上来。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瓶塞上没有小孔的其中的饮料是吸不上来的。从而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有小
意的沟通目的。面部表情、身体与四肢动作所表达的意义,都是肢体语言。谈到由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诸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当事人以此等肢体活动表达情绪,别人也可由之辨识出当事人用其肢体所表达的心境。我们平时在与学生沟通时,肢体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丰富而微妙。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态度,在这里,我愿意理解为肢体语言。当你板着面孔,对着学生怒吼时,学生感受到的不是你的爱(虽然你自觉是满怀爱心,对学生是恨铁不成钢),而是你的不满和怨气。在此消极的情境中,一切教育归于零。陈虹老师在《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一文中,对于《不同语境测试》结果表明,教师如果有足够的耐心,持用积极的话鼓励、激励学生,学生就会变得愉快,产生积极情绪,也会激发学生自愿做某事的动机,而教师也会感觉良好。于是,课堂氛围愉悦而轻松。还是举一例来说说吧,学生历来对古文有恐惧感。有一次,我决定让学生自行翻译一篇没有任何注释的课外文言文。全班没有一个学生敢举手翻译。之所以冷场,一是因为学生没有安全感。“我要是答错,会被人嘲笑,会很没面子。”二是作为课外古文,总有学生不识得的字,包括字音和字义。这时,我笑着说:“我相信,以我们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起码能读懂此文的一半内容,还有一半的内容,也只是因为有个别字我们不能理解它的意思的原因。没关系,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是起来翻译的同学碰到不会的,有同学还有老师跟你一起并肩作战呢。不用担心的。”这么一说,终于有同学敢站起来回答了。那位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始终注意运用肢体语言,满脸含笑,不断点头赞许,适时为其鼓掌,译得妙处,走过去轻拍其肩膀以示赞许。学生因我的这些细微动作和表情而受到莫大的鼓舞,自然也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帮助和关爱,自信心大增,最终顺利翻译了这篇文章。可见,我们积极的肢体语言,往往能传递丰富的信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积极的口头语言运用。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交流可以说是我们教师与学生间最常见的交流方式。我认为,若是面对大多数学生,教师一定不能口不择言,众怒不可犯。其实,学生在意的不仅是你说话的内容,还有你说话的语气和语调。征求意见,我们要态度诚恳,虚心听取;批评学生,我们要就事论事,不咄咄逼人,也不宜涉及学生的道德品质,给他上纲上线,若是与学生个别谈话,一定要先让学生有安全感,切不可将学生置于我们的对立面,这更有助于融洽师生的关系。
沟通是一门艺术,语言是沟通的媒介。积极语言能给弱者以勇气,给败者以信心,给胜者以动力。为人师者,要掌握好语言艺术,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有积极的心境,其次要物化积极心境为积极的语言和行动。即达到题目所言的,言为心声,行随心动;心境物化,做个文质彬彬的老师。
张慧.师生课堂言语交际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
·编辑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