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琴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薛玉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基础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在应试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按教师的指令进行机械训练,缺少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这种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课堂,教师通常采取包揽式教学模式,问题由教师提出,答案由教师告知,学生没有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有效训练,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严重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想象能力是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学生具备了想象能力,思维才会更加活跃与开阔,反之,不注重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教学,课堂必然是了无生趣,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春》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可以让学想象夏夜晴朗的夜空,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能联想到些什么?可以让学生以“夜空”为题展开想象,进行作文片断速写;在学习《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与以前学过的《范进中举》进行对照阅读,并想象:如果孔乙己与范进穿越时空,有一天相遇到一起,他们会谈及什么话题?他们对科举制度会有哪些议论?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范进与孔乙己的对话创编出来,并且进行表演。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力发达了,思维才能更加活跃,而这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才能积极进行思维,形成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意识的产生,即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才能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开动思维,争取问题的解决,这样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自身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与发展。例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教师提出了:为什么“母亲”要遵从孩子的意见走小路,而放弃自己的决定?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就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且提出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如有的学生提出了:“作一名教师,藤野先生关心自己的学生,认真备课与批改,这本是一个教师应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却能够得到鲁迅先生如此的尊重与想念?”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通过探究学生们才认识到:尽管藤野先生的这些行为在正常环境下,是每个普通教师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当时是处在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国际大背景下,藤野先生却抛弃了民族偏见,致力于医学的传播。这是具有世界眼光与国际大胸怀的行为,是值得每个人尊重的。所以,质疑能力水平高低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成正比的,质疑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基本任务之一。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有最终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只处在肤浅层面,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容易感情用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促进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教师引领学生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进行探究式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其它丰富信息: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社会地位的低下,不能跟有钱人一样,踱进店里,要酒要菜的慢慢坐着喝;孔乙己穿长衫却站在店外,表明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放不下读书人的穷酸架子;句子中的“唯一”,说明了孔乙己身份的独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可以达到窥一斑而知豹的效果,使学生了解了孔乙己身份的特殊性,也把握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对文本整体意旨有了深切的把握,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如,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作者对老王最后一次送鸡蛋时的肖像进行了描写,学生在阅读时对这段描写提出了质疑,认为作者描写时用了“象从棺材里倒出来”“僵尸”等语言,这种描写似乎跟作者与老王的感情基调不太相符,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并且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些专家对这段描写的不同看法与观点,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观点与哪位专家的观点契合,并进一步说明理由。这种讨论与辨析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具体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活跃学生思维,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着重通过问题的探究与交流,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薛玉琴甘肃省永登县第七中学73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