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缄默知识转化的困境与对策

2016-03-03 02:19李静方红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个体情境专业

李静,方红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教师缄默知识转化的困境与对策

李静,方红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缄默知识是教师个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有全方位的发展,缄默知识的有效转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教师缄默知识概念以及内隐性、个体性、情境性与价值导向性的特征,对教师缄默知识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做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缄默知识缄默力量教师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6.025

缄默知识是内隐于个体头脑中,平日里所意识不到的知识,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作为“知识社会”中的一员,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任务,缄默知识对教师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来讲,有效利用缄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更是教师形成教育智慧的关键。如何才能使教师缄默知识进行有效转化,让每位教师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是非常重要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缄默知识的概念及特征

(一)教师缄默知识的概念

缄默知识于195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他写到:“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1]总之,缄默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的、不可清晰陈述的知识。

对于教师的缄默知识,笔者有这样的理解: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存在着一种教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知识,即教师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教育本质以及一些教育活动不可清晰表述的或没有经过精心编码的知识。教师缄默知识具有内隐性、个体性、情境性、价值导向性等特征。随着近年来学者们对教师缄默知识研究的不断深入,可知缄默知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体现的,并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如波兰尼所说,缄默知识是日用而不知的知识,是教师内心真正所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运用的知识,它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2]。对于教师来说,他所拥有的缄默知识可以被看成是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和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优秀教师都是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以及特定的教学实践里获得并掌握了丰富的缄默知识。

(二)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

1.内隐性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非预期的、不易察觉的知识,它通常呈现出内隐状态,是在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之上,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知识。它往往潜藏在教师头脑内部,不易显现出来。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是其专业发展的根本,虽然对书本或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处在同一平台上,但每位教师的思考方式以及所达成的效果却是不同,这种不同源于教师缄默知识的内隐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更多是依靠这种自主的、由内而外的隐性知识来获得发展的。

2.个体性

缄默知识是一种由个体直接经验所表现出来的知识,知识的传递是由个体到他人并由他人分享的过程。正如波兰尼所提出的,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个体参与的[3]。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个人是否有所成就与个体对知识的领会有关,而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通过对自己的经历以及实践经验的反思所获得的结果。缄默知识的非公共性,与显性知识的公共性相对,而这种非公共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不同个体存在着差异性。如同不同教师面临同样的事情会做出不同的理解一样,最终会总结出富有个性化的实践经验。

3.情境性与人文性

教师的缄默知识产生于教学实践并服务于这一场景,是在特定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实现的,所以教师缄默知识是与专业场景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中“原型启发”的概念就是缄默知识情境性的体现。原型就相当于头脑中的一种场景,根据头脑中所形成的原型,在情境中激发教师缄默知识的有效形成。只有在教学的过程及情境中,才更有利于教师缄默知识形成,并且我们知道来源于情境并在情境中得以体现和发展的缄默知识,有着不同于一般知识的情境性。因此,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我们能够很好地运用并内化,使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4.价值导向性

教师缄默知识是教师行为无意识的向导。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尤其是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有冲突时,我们应用最多的是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中有一类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对教师的实际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跟着感觉走”。另外,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告诉我们决定人的成长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的潜意识。缄默知识是潜意识之内的知识,显性知识是以外显的方式存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潜意识中的缄默知识,它指引着教师的行为与思考,这种潜藏在教师头脑中的知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可以说,缄默知识是教师难以明确和清晰表达的、不能以规则形式来描述的自己获得的知识,却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性,说明教师缄默知识是个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教师缄默知识不断激发、运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实践经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融,进而发挥其无穷大的力量。

二、教师缄默知识转化面临的困境

缄默知识是教师“个体的知识”,而缄默知识的转化需要依靠教师个体的直觉、信念、价值观等内隐的因素,但想要寻找一种方式把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进行有效转化,面临着一些困难。只有克服了以下这些困境,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当前“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师只关注教学结果而忽视了自身缄默知识的转化

每位教师都是独立个体,在学校这个集体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担当传授知识的角色。但由于当前“应试教育”的局面并未彻底改变,受到升学的压力以及利益的驱使,常常导致一些教师为了评职称拿奖金,过于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甚至有的教师完全不知道缄默知识的存在,对于自身素质尤其是缄默知识的提升难免会有所忽视。教师对缄默知识的忽视,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对教学过程的忽视,这种只重结果的教学,是不利于教师缄默知识的激发与转化的。

(二)缄默知识太过于无形,教师对于缄默知识的转化没有依据可循

缄默知识转化的无规则可循并不代表真的无法找到方法,如果我们把“不易转化”片面地理解成为“不能转化”,那么我相信缄默知识就会陷入神秘化,永远不可能把它说清楚。另外,缄默知识的零碎性,导致它的产生也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程度不同,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而且这跟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缄默知识以及自身的经历、平常的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关系[3]。所以缄默知识只能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以及缄默力量。无论是对自己已有的经验,还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它的无规则给教师自身的转化带来一定困扰,每位教师知识积累的不同以及对事情理解的不同,都会对其转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教师个人主义盛行,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与同事之间需要经常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在沟通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更要发现其他教师的长处,找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面,这是促进教师缄默知识转化的重要方式。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教师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的。尤其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考虑得更多的是自身利益得失,他们认为自己所积累的知识与教学经验属于个人,不愿意拿来与别人分享,除非这种分享可以给他们带来利益,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所以,如果教师把同事之间的竞争化为合作与分享,形成良好和谐的氛围,那么对所有教师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过于单一,缺乏对教师缄默知识的重视

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无时无刻不处于学校文化氛围之中。但目前很多学校对教师的缄默知识不够重视,他们更在意学生的成绩以及升学率,对于教师怎么去教以及如何学习提升自己,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种忽视过程只重结果的片面思想是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通过学生成绩来展现的。然而,以往评价一个老师,往往是以学生成绩的好坏论高下,但笔者认为应该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一样,应从教学风格、教学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评价教师。

三、教师缄默知识转化策略

教师缄默知识虽然难以言表,但却深深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及言行举止。在寻找缄默知识转化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清晰的思维,不断在实践中形成缄默力量。对于缄默力量的转化,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使无形的缄默知识在教师个体之间实现转移

学校可以定期为教师组织开展舒适松的读书会或心得交流沙龙,在自由和睦的氛围中,教师之间更容易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看法,畅所欲言。没有了职位之别、上下级之分,教师放下诸多顾虑,通过同事之间的探讨,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吸收好的方面为己所用,使得这种无形的缄默知识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通过教师个体的吸收转化,最终达到整体提升学校教师素质的目的。

(二)为教师提供编码化策略,发挥教师缄默知识的导向作用

知识的编码是形成教师缄默力量的有效推动。知识编码是通过标准的形式来表现知识,使知识能够方便地被共享和交流,可以提高知识显性化程度;而且知识编码是将知识由无序化到有序化的过程,能够有效推动教师缄默力量的形成。我们应该根据缄默知识进行导向性特征,给教师提供由隐性到显性的知识转化的策略,引导教师对知识进行储存及运用。这种导向作用依托于教师自身的体悟,即便有编码化对策也需要基于教师个体的体验才能得到应用。

(三)教师要不断反思,构建正确的缄默知识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是经验与反思的总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反思的重要性。教师应该经常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与评价,并不断进行调整以达到一个良好的反馈结果。教师对自己的缄默知识的不断反思,也就是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缄默知识不断融合,来使自己形成正确的缄默知识,而有了正确的缄默知识才能提高其转化的有效性,进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决定着教师对缄默知识的引领能力。有关研究也证明,成功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进行反思教育教学工作。总之,“反思”是教师缄默知识与自身理论知识不断融合、运用的重要环节。

(四)有效利用“师徒制”,是教师缄默知识转化的重要方式

“师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是一种传统、便捷、有效的培训模式。在学校中,往往是老教师带领新入职教师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岗位并尽快进入角色。教师的缄默知识,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如何教学,还体现教师的一些内化的知识。学校应该根据每位教师的个性和教学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笔者认为“师徒制”不应囿于以老带新,而是只要教师有优势都可以成为“师傅”,因为只有志趣相投的人,才有更多的共同点,才更能理解“老”教师的课堂管理以及教学机智的运用,才更有助于教师缄默知识的发展与转化。直接经验的获取,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启发式教学不能替代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来学习和获取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极为重要的缄默知识。所以通过有效利用“师徒制”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内化教学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方式,也是快速丰富教师实践经验的途径。

(五)教师要有一双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作为教师,有一双会发现问题的慧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缄默知识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个体摸索、不断顿悟和发现的过程中形成的。赫拉克利特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所有的研究都应该从问题开始,而并非从知识简单堆加和记诵开始,研究的起点应当是问题并且只有当问题是生活化的问题时,研究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自己的缄默知识,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的研究和学习才会不断提高,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自己所用,真正成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

可见,缄默知识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缄默知识的转化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缄默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挥缄默知识的导向作用,形成正确的缄默知识,并且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形成更加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和实践智慧。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缄默知识的有效转化,是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这种非常规性的知识,指引着教师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1]M.Polanyi. The study of Man [M].London:Routledeg & Kegan paul,1957:12.

[2]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3]张丽丽.教师缄默知识及显性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文论,2008(6).

[4]方红,王帅.默会知识: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的新向度[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责任编辑:刘宇)

On the Transformation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LI Jing,FANG Hong

(InstituteofEducation,HubeiUniversity,Wuhan,Hubei430062,China)

Tacit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ers' personal knowledge system, it also plays a knowledge-based function on teachers' pers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full-fill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 effective conversion of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ifficulties that occur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acit knowledg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dings, individuality, situa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tacit knowledge; tacit power;teachers

2016-01-22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基础教育知识供给及其干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CSH028);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

李静(1988-)女,山东聊城人,湖北大学2015级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方红(1983-),女,福建建阳人,教育学博士,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G451.1

A

1005-5843(2016)06-0133-04

猜你喜欢
个体情境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