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中,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

2016-03-03 00:19安徽省蚌埠市铁路中学吴少华
学苑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白银教学内容信息

安徽省蚌埠市铁路中学 吴少华

历史教学设计中,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

安徽省蚌埠市铁路中学 吴少华

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高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明显增强,而高中新课程的模板,主题的课程结构,使得运用问题设计策略,培养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问题情境,成为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环节。可以说,“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问题

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发生转变。但是当前,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仍存在过分追求知识的单一传授、学生单纯依赖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方式。而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仍在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就知识说知识,就课本说课本”,缺乏对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化和问题化的加工。这些导致学生学习历史仍停留在对知识的识记即感知层面上,而没有对其进行探究性学习。

从本质上来说,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当然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是很难诱发和激发求知欲的。可以说,问题在整个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产生问题,其实学习的过程就是产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许有的老师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上课不听,要不就是不说话,你问他什么都不说,怎么办?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更多的是我们教师自己需要反思一下。或许学生对于我们所说的不感兴趣,或许我们用的方法不当。接下来说一下我的一个教学经历。

一次去外校上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面对在外校上课有可能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配合”的场面,我利用本节课中有一段有关邓小平的材料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现场写真】

(展示有关邓小平一生的资料)

师: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的一生,命运历尽坎坷,三落三起,但他却从容不迫,笑对人生。同学们思考一下,是什么样的内在精神激励并支撑着邓小平战胜挫折并从容不迫呢?

生:略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展示资料:)

1.文字材料——“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人民和祖国。”

2.图片材料——1984年天安门广场国庆阅兵群众游行队伍打出“小平您好”。

师:邓小平为何会赢得人民的爱戴?

生:略

师:除了邓小平的爱国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所做的贡献。那邓小平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生:略

师:邓小平是凭借着什么改变中国?是不是开了一家银行?或者办了一个工厂?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生:略

师:如果说邓小平从个头上来说是个小个子,那么从思想上来说他就是一位巨人。可以说邓小平就是凭借着他聪慧的思想改变了中国的进程。所以在这堂课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有一些问题,我希望听到同学们心中所想,到时请大胆地说出你们的想法。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该班的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回答问题,学生的问题思维也不断拓宽,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可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问题意识首先是进行学习特别是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能仅仅围绕实现教材知识目标而进行,更需要全面落实课标要求和有效转变学生被动性学习方式。

再次,在教学设计中,“问题”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我们应该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变为问题(问题情境),特别是转化为有效问题呢?其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艺术,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巧、在于自然,这里强调的是对于问题是否能做到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而这种艺术的妙处在于布置得当、瞻前顾后、左右逢源,可以说这也是课堂教学顺畅深化的关键。

最后,出于教学内容问题化以及对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考虑,我认为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1)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考虑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不同班级的学生状况(因为目前许多学校设置的班级有重点班和平行班之分),同时还要最大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习需要结合在一起。

(2)问题的设计中最好能包含着一条线索,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引导并激励着学生沿着这条线索进行探究。

(3)设计的问题应能够引起学生讨论、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自己发现问题的状态并且把问题外化,使问题的解决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4)问题的设计中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对某一基本性知识进行整合以及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

针对此点,我想起有一次在高三教学中当讲解民生专题时说到当今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时,对于“通货膨胀”这个基本概念,我突然灵感一来,大脑快速转了一下,接着在黑板上简单板书了有关通货膨胀的三组信息:

信息一:新航路开辟,大量黄金、白银涌入欧洲市场,造成物价上涨,黄金、白银贬值,引发价格革命。

信息二:中国鸦片战争前后,大量白银往外流(原因?),造成国内银贵钱贱,导致物价上涨。

信息三: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滥发法币(金圆券),引发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通货膨胀)。

我同时提出两个问题作为课下探究:

①是否还能从书中找到其他有关引起或导致通货膨胀的相关信息?

②如何理解信息一与信息二中的矛盾之处即信息一中白银贬值物价上涨与信息二中的白银升值物价上涨?

这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对这个小专题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有效整合。

(5)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应是我们设计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猜你喜欢
白银教学内容信息
订阅信息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展会信息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