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佛教文献《大乘无量寿经》缀合研究

2016-03-02 04:44张磊左丽萍
敦煌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缀合

张磊 左丽萍

内容摘要:敦煌佛教文献《大乘无量寿经》共约1259号,包括730余号残卷或残片。通过对英藏、俄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本《大乘无量寿经》残片的内容、断痕、行款、书风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将其中的19号残片缀合成9组。

关键词:敦煌文献;大乘无量寿经;缀合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1-0078-07

Abstract: There are 1259 manuscripts of the Dacheng Wuliangshou Jing(Great Vehicle Sutra of Immeasurable Longevity)among Dunhuang documents, including 730 fragments. By comparing the characters, contents, rows and columns, and calligraphy styles of the Great Vehicle Sūtra of Immeasurable Longevity of Dunhuang versions collected in Britain, Russia, and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the authors classify nineteen of these fragments into nine groups.

Keywords: Dunhuang documents; Great Vehicle Sutra of Immeasurable Longevity; restoration

《大乘无量寿经》,又称《无量寿宗要经》,1卷,印度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也是我国隋唐时期流行最广的佛经之一。通过对已出版敦煌汉文写本《大乘无量寿经》的调查,我们发现该经共约1259号,其中包括730余号残卷或残片。由于种种原因,敦煌本《大乘无量寿经》多为残卷或残片,给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姜亮夫先生指出:“(敦煌)卷子为数在几万卷,很多是原由一卷分裂成数卷的,离之则两伤,合之则两利,所以非合不可。”[1]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将这些“身首异处”的残卷加以整理缀合。

本文在全面普查敦煌写卷的基础上,将英藏、俄藏、国家图书馆藏的19号残片缀合为9组。缀合时主要依据:1.断痕吻合,残字相契;2.内容前后相继;3.行款相同(包括天头、地脚、行间距、四周及行间是否有乌丝栏等);4.笔迹相同[2]。文中“北敦”指《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012年,简称《国图》)敦煌写卷编号(另附原编号及千字文号);“斯”指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斯坦因编号,据《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年)及IDP网站公布的彩色照片;“俄敦”指《俄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简称《俄藏》)敦煌写卷编号。不同卷号直接缀合时用“+”号相接,图中写卷衔接处添加虚线或留一缝隙示意。录文时原卷缺字用□表示,残缺不全或模糊难辨者用 表示。以下按经文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

一 斯10443号+斯11703号

+北敦7859号

(1)斯10443号,见IDP网站。残片,如图1右上部所示。首残尾残,下端大部残损。1纸。存首部7行,行约10字,末行仅存1字右侧残笔。楷书。有乌丝栏。原文始“大乘无量寿经”,讫“或使人书 (能)”,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A3—82A13①。

(2)斯11703号,见IDP网站。残片,如图1右下部所示。首残尾残。存首部3行,首行存18字,末5字左侧有残泐;第2行存7字,首字和末字有残泐;第3行存7字,“藐”上部残损,“众”字左下部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文始“□(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讫“ (藐)三菩提现为 (众)”,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A5—82A10。

(3)北敦7859号(北8188,制59),见《国图》99/138A—140A{2}。如图1左部所示,4纸,纸高31cm。首残尾残,存107行,行33字左右。首10行中上残,末5行下残。有乌丝栏。楷书。《敦煌劫余录》《国图》题“无量寿宗要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题“佛说无量寿宗要经”。原文始“ (与大苾蒭僧千二百)五十人”,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A6—84C21。据《国图》叙录,该经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按:据残存文字判断,斯10443与11703二号当为《大乘无量寿经》之残文。又上揭3号可相互衔接:斯11703号恰可补斯10443号第2—4行下方之缺,2号衔接处原分属两片的“舍”“殊”“藐”3字皆可合二为一;北敦7859号与斯10443号左右相接,断痕契合,中无缺字,断裂处原分属两片的“能”“横”“死”“罗”“三”5字可复成完璧;北敦7859号亦与斯11703号左右相接,断痕吻合,缀合后原分属2号的“众”“殊”“上”“僧”“千”“二”“百”“五”诸字密合无间。又3号行款格式相同(天头等高、行间有乌丝栏、行距相等、字体大小相等),笔迹相似(比较斯11703号与北敦7859号共有的“曼”“室”“子”等,斯10443号与北敦7859号共有的“或使人书”句、“定”“尊”等字),据此可知斯10443、11703号应为北敦7859号脱落的残片无疑,可缀合为一,缀合后如图1所示。

二 北敦9062号+斯11854号

(1)北敦9062号(虞83),见《国图》104/377B。如图2右部所示,1纸,纸高31cm。首残尾残,前4行和尾3行中上残。存10行,行32字左右。有乌丝栏。行楷。《国图》题“无量寿宗要经”。原文始“□□ (欲求长寿于)是无”,讫“波唎婆唎莎诃”,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A20—82B8。据《国图》叙录,该经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2)斯11854号,见IDP网站。残片,如图2左上部所示。首残尾残。存3行,首行存上部4字,次行存14字(倒数6字仅存左侧笔画),末行存14残字。有乌丝栏。行楷。原文始“悉指陁”,讫“一时同声说是无量寿 (宗要经。陁)”。

按:斯11854号未定名,据残存文字判断,当为《大乘无量寿经》之残文。又上揭2号断痕吻合无间,原本分属2号的残字左右相接,咒语部分可复合为“须毗你悉指陁”的“陁”字、“啰佐耶”的“啰”字、“萨婆婆毗输底”的“毗输底”3字、“摩诃娜耶”的“摩诃娜”3字;且2号内容前后相承,中无缺字,北敦9062号第7行末端的“须毗你”与斯11854号首行顶端的“悉指陁”3字相合为咒语“须毗你悉指陁”。又2号行款相同(天头等高、行间皆有乌丝栏、缀合后满行约32字、字体大小及字间距皆相近),字迹相同(比较2号所共有的“持”“底”“指”“无”等字)。据此判断确为同一写卷之撕裂,可以缀合为一,缀合后如图2所示。

三 斯12138号+斯2858号

(1)斯12138号,见IDP网站。残片,如图3右部所示。首残尾残。存3行,行9—14字。楷书。有乌丝栏。原文始“□□□(在舍卫)国祇树给孤”,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A6—82A10。

(2)斯2858号,见《敦煌宝藏》24/130A—132B。如图3左部所示(原图效果较差),首残尾全。首4行上部残损。存138行,行34字左右。楷书。《斯坦因劫经录》《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题“佛说无量寿宗要经”。原文始“ (五)十人大菩萨摩”,讫“佛说无量寿宗要经”,卷末署“索慎言”,系抄手名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9/82A6—84C29。

按:斯12138号未定名,据残存文字判断,当为《大乘无量寿经》之残文。又上揭2号断痕吻合,缀合后原本分属2号的“五”“十”“世”“界”“提”“现”6字皆可成整字,斯12138号所存3行可补斯2858号首3行上部之缺,前后相接,中无缺字。且二者抄写行款相同(字间距相近、行间有乌丝栏),书风相似(楷书、字体细小),笔迹相似(比较2号共有之“大”“殊”“曼”等字),皆可参证。由此知斯12138号应为斯2858号脱落的残片无疑,二者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3所示。经卷上部仍有残缺,有待进一步发现新的残片。

四 斯12273号+北敦5405号

(1)斯12273号,见IDP网站。残片,如图4右上部所示。首残尾残。存4行,第1—3行行存6字,末行存3字右侧残笔。楷书。有乌丝栏。原文始“薄伽梵,在舍 (卫)”,讫“号无量智,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A5—82A9。

(2)北敦5405号(北8038,菓5),见《国图》73/27A—29B。如图4左下部所示,4纸,纸高31.5cm。首残尾全。首4行上残,残约12字;第5—6行残2—3字;第2—5行下残,残2—7字不等。存116行,行37字左右。楷书。有乌丝栏。《敦煌劫余录》《国图》题“无量寿宗要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题“佛说无量寿宗要经”。原文始“ (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讫“佛说无量寿宗要经”,卷末署“卢淡”,系抄手名字。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A5—84C29。据《国图》叙录,该经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按:斯12273号未定名,据残存文字判断,当为《大乘无量寿经》之残文。又上揭2号可缀合为一,缀合后原本分属2号的“卫”字可成完璧;斯12273号第3行“号无量智”与北敦5405号“决定王如来”内容前后相接;且此2号行款相同(均有乌丝栏,行间距相等、字体大小等同)、笔迹相近(比较2号共有之“号”“无”“量”“时”等字),可证二者乃同一写卷之脱落,当可缀合。然缀合后如图4所示,斯12273号上部仍有残损,第3行行末仍缺“世”字上部笔画,第4行与北敦5405号无法直接缀合,有待进一步发现新的残片。

五 斯12584号+斯12957号

(1)斯12584号,见IDP网站。残片,如图5右上部所示。首全尾残。存5行,第2—4行中下部残缺,末行仅存4字右侧残笔。楷书。有乌丝栏。原文始“大乘无量寿经”,讫“大 (限百年)”,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A3—82A11。

(2)斯12957号,见IDP网站。残片,如图5左下部所示。存3行,首行仅存2字左侧残笔,第2行存8字,第3行存7字。楷书。有乌丝栏。原文始“ (萨众),讫“人皆短寿”,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A7—82A11。

按:据残存文字判断,上揭2号皆为《大乘无量寿经》之残文。又2号内容先后衔接,斯12584号第2行行末“萨众”2字左侧所缺之残笔,可在斯12957号找到对应痕迹;第3行下端“德”“聚”2字缀合后亦可成完璧。且二者行款格式相同(乌丝栏上下对接、行距相等、字体大小相近、字间距相近),书风相似(字体端正、楷书),笔法相同(比较2号皆有的“人”“无”2字)。当为同一写卷之脱落,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5所示。

六 俄敦818号+斯8156号

(1)俄敦818号,见《俄藏》7/133A。如图6右部所示,首全尾残。纸高30.5cm。存首30行,第2—3行上部残损,残约3字;第29行上部残约7字,末行存若干残画。行32字左右。楷书。原文始“大乘无量寿经”,讫“萨婆桑悉 (迦啰)”,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A3—82B25。据孟列夫《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该写经抄写于9—11世纪[3]。

(2)斯8156号,见IDP网站。如图6左部所示,首尾皆残。3纸,纸高30.4cm。存66行,首行存中间3残字及行末2字残画。行32字左右。楷书。有乌丝栏。原文始“阿喻纥”,讫“摩诃□□(娜耶)”,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B23—84A17。方广锠《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斯6981号~斯8400号)》题“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并称该经为唐写本[4]。

按:2号皆为《大乘无量寿经》残文,断痕处吻合无间,俄敦818号与斯8156号衔接处的“萨婆婆毗输底十三”句以及“迦”“罗”“摩”3字,缀合后得以补全;且2号内容前后衔接,斯8156号首行“阿喻纥”3字与俄敦818号倒2行首2字“砚娜”可拼合成完整咒语“阿喻纥砚娜”。又二者抄写行款格式相同(天头地脚等高、有乌丝栏、行距相等、字体大小相近、字间距相近),笔法相近(楷书、字体秀丽、笔墨较重),笔法相似(比较两号皆有的“耶”“桑”“指”“喻”等字;《大正藏》本“波唎婆莎诃”中的“唎”“”,此2号皆作“利”字,“莎诃某持迦底”中的“持”字2号皆作“特”),故此2号当为同一写卷之脱落无疑,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6所示。

七 斯8187号+北敦588号1

(1)斯8187号,见IDP网站。1纸,纸高28.4cm。如图7右部所示,首残尾脱。存23行,第1—6行上下皆有残损,第7—8、15—22行下部残损。行楷。有乌丝栏。原文始“ (陁)罗尼曰”,讫“陁罗尼曰”,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A22—82C17。方广锠《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斯6981号~斯8400号)》题“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并称该经为唐写本[4]338。

(2)北敦588号1(北8146,荒88),见《国图》8/341A—342A。如图7左部所示,6纸,纸高31.5cm。首脱尾全。存81行,行37字左右。首行下残,残2字。行楷。《敦煌劫余录》《国图》题“无量寿宗要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题“佛说无量寿宗要经”。原文始“南谟薄伽勃底”,讫“佛说无量寿宗要经”,卷末署抄手名字“裴张”。“裴张”盖即斯1990号“裴张小卿”的简称,2字连笔书写较难辨认,《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录作“张环”,《国图》作“□张”,均不妥。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C18—84C28。据《国图》叙录,该经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按:上揭2号皆为《大乘无量寿经》之残文,残卷内容前后衔接,斯8187号末句“陀罗尼曰”与北敦588号1首句“南谟薄伽勃底”相承,中无缺字。且二者行款相同(天头等高,行间及四周乌丝栏描绘较草率,宽度不一,字间距相近,咒语后皆无数字标识),书写风格相近(行楷,比较2号所共有之“怛”“耶”等字及构件“糹”的写法,“萨婆婆毗输底”句第3字“婆”皆用省代号“”来代替)。由此可确定,2号当为同一写卷之撕裂,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7所示。

八 斯8728号+斯8727号

(1)斯8728号,见IDP网站。残片,如图8右部所示。首残尾残。存13行,行存8—15字不等,下部残损。楷书。有乌丝栏。原文始“ (怛)侄他唵”,讫“波唎婆莎诃十五”,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B5—82C1。

(2)斯8727号,见IDP网站。残片,如图8左部所示。首残尾残。存10行,行存13—17字不等,末行仅存2字残画。楷书。有乌丝栏。原文始“尔时复有六十五姟佛”,讫“ (一时同声说是无量)寿宗”,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C2—82C17。

按:据残存文字判断,上揭2号皆为《大乘无量寿经》之残文。又2号内容前后衔接,斯8728号末句“波唎婆莎诃”与斯8727号首句“尔时复有六十五姟佛”直接相承,中无缺字。且二者行款相同(天头等高,行间及四周皆有乌丝栏,行间距、字间距相近,咒语后有数字标识于尾字右下角),书写风格相近(比较2号共有的“无”“姟”“”等字的书写)。以上皆可证此2残卷为同一写卷之撕裂,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8所示。

九 斯8882号+斯4024号

(1)斯8882号,见IDP网站。残片,如图9右部所示。2纸,纸高30.6cm。首残尾残。存18行,行37字左右;第1—2行上部残损;第5—6行上残约3—4字;第16—17行下残;末行仅存1字残笔及咒语标数字“十五”。楷书。有乌丝栏。原文始“ (有九十九姟)佛等”,讫“ (莎诃某)”,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B10—

82C21。

(2)斯4024号,见《敦煌宝藏》33/247A—248A。如图9左部所示(原图效果较差),首残尾脱。存60行,行35字左右。楷书。《斯坦因劫经录》《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题“大乘无量寿经”。始“ (羯他耶)”,讫“萨婆桑悉迦”。相应文字见《大正藏》T19/82C19—84C4。

按:斯8882号未定名,据残存文字判断,当为《大乘无量寿经》之残文。又2号内容前后衔接,斯4024号首3行恰可补斯8882号末3行下方之缺(后者与前者分别可拼合成“怛他羯他耶”“伽迦娜”“莎诃某特迦底”“波唎婆莎诃”四句完整咒语),不落一字。且2号断痕吻合无间,原分属2号的“羯”“他”“耶”“伽”“迦”“娜”“诃”诸字,缀合后可复成完璧。又二者行款相同,字间距相近,天头地脚等高,咒语后有数字标识于尾字右下角。再比较2号共有的“纥”“唵”“莎”“底”4字,写法颇为相似,而《大正藏》本“莎诃某持迦底”中的“持”字2号皆作“特”,字体端正秀丽,当出自同一人之手。由此可知,此2号当为同一写卷之撕裂,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9所示。

自建中二年(781)起,敦煌地区先后经历了吐蕃、张氏、曹氏归义军的统治,政治动荡,经济衰退,使得抄经者和供养者无力抄写大部头的佛经,进而倾向于除罪消灾、祈求福德的小经,篇幅短小的《大乘无量寿经》便成为当时写经修德的重要经文之一。然而现存敦煌文献中半数以上的《大乘无量寿经》均有残泐,只有将这些残片进行缀合,才能对相关写卷的性质作出更为客观准确的判断。例如在第1组缀合中,斯10443与117032号都是仅存数行的小残片,今既能与抄于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的北敦7859号相缀合,则此2号的抄写时间亦当在此期间;再如第2、4组,两两相缀之后,皆可据其中1号的抄写时间来判断另1号。另外第6、7两组虽可定为唐写本,但从字体及叙录来看,这两组应判为吐蕃统治时期写本为宜。

参考文献:

[1]姜亮夫.敦煌学论文集:敦煌学规划私议[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11.

[2]张涌泉.敦煌写本文献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547.

[3]孟列夫.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上册[M].袁席箴,陈华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79.

[4]方广锠.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斯6981号~斯8400号[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325.

猜你喜欢
缀合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蒙书叙录与缀合
21世纪以来的甲骨缀合
黄组卜旬甲骨新缀六则
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研究概述
从缀合看古代写经的制作
敦煌本《大方等大集经》残卷缀合研究
敦煌佛经残卷缀合释例
敦煌疑伪经三种残卷缀合研究
读严一萍《甲骨缀合新编》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