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研究性学习氛围

2016-03-02 05:50李波龙
新课程 2016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创造性探究

李波龙

(福建省东山第三中学)

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研究性学习氛围

李波龙

(福建省东山第三中学)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由局部试验转向全面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我结合教学实际,就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它是多种思维形式特别是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高度结合的结果。创造性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环境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映,是创造性活动的核心因素。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历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渗透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

一、挖掘思维的深刻性,激发良好的探究意识

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缘于他对蜡烛的光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不懈的研究。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思维习惯正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

逆向思维是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换位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我在“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国所处的国际背景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英国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假设林则徐没有发动虎门销烟运动,那么英国还会不会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呢?”通过逆向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英国如果没有因为虎门销烟而停止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会继续寻找其他的有关借口来发动对中国的侵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急需对外开拓国外市场,倾销国内工业产品,迫切寻找原料产地等。通过这种把握教学契机,让学生动手、动脑,学会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由定性到定量分析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进行探究的意识。

二、运用思维的灵活性,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发散思维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法、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它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它可灵活、迅速地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做到既思前因,又思后果,这就是发散思维多向性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学生思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掌握探究方法的目的。

我在中国抗日战争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边看书边归纳出:抗日战争中出现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并让学生到黑板板书其中内容。而后设置一个历史情境:中国能够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学生经过讨论、争辩、借助实验遴选出其中的较为主要因素,教师加以总结和归纳。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思路打开了,视野开阔了,学生就会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了。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升学生独立探究能力

我们在工作学习中常常犯以偏概全等方面的错误。在研究问题时离不开严密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通常表现在演绎外推、直觉归纳和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上。比如,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发现任何形式的运动或革命斗争都没有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又通过不断地斗争和反复地实践,从而得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实践真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围绕一个问题的解决,结合多种手段探究出有意义的结果。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历史相关知识的又一次建构。

四、注重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播撒科学探究的种子

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也需要非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的思维形式,而是以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等为主要手段,来触发新思想、新意象的产生。直觉和联想可以直接猜测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灵感可以达到顿悟,想象则保持和凝聚着新思想、新模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当我们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发表他的看法并做出解释时,学生往往能正确地表述结果但无法做出解释,或无奈地说:“我觉得是这样。”实际上他是通过非逻辑思维得出结论的,有一位特级教师每当这时总是说:“允许这样啊。”并鼓励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位学生凭直觉得出的结论作进一步的探讨。在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当课堂深入到请同学们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间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很多学生一开始只能凭直觉做出判断,并且多数学生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他们最终运用化学原理,结合实验证明一开始的判断是正确的,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成功感也油然而生。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贯彻新一轮课改的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只要我们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把握住教育教学时机,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为突破口,就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能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编辑王团兰

猜你喜欢
研究性创造性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