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翔
(黄河电视台,山西 太原 030001)
升级互动提升民生新闻品质
李鹏翔
(黄河电视台,山西 太原 030001)
20世纪90年代末,区别于时政新闻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开始出现在电视屏幕中,到2000年后,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大时段城市新闻栏目的成功,使民生新闻成为一种现象级新闻在各地电视台兴起,引发了收视热潮。十几年后的今天,民生新闻类栏目仍然是各地电视台最重要的一块内容,同时也是最能保证收视率的栏目。电视节目的互动就是伴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开始出现在屏幕上的。
互动;民生;新闻;品质
互动,从构成这个词的两个字来说,按照辞典上的解释:“互”是交替;相互。“动”是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归纳起来,“互动”就是指一个使彼此相互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而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它指的就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民生新闻是以“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为主的新闻,同过去的时政新闻最大的不同就是报道视角的转换:由宣传政府的中心工作、政策的颁布转换到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而出现在节目中的互动也体现了媒体的平民意识,颠覆了传统媒体“我说你看”、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开始追求受众参与性、平等性的交流。
尽管随着电视直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电视节目中的互动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常态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民生新闻在表面的繁荣之下,也开始暴露自身的问题。其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报道面狭窄、重复内容多、可给受众提供的有用内容少;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民生新闻就是“三鸡”:“鸡零狗碎”“鸡飞狗跳”“一地鸡毛”。此外,充斥在民生新闻节目中的车祸、吵架、争执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使得民生新闻栏目变得千篇一律,不仅让受众失去了兴趣,还导致民生新闻这两年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收视下滑的现象。如何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关注,而笔者在近年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与受众互动的升级,不仅会大大丰富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对其品质的提升也将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目前,民生新闻主要有三种互动类型:
(一)设置话题讨论
这是目前民生新闻类节目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往往在节目的一开始,主持人会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抛出一个与之相关的话题,观众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发微博等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话题的讨论。这种互动方式的参与过程相对简单,但与观众的贴近性不够,让人总感觉隔着一层障碍。
(二)场外热线连接
在一个新闻事件报道的过程中,现场进行热线连接,其对象可以是事件的当事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问题领域专家或者是正在收看节目的观众。通过现场连线让他们阐述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处理方法以及意见,这种互动形式的随机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新闻的真实情况,现场感较突出。但在内容的把控上存在较大风险,且参与者有限。
(三)观众投诉,问题反馈
这种互动一般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帮观众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化解矛盾;二是对群众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提供信息和解读政策,将问题的处理办法传播给更广大的受众,起到桥梁作用。但此种互动更多的只是对个体问题的解答,一般涉及范围较窄,大众关注度较低。
以上三种方式都是民生新闻栏目目前常用的互动方式,但随着电视节目的发展,这三种方式在很多栏目里已经沦为鸡肋,不能满足民生新闻的品质需求,变得可有可无。美国“传播学之父”施拉姆认为:“最典型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也就是说,作为新闻,最佳的传播状态是实现新闻传播的互动性。这就意味着互动在新闻中并非可有可无的,它恰恰是新闻价值的最大体现。在网络新闻迅速扩张的背景下,观众“互动参与”的需求更加旺盛,作为互动新闻最初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民生新闻应更积极地寻找传播和受众的互动途径,通过升级互动,来提升民生新闻的质量。
笔者所在的黄河电视台是一个有独立称号的省级地面新闻综合频道,其中,两档主打栏目《黄河新闻》《黄河1890》都以民生新闻为主。在过去的几年里,节目也出现了互动方式程式化的问题,导致整个栏目对受众的吸引力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栏目组开始尝试对节目进行改革,把原有的互动方式进行了升级与拓展;因而栏目重新有了活力,大大提高了观众参与度,好评率和收视率都有了明显提高。
(一)将被动互动转化为主动互动
2014年9月初,笔者所在的黄河电视台《黄河1890》栏目接到了一个山西寿阳县残疾老人的求助。老人是一个蜂农,已经养了40年的蜜蜂,以前每年酿下的蜂蜜都有食品厂上门收购,但现在由于受经济环境影响,食品厂停止了收购,老人辛辛苦苦酿下的3000斤蜂蜜不知该如何处理,于是他主动向栏目组求助。
像这样产品滞销的求助,民生栏目每天会接到很多。这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新闻选题,但当时记者考虑到老人的特殊情况(残疾人,独臂,无子,只有一个患有精神障碍的老伴),于是决定帮他进行义卖。很快,《独臂老人求助 3000斤蜂蜜滞销》的这条新闻采制完成,并在播出当晚与观众进行了互动,公布义卖的地点和价格。让栏目组没想到的是,在义卖当天,当工作人员到达现场的时候,现场已经聚集了两三千人,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由于现场聚集的人员太多,老人的蜂蜜根本满足不了需求,于是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取消了这次义卖,而后换成电话预定的方式进行,很快帮老人卖完了3000斤蜂蜜。
按照通常的新闻处理,这件事到此就结束了,但栏目组却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发现,虽然这次的现场义卖可以说是极不成功的,但通过这个不成功的事例却让其发现了观众中蕴藏着极大的互动空间。老人的蜂蜜卖完了,但观众却热情未减,不断有观众打电话来询问还有没有蜂蜜卖。起初栏目组感到很奇怪,蜂蜜并不是什么紧缺物品,为什么会这么吸引人呢?后来通过和观众沟通才了解到一个事实,近年来媒体上一些关于假蜂蜜的报道让大家对市场上的蜂蜜质量产生了不信任感,而蜂蜜又是很多人家中常备的消耗品,需求量很大。于是,一个突破传统新闻处理方式的承接性报道开始运作,其中最大的特色和改变就是将过去的新闻事件发生后被动去“互动”,改为现在主动将“互动”策划成新闻事件。
于是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栏目组连续一周面向观众征集养蜂酿蜜人,而观众的反馈参与也非常踊跃,大家积极地提供蜂农信息,不仅让节目维持了高热度,而且“被动互动”变“主动互动”的转变也为后续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将观众变为主角
大量的蜂农信息来了,那么如何让观众信服这些蜂农所产蜂蜜的质量呢?于是节目第二阶段的互动就此展开。首先,栏目组在节目中推出了“蜂蜜品鉴团”成员招募选拔活动,报名参与选拔的观众,要在节目中介绍自己作为品鉴团成员的优势,并最终由观众投票选出最信得过的20位成员组成“蜂蜜品鉴团”,为大家选择优质的蜂蜜。选拔过程持续了一个月,在此期间,原来只是坐在家中电视机前的观众成了节目的主角,并出现了一人参选,亲戚朋友都来关注的现象,提高了节目收视率,增强了节目热度。
(三)由线上互动变为线上线下双向互动
在最终由观众投票选出“蜂蜜品鉴团”成员后,栏目组再次进行了互动策划。在一位农科院蜜蜂研究专家的带领下,20位票选观众前往蜂蜜养殖地进行实地考察,完成为观众选择质优价廉的蜂蜜的任务。这一活动前后持续了10多天,而互动产生的效益让观众在这10多天时间里始终关注这一件事,在关注活动进展的同时还了解到了大量有关蜂蜜的知识。最终,通过“品鉴团”成员的推荐和观众投票,选出了5个蜜蜂养殖基地的蜂蜜,进行现场售卖,8万多吨蜂蜜销售一空。而在此事件中黄河电视台的号召力和公信力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在这场持续2个多月的蜂蜜营销时间里,由于互动的不断升级,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被吸引,其由原来电视机前的旁观者,变为事件的参与者,从信息的接受者,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受众变为“授众”。在这个过程中,其所产生的交流感和满足感是在以前常规的电视互动中无法实现的。
[1] 周玉明.电视民生新闻及其长远发展探析[J].攀登,2009(4):114-118.
G222
A
1674-8883(2016)23-02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