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芮冰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从网络语言看广播电视节目用语规范
来芮冰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随着互联网发展,很多新奇事物应运而生,其中网络语言就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新生语言方式。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影响巨大,而如今,网络语言也在冲击着广播电视语言,如何从网络语言看待广播电视节目用语规范的问题,则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分析。
网络语言;广播电视语言;规范用语
本文所讲述到的网络语言仅指网民在互联网上使用的新型交际沟通语言。此类网络语言形式多样,新词汇出现频繁,如童鞋(同学)、酱紫(这样子)等词组表现形式;还有英文谐音类:伊妹儿(E-mail)、图样图森破(Too young,Too simple)等;当然还有年轻人喜欢的颜文字形式:TT(哭泣)、0-0(惊讶)等。从这些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来看,它们具有生动、独特、有趣但却不规范的表现特点。如今,网络语言正充斥于各行各业,那么,怎样来看待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呢?
语言是人们沟通的重要工具,从语言的长远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其变化普遍具有社会与时代变革的特征性。通俗化的语言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在新媒体冲击纸质媒体的浩大声势中,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节目语言产生了一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广播电视语言更加通俗易懂,贴近民生,展现丰富新鲜的一面;另一方面,滥用网络语言,一味追求新奇,导致广播电视语言的不规范化,引起人们用语不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是把双刃剑,掌控好网络语言的应用方式是关键处。
2.1规范传媒语言
身为主持人及播音员,肩负传媒用语规范化的职责,所以需要以身作则,使用规范传媒语言。对于集有民众智慧结晶的网络用语,则可以将其作为规范化的传媒语言使用,例如之前清明节出现的“祭不起”一词,巧妙地指出了冥品价格上涨,市民祭祀花费较大等社会问题,聚焦此类问题,使用这样简练活泼的网络语言,不仅是规范化传媒用语,而且更能使表达生动简练,贴合民众真实感受。
2.2优化节目质量
电视广播节目对于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生活用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提高节目质量,优化节目用语十分重要。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会使电视广播节目风格混乱。例如在进行客观冷静的媒介评论节目时,主持人或播音员使用一些“给力”“有木有”等一些俏皮网络语言,使节目活泼有余严肃不足。所以,优化节目质量,提高主持人及播音员素养,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慎重选择,将广播电视节目用语规范化十分的重要。
2.3引导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网络语言生动、幽默、更新快的特点与广播电视节目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特点相符合,利用好这一点,便可在网络语言泛滥的背景下,使广播电视节目用语更加规范化。例如,现在网络上大家经常会说的“打的、烂尾楼、蒜你狠、最炫民族风”等网络语言都十分生动传神。广播电视节目语言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使用合适得体的网络语言来正确地引导舆论,引领风潮。广播电视语言可以适当地吸收一些被民众所接受的网络语言加以灵活应用,引导语言文字健康发展。例如,用“某某门”来形容一个事件,既可以区分事件类别,又可以使标题引人注意,这样会使新闻内容更容易形成聚焦话题,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力。
2.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对待网络用语
面对网络语言被广泛使用的现状,广播电视节目应该对其慎重选择,选择合适得体的网络语言作为自己的新闻语言。新媒体传播既不能守旧也不能过于滥用,所以面对网络语言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对待网络用语。现在的广播电视节目种类较多,有政治新闻、民生新闻、娱乐节目等类型,在选择网络语言时,也要根据节目类别选择合适节目风格的词语,不能盲目地抵制网络用语在广播电视节目语言中的使用。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慎重地思考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节目用语的规范化影响。
网络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普遍为外来词汇。网络用语在人们日常口语中的使用,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但在需要使用规范化语言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就不能随意使用网络语言。在避免广播电视节目随意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也要注意利用好网络语言的优势,使用一些活泼简练,受到民众公认的网络语言。规范广播电视节目中使用的网络用语,一方面使广播电视节目更受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也让网络语言逐渐发展成引领社会正能量的有效工具。
[1]王海燕.浅议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0).
[2]马淑慈.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探析[J].青春岁月,2013(14).
[3]徐益.从网络语言看广播电视节目用语规范化[J].新闻世界,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