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龙,李君君
(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探讨
陈建龙,李君君
(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对于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培养正确的民主实践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实施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当前,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课程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大思政课框架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课程可设置三种模式,即独立、内生、整合。
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课程设置模式
当前,青少年的民主意识,民主诉求较为强烈,民主观念纷乱错杂,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识、加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非常关键。按照我国学制,青少年这个时期①大多处于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虽然初高中阶段均开设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程,但由于高考一直是改变个体人生命运和衡量中等学校办学质量的总标尺,因此,青少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到了应考上,民主权利诉求不自觉让渡于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民主教育甚至法制教育被逐步边缘化甚至丢弃。同时,由于当代青少年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深受家庭宠爱如同“众星捧月”,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膨胀,对待家长、同龄伙伴甚至教师的平等意识较为薄弱,一味地讲民主诉求,却不讲以民主的方式达成愿望。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无时无刻不在对外输出,并且强度越来越大,形式却越来越隐蔽,重点将矛头指向青少年群体。在青少年喜闻乐道的动漫和影视剧中,西方的文化和价值理念悄无声息地浸入青少年的心灵。西方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念在当前青少年的价值心理和行为动机中得到体现。西方激情澎湃的竞选和轰轰烈烈的选举,让青少年常常误以为直选、两党制、三权分立就是最好的民主形式。反观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腐败、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如果对此没有一个正确认识的话,很容易产生厚彼薄此的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民主政治建设受到很大冲击。由此,我们必须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加以高度重视。
实施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系统的课堂教学依然是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学者王树丽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民主素质的重要载体,可能也可以承担培养学生民主素质的重任,并在加强学校民主教育的同时努力探索社会教育的途径,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位全面推行,最终使民主教育深入人心,为社会培养出无数健全自律的民主人才[1]。国莉莉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以完善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营造权利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为手段,加强对青少年权利意识的培养,构建一种既强调培养青少年权利意识,又明确权利和义务有机统一的模式[2]。刘立新提出,要切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设民主校风,教师实行民主式教学,班主任用民主思想管理班级,利用好信息网络技术,重视实践和环境在培养青少年民主意识与提高民主认知的重要作用[3]。马勇、张东霞等在中学班级自主管理对于青少年民主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4]。但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内容在大思政框架下与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的具体衔接和整合的形式、方式、途径和模式,均未作出分析和研究。在民主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教育目标和教育体制依然唯高考是瞻的形势下,如何在高考学科生态思政学科空间受到挤压的情况下,妥善兼顾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是当前需要我们进行细致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大思政的讨论框架下,有必要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与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教育的内在关系进行梳理和说明,这是提出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前提。
应该说,当前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公民教育都很重视,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内涵上来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公民教育都包含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内容,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内容仅仅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一个部分,未受到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实际上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是处于被弱化和忽视的地位,这与当前国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坚强意志是极不相称的,与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强烈的民主诉求和表达意愿极不相符,为此,需要凸显和强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
其实,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与广义的公民教育(狭义的公民教育一般指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基本一致,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等内容构成。这几个构成部分相对独立,内容体系相对完善,从受教育者的学习心理出发,有利于知识逻辑体系的建构和学习的深化。但如果全部放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框架里,虽然横向上有利于融通,但未建立在逻辑体系上的融通是浅层次的混沌,容易产生知识上的冲撞和抵消,不利于问题的探究、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的持续。政治教育理应为政治服务。作为政治教育的内容,当前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培育公民民主意识与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民主观是关键。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理应成为政治教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内容和重点部分,将其课程设置提到独立开设与专门开展的层级上来。
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内容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九年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九年级全一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和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历史》必修(1)、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课程章节中都有体现,总体来看,内容较为丰富,表现出较强的层次性,但明显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未成体系。按照前述的课程设置愿景,目前的教育内容还远远谈不上是独立的课程,内容也没有形成体系,理论的逻辑被形式的支离消解。社会主义民主观是完整内涵的思想认知、价值取向和实践方法的总和,且三者之间有着逻辑含衍的结构关系和递进上升的顺序关系,如果生硬地将其割裂开来,分化无形,知识之间前后难以连贯,左右难以贯通,讲解和理解不会深入和透彻,最终将导致青少年民主认识难以真正提高、价值难以真正确立、实践难以真正把握。知识体系有高低之分,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可按照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基础、心理成熟程度以及社会交往需要,分别在三个方面的内容上有序地逻辑地由易入难、由浅入深地设置知识布局。
第二,教育内容零散。正是因为没有体系性和逻辑性,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内容散见于初中和高中的有关课程中,分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不同课程。由于在不同的时期,教学的中心、目标、任务、情境都将随之改变,致使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总体目标难以协调和有效落实。同时,由于内容零散,所在的不同的知识背景会掩盖或者误导学生的理解方向(有些相关内容本来就是为了阐述其他问题,如果不往民主观教育方向去思考的话,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致使教育主题不突出、知识学习的效能被消减和弱化。
第三,学科关联脱节。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涉及政治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等有关学科,理论相连,知识相通,相互启发印证,互相借鉴发展。但是目前初高中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内容分散设置,因而对于相关内容的阐述、论证和演绎很不充分,知识显得较为孤立和单薄。比如,因为缺乏对民主发展历史观、民主比较政治学以及民主与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其他重要范畴哲学辩证的分析,使得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的确立、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民主的本质的认识基础不牢,理解不深,难以从思想深处树立信念、增进情感。
第四,功利倾向严重。这表现为课程的实施受高考体制的影响较为明显,随意删减民主观教育的内容和课时、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学校为了给中考和高考的考试科目让路,甚至取消了既定课程的设置。在教学方式上,基本采取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方法,只授知识,不授技能,更不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功利的教育价值取向带给学生更为深层的负面影响,学生感觉学校和教师漠视他们内心的真实需要,从上至下“一刀切”式地贯彻上层和管理者的意图,“为了满足你自身的利益,我可以不征求你的意见,采取所谓最能提升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哪怕是专横的”。
解决目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明确教育的定位和课程设置的方式,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基本教育内容的普及。为了丰富、调整和优化既有的民主观教育内容,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秩序的稳定,避免打破总体培养计划安排的刚性和教育资源分配的平衡而带来新的冲突,我们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模式。
1.按照框架内独立主题教育定位,可采取独立设置模式。独立开课,设置专门的课程(可命名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读本”),这是较为理想的方式。把目前有关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抽离出来,按照民主观教育的内在逻辑,进行编排组织,丰富完善,形成自身的范畴架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科学拟定符合民主观教育规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案,做到知与行的有效统一。在设置的形式上,根据国家有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设定为必修科目,也可在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设定为限定选修。在设置的方法上,要依据初高中阶段教育对象的不同,在整体体系完善的前提下,分层设置初级本和高级本,分别为初中高年级和高中年级使用。
2.按照框架内衔接主题教育定位,采取整合设置模式。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中,开辟专门章节,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这是次优的方式选择。这里的独立章节是前一独立设置模式的专门课程的浓缩版,由于受到篇幅限制,内容的完整性及深度肯定不及专门课程,与理论知识紧密衔接的实践教育活动也不充分。如果在不改变现有教材的情况下,需要学校对相关学科加强协调和沟通,或者在大思政框架内统筹教学内容,做横向的切分、调整和整合,把相关的内容进行聚拢重组,调配相应人员组成专题教研组,研究补充和深化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形成一定的逻辑结构,促进学生民主认识观念体系的建立。
3.按照框架内优化主题教育定位,采取内生设置模式。在对教材不作任何变动的情况下,强化教育力度,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民主知识,促进知识联通,这是对现有做法的改良,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以此要求教师从宏观层面把握教材内容,熟悉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做到在某一章节的讲授中,既能延伸知识链条,又能窥小见大,申发理论观念,收放自如,并且在整体教学活动安排中,能把握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突出传递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扬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意见,激发学生自觉表达与主动参与的热情。在实践教学中,应确定相应专题,组织学生体验基层民主,加强学生民主技能训练。
对于以上三种模式,由于各地和各校现实情况不同,在具体实施路径的选择上,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其中一种模式,也可交叉使用,还可进行取舍创新。
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作为一项专门教育,需要加速建立专门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人才队伍,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民主观教育的内容,加强教学教法的研究和实训,为提高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和民主实践能力,奠定充足的教育保障。
注释:
①发展心理学认为,按照人的心理思维发展阶段性特点,15-18岁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年龄阶段,是心理和思维成熟以及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这个阶段正与我们从生理和社会意义上理解的“青少年”年龄跨度(14-18岁)基本一致。
[1]王树丽.论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民主素质的培养问题[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 国莉莉.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权利意识缺失与重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 刘立新.论中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4] 马勇.学生民主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班主任,2001(9):9-10.
[5] 张东霞.中学班级自主管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责任编辑:向欣)
On the Curriculum Establishment Modes for the Adolescents Socialist Democratic Education
CHEN Jianlong, LI Junjun
(HubeiUniversityofMedicine,Shiyan,Hubei442000,China)
The adolescent socialist democratic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ich can guide young people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democracy and cultivate correct democratic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adolescent socialist democracy educ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adolescent socialist democracy educ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and under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modes of curriculum setting on adolescent socialist democracy education in theory, which are independence, endogenous and integration.
adolescent; socialist democracy educ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mode
2016-02-23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D082)、湖北医药学院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QDJRW13)。
陈建龙(1983-),男,安徽合肥人,硕士,湖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简介]李君君(1982-),女,湖北十堰人,硕士,湖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民教育及其比较。
G412
A
1005-5843(2016)07-0086-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0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