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雪
谈“居然”和“竟然”
○陈文雪
在语法学界,副词的归类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现代汉语教材大多将它归于实词当中。副词本身的句法功能并不是很复杂,大都充当状语,有些也可以作句首的修饰语或补语。但是,在同一类副词中会存在意义与用法相近的同义词,而这些同义词很容易对教学产生困扰,使学生混淆。本文将主要讨论语气副词“居然”与“竟然”这对意义相近的词语,并从位置、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由此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以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区分它们。
居然 竟然 语义 语用
在现代汉语中,“居然”和“竟然”是一对比较常用且意义相近的语气副词,这样就不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造成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句中出现“居然”时可以用另一个词“竟然”替换,反之,句中出现“竟然”时也可以用“居然”替换,并且意义大都不会改变。尽管二者如此相似,但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出现细微的差异,我们只有善于观察抓住差异,才能更好地对此进行透彻的教学。
“居然”与“竟然”用在句中时,都表示事情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想不同,是相悖而行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及一些具体实例,可以发现二者在语义上几乎没有差异,“居然”重点表示不容易、不应该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结果却实现了,很明显地超出了预期。而“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也是发生了超出说话人预期的结果的事情。例如:
(1)他平时是一个粗枝大叶的人,没想到今天居然细致起来了。
(2)平时学习中,他一直是班级的领头羊,高考居然名落孙山了。
(3)前一秒他告诉我,他人在美国不能回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了,后一秒居然出现在我面前了。
(4)我本是想开玩笑逗她开心的,她竟然真生气了。
前三个例子中都使用了“居然”,都表示事情的结果是说话人没有想到的。例(1)表示粗枝大叶的他细致起来这件不容易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例(2)表示他作为班级的领头羊应该金榜题名的却名落孙山了,得到不应该出现的结果;例(3)表示的是他人在美国不可能那么快赶回来,结果却真的回来了,是说话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这三个句子都可以用“竟然”替换,语义基本没有变化。例(4)也可以用“居然”替换,都表示出乎意料的结果。
(一)在语义方面
上面已经谈到“居然”与“竟然”都表示意外,事情的结果超出说话人的想象。但是“竟然”还有一个语义特征是“居然”不具有的,就是强调事情的终结性,重点告诉人们事情的结果。例如:
(5)结果,他那篇优秀的论文竟然没有被发表。
使用“竟然”一词后,重点强调论文没有被发表这一未曾预料到的结果。而如果换成“居然”,只能表现出论文没有被发表给说话人带来的诧异与疑问,不能表现出对事情的终结性。另外,这个例子中不论使用“居然”还是“竟然”事情的结果都是说话人不想看到的。那么,现在我们来比较分析一下下面的两个例子,看看有什么不同。
(6)从来都不迟到的她,今天居然迟到了。
(7)多年不见的朋友,昨天偶遇之后,今天
竟然又见面了,大家都很开心。
例(6)事情的结果不是说话人想要看到的,可以用“竟然”替换,语义没什么差别。但是例(7)则不同,“竟然”表现出说话人对于老朋友相遇这件事是高兴的,是希望发生的。如果换成“居然”后,有一种心理排斥、不高兴甚至反感的意味在里面。由此可以看出,“居然”大多用在说话人不希望事情发生的句子里,“竟然”则无此限制。所以,我们可以说,“竟然”比“居然”在使用时,语义范围更大一些。
(二)在语用方面
1.主观感情色彩的差异
句子中,使用“居然”时,说话人主观多偏向不好的方面,含有不满意,不愿意某事发生的意味,一般偏向贬义或中性的感情色彩。例如:
(8)总是油嘴滑舌、做事也不务实的他,居然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与重用。
(9)大雨过后,天空居然出现了两道彩虹。
例(8)使用“居然”一词,表明说话人没有猜测到领导会赏识并重用这种人,这也是说话人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含有贬义的主观色彩。而例(9)使用“居然”单纯是惊奇的态度,因为天空出现两道彩虹。所以具有中性的感情色彩。这些句子可以使用“竟然”。但“竟然”还含有褒义的主观色彩,对于事情的结果,说话人主观上是肯定的,虽然也是超出了预期,但结果却给说话人带来了一定的惊喜,并且说话人也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积极的。例如:
(10)经过几个月的埋头苦读,他竟然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大学。
例(10)使用“竟然”说明考上全国最好的大学这一结果虽超出了预期,却给了他一定的惊喜,而且这件事是值得高兴,他主观上承认这一结果的积极性。如果换成“居然”说话人的态度中就有了一种怀疑的感情色彩在里面,就会倾向贬义。
2.语气程度上的差异
前面我们说过“居然”与“竟然”是一对意义相近的词语,大部分句子中可以相互替换,整体的意义不改变。但仔细观察仍会发现它们在语气或程度上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
(11)球迷看完整场比赛后说,他居然一个球也没踢进。
在例(11)中使用“居然”,可以看出球迷说话时语气中带有失望的,失去信心的意味,之前应该是充满期待与信心的;如果换成“竟然”,则说话人的口气中气愤与质疑的语气更加强烈一些。再如:
(12)平时不爱学习的小刚,考试居然考了第一名。
例(12)中的“居然”表现出说话人对小刚考了第一名很吃惊,而换成“竟然”之后,就不仅衬出了说话人的震惊甚至还有不相信的成分在里面。
(13)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后,真是万幸,居然大难不死。
在这个例句中,“居然”表现出一种很庆幸的语气在里面,而换成“竟然”后则更多地表现出怀疑与诧异的感情。
从这几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气上,“居然”可以含有失望、震惊、庆幸的成分在里面,语气程度上也没有那么强烈;而“竟然”有时会含有气愤、质疑与诧异的成分,语气程度上较“居然”也强烈一些。
3.语体与语用频率上的差异
“居然”和“竟然”都可以出现在口头语体与书面语体当中,它们的差异体现在:在相同的情况下,竟然比居然更多地应用于书面语体中。我们在北京语言大学BBC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查找“居然”和“竟然”的词条,再点击报刊这一项,“居然”和“竟然”所占的词条分别是38575条与59517条。笔者又分别查询了同一个报刊——《厦门商报》中这两个词语的使用情况,“居然”与“竟然”所占的词条数目分别为2028条与3766条,在《厦门日报》中,这两个词语所占的数目分别为5568条与9784条。由于“居然”与“竟然”属于近义词,在使用时的差异不大。在查询时只要我们查询同一报刊中,“居然”与“竟然”的使用次数就会得出哪个词语的使用频率高一些,更多地应用于书面语。由上面的数字显示表明,在报刊里使用“竟然”的次数都高于使用“居然”,所以,我们可以推断“竟然”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略高一些。
我们又点击了微博这一项,结果发现“居然”和“竟然”出现的词条数目分别为617988条与380033条。由于使用微博的人在微博上发的文字大都是情感的交流与表达,或者是表明对某事的态度,这些文字更加倾向于口头语体。而事实证明在微博的文字使用里,“居然”比“竟然”的使用次数高多了,这也证明了“居然”更多地应用于口头语体当中。
在语体与语频方面,我们大致可以总结为:“竟然”在书面语体中的应用频率更高一些,而“居然”在口头语体的应用中频率更高一些。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同义词的区分很重要,只有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学习者才能准确地运用这些词语,才不会出现差错。在上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居然和竟然”的异同点,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做好这两个词语的区分呢?首先,教师要明确这两个词语各自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地分析讲解。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朗读课文,不要怕出错,在理解课文的含义基础上,将课文感情饱满地读出来,长此以往地训练语感,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要将语境法与精讲多练的原则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定有关“居然”与“竟然”符合实际的语境,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含义,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做到知识点与新课练习配套,熟练地掌握这两个词语。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同义词教学。
在现代汉语中,“居然”和“竟然”是比较常见的也常用的两个语气副词。本文详细地讨论了这对同义词,从中我们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也分析了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差异。同时我们还认为对于同义词之间的比较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法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牢固地掌握词语的用法与意义,才能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
[1]王洁.“居然”“竟然”补议[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47-48,95.
[2]赵芳.评注性副词“居然”与“竟然”语用预设的差异[J].唐山学院学报,2013,(04):73-77.
[3]张超.“竟然”和“居然”的意义及功能比较[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03):10-12.
[4]谢子文.“竟然、居然”语法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张飞祥.语气副词“居然”和“竟然”的比较分析及教学探讨[J].语文学刊,2014,(06):13-14.
(陈文雪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