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含华(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样态演变探析
——以《东方时空》为例
张含华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摘 要:央视《东方时空》自开播以来改变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语态,二十多年来历经数次改版,主持人语言样态也随节目不断调整而发展变化。本文以《东方时空》栏目主持人语言样态为研究对象,分析语境的演变导致的各个时期主持人语言样态的转变,并分析栏目发展各个时期主持人语言样态的发展和不足,为提升新闻节目主持人核心竞争力,优化当下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提出思考。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语境;主持人;语言样态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信息的及时性和观点的深入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在新闻节目的创办和发展过程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样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创建于1993年的《东方时空》栏目是央视具有代表性的老牌新闻栏目之一,曾改变了中国人早晨不看电视的习惯,被誉为“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栏目先后经历了六次改版,节目定位也历经数次转变,现以《东方时空》栏目主持人语言样态发展变化为例,分析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样态演变。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为传播符号,借鉴报纸杂志的编排方式,将不同内容、形式、品质的多个新闻节目整合为一个杂志式报道单元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板块。”[1]开创电视新闻新语态的《东方时空》创办之初效仿广播杂志类节目,融合多种电视节目样式,定位电视新闻杂志类栏目。1996年改版之前,4位栏目主持人都是不同组合,没有规律,每次出镜也只是三言两语,起串联作用。虽然栏目在创办时已经力求平等交流的状态了,但主持人难免仍会带有播音员的烙印。节目主持人表达内容和表达态度明显出现改变是在1994年6月上旬的三期节目中,节目快接近尾声时,主持人说:观众朋友,对于我们以上的报道,您看呢?”这一句在现在的新闻节目中很常见的话在当时可谓是新鲜事。当年听惯了说教式新闻的受众,看到电视中的节目主持人和自己互动式的交流,那种感觉应该是新奇和惊喜,双向交流相比单项表达更注重传者和受者的互动,也是给与观众思考的空间,让观众通过思考得出和主持人一样的结论,《东方时空》主持人语言的这一改变,说明了电视新闻节目开始更注重信息传播的完整性和传播效果。此后,《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语言一直将单向表达和双向交流并用,加强传受双方的沟通,增进和观众的感情,保持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
2000年,央视开始尝试将打造早间新闻节目,致力于“新闻详尽,专题透彻”,第三次改版的《东方时空》“早新闻”栏目主持人打破传统播报方式,由4位主持人开聊的方式,用轻松活泼的语态将当天从报纸和网上获取的资讯你一言我一语聊出来,播报样态近乎说和播之间,多用短句,语义明晰,节奏也偏快,主持人之间有交流,与受众也有交流。
2001年版的《东方时空》很好地弥补了国内很多电视新闻节目深度报道缺乏时效性的问题。但由于2000年版的《东方时空》信息量过大,板块混杂过于繁冗,将资讯类的节目分离出去,新增板块《时空连线》实现了新闻报道中第一时间让观众触及新闻现场,对话新闻当事人目的,在演播室的主持人可直接连线前方记者,栏目的总主持人可以根据热点事件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报道,在语言上也更加灵活。例如,康辉在播报一则矿井事故救援情况时,总主持人张宇问道:现场的救援进展怎么样?康辉也立马做出反应,对事件的细节做出描述,也对这一事件做出恰切的评议。栏目的改版和节目定位的改变以及整个电视新闻界的发展,也让已有将近十年历史的老牌节目《东方时空》强化了演播室主持人串联节目和强化信息传播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观众对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越来越挑剔,在信息洪流中国家电视台如何凸显信息视野的广度和专业视角的深度,《东方时空》基于变化适时调整,满足当前受众的心理需求。从2009年开始,《东方时空》主持人的体态语有所转变,用LED屏幕作为实时连线和资讯呈现的介质,开始站着播讲,体现新闻节目的动态性,主持人导语和串联词观点独到,语言组织方式新颖,有声语言表达流畅自如,配合站着讲解式的播报,整体状态有动态感,方便受众全面了解信息,强化接受的兴趣。
在节目风格逐渐趋近世界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后,主持人语言在播讲样式和状态上也是主打亲切温暖的情感沟通牌,在这两年的《东方时空》节目中,对于受众较为陌生的专业术语和法律法规,栏目主持人通常是配合身后的电子屏来讲解新闻背景,这样在电视和手机等各种小窗口媒介中,观众就能很形象的快速知晓新闻,这也是以受众为中心,呈现更符合受众需要的传播样态。
参考文献:
[1]苗棣.中国广播电视节目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含华(1989-),女,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