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松 王宇涵(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试析真人秀纪录片节目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意义
——以《客从何处来》为例
周元松 王宇涵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摘 要:2014年4月,《客从何处来》在央视播出,尽管节目没有进行大规模宣传,但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截止到当年8月底,网上点击已达4千多万。2015年11月,央视推出《客从何处来》第二季,以几乎零差评的好评率延续了第一季的口碑,被网友评为“良心之作”。《客从何处来》所代表的寻根类真人秀节目,无疑是对泛娱乐化的媒体市场的一次冲击,也是纪录片与真人秀两大节目形态成功结合的一次创新实践。两种风格迥异的节目形态如何恰当结合,以实现传播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节目形态;真人秀纪录片;传统文化传播;客从远方来
在中国电视收视市场制播分离的逐步推进与发展中,中国娱乐节目发展迅猛,地方卫视引进韩国等外国娱乐节目模式风靡一时,而与之相应的人文类节目却收视惨淡。中国电视节目市场,其节目缺乏创新性、原创性和文化内涵的弊端已暴露无疑,而《客从何处来》将娱乐与人文联系,是一次相对成功的创新,其节目本身所弘扬的传统文化及节目所唤醒的寻根意识,是节目的一大特色,这与节目本身形态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将具体说明《客从何处来》的节目形态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
《客从何处来》热播后,因其节目类型曾有过争议,《客从何处来》包含了纪录片和真人秀两种电视节目形态,有人认为其为一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而有人则认为其为一档真人秀节目。存在争议的原因在于这部片子本身兼具两种节目形态的特点,不能以其中一个来全面地界定,正如《客从何处来》的总制片人李伦所说,“在诞生reality show 和documentary两种节目概念的欧洲,两者之间的边界就有些模糊。分类的意义意味着建立一种标准,而今天恰恰是标准不断被颠覆的时候,所以我们索性决定放下标准,专注于做好它本身。”
然而,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的人们没有对纪录片给出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但纪录片的最大的特点——真实性却是人们所共同认可的。希区柯克的一句名言很好地区分了纪录片与剧情片,“剧情片的上帝是导演,纪录片的导演是上帝。”这阐释了纪录片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在拍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英国纪录片人迈克尔·格莱斯比认为,“不确定性是纪录片最基本的推动力。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原始的、个人化的方式去认识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客从何处来》的主线是寻根,寻根意味着通过大量的预访和调研工作来还原历史真相,寻根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经过多方史料的反复印证,多位亲历者或其后代的口头描述,节目从多个角度真实地建构历史,在拍摄手法上多次用特写捕捉真实的第一反应。由于探索的是未知的历史,所以,真实的多方史料可能会因为不确定性带给嘉宾和观众以震撼,最终,不仅作为悬念吸引观众,更是向观众传达了真实的记录。
真人秀节目的定义为:“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电视真人秀节目包括七大元素来体现纪实的“真”和虚构的“秀”,分别是:自愿参与者、参与行为、真实记录、规定情境、目的、规则、艺术加工。在《客从何处来》中,预先设定的明星嘉宾在自身对祖先亲人的疑惑和节目组设置的悬念下,按照节目组给定的情境一步一步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了对祖先和历史的理解,喜怒哀乐自然地表现在其参与行为中,而节目组对其进行真实的记录,并通过后期艺术加工,编成一部有故事的“剧情片”。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客从何处来》基本涵盖了真人秀节目的七大元素,所以,它确实可以被界定为一部真人秀节目。但是,纪实与“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需要把握和注意的一个细节,李伦对于《客从何处来》节目第一季的反省便是“将真的拍假了”,易中天急接电报的戏码很容易被观众认为是演出来的,可实际上是真实发生的,因此,在该类节目中,铺垫悬念和情境人为痕迹不应过于明显,即便有此瑕疵,将纪录片与真人秀结合起来,仍然是《客从何处来》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尝试,这种新类型的电视节目无疑从形式上吸引了大量观众,而在内容上,它以新的角度阐释历史,从个人史、家族史的生活中追寻其中的传统文化,甚至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该类节目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似乎是冲破泛娱乐化媒体环境的一个出路。
《客从何处来》作为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节目,其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有别于大部分真人秀节目娱乐气息浓厚和人文类纪录片“说教”气息浓厚的特点,该节目兼具真人秀和纪录片两大节目形态,采取了观众更易接受的形式铺设剧情,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认为,“传统文化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化的层面。那些历史文化的遗存,那些物化的文化典范,我们需要增加保护意识。”这就为传播传统文化拓宽了角度,传统文化蕴含于历史中,不仅体现于物化的史料中,也体现在人物事迹中彰显的精神。节目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本身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物化体现,而家族史中祖先的事迹,往往直接体现出传统社会中中国人传承几千年的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文化传统,按人类学家的观点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分别,大传统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比如,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小传统则是指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中国传统社会是长期的且完善的民间社会,因此,文化的小传统格外发达。但是十年动乱时期,对小传统的破坏最为严重。改革开放后,知识界、领导者以及民众的态度都是一致的,希望进入传统的重建阶段。首先,应该对传统“恢复记忆”。因此,节目从家族史出发,小人物往往与大历史有紧密联系,还原家族祖先在历史环境下对于人生方向的选择和态度,这对后辈意义深远,如何编排能更好地将寻根的结果展示给嘉宾和观众,这是节目叙事模式和节目形态的任务。《客从何处来》的节目形态,融合了纪录片和真人秀两大元素,以创新的节目形态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纪录片的本质特点是真实,真实地还原祖先事迹和嘉宾寻根过程中的表现,这是《客从何处来》的一大特点。而纪录片的趣味性与悬念的设置和“解扣”有密切的关系,每期节目也正是在悬念和一步步解密中开展的。“悬念”在影视作品中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在开头部分抛出一系列的疑问或者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使观众急于想弄清前因后果;另一种是特意让观众知道事件的全部真相,而影片中的人物却全然不知,使观众对其时刻关注。电视纪录片往往采用第一种形式,避免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更有利于增强节目的带入感。比如,易中天篇开头的家族“死亡名单”,名单中家族253人死亡,在片首给人以强烈震撼,直接引发嘉宾和观众的好奇,一夜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再如,陈冲的外公张昌绍教授,作为中国药理学奠基人的他,在文革中为什么要自杀;阿丘的大姨当年为何没有同他母亲和舅舅一起回中国等。每一集片子都以接踵而至的悬念吸引观众,以空镜头为休止符,引发观众的思考。
片子的真实感首先在于多方史料的论证,通过不同的人带领明星嘉宾看到祖先的生活印记,比如老照片、书信、衣物等;接触历史的亲历者,与祖先有联系的老人进行对话,严谨的考证和展示,足以让人信服。在悬念的一步步解密和多方史料的论证之下,祖先从陌生到熟悉,形象愈加鲜明和立体,实现了寻根中嘉宾与祖先的“重逢”,而嘉宾对于祖先事迹的解读以及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这种真实记录,恰恰是节目的一大亮点,不仅纪录了过去,更纪录了正在发生着的感动。情绪具有感染力,合理的艺术加工将观众引入情境,产生联想,当以认真和专注的心态观看片子时,观众更易接收到片中的大历史背景下的物化和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节目组不进行过多解读和干预,将“说不清”的情感和内涵供予观众选择。
人是核心,嘉宾的参与行为是《客从何处来》重点表现的,在艺术化加工下,对节目进行了前期策划和后期编排。在真人秀的节目形态下,节目组率先了解了每位嘉宾的一位祖先为核心的家族和人生故事脉络,结合嘉宾想要了解的内容,选取有悬念和有意义的节点连成脚本的叙事结构,而后设置情境发挥真人秀特色,使明星嘉宾带领着观众去寻根,节目拍摄期间,嘉宾与外界隔离,这保证了嘉宾对于情境下反应的真实,而节目对嘉宾反应的第一时间的捕捉和细节特写,正是情绪渲染点,正如第二季嘉宾钮承泽所说,“不希望去‘消费感动’,不是流下泪就完事了,而是要对自己成长有所意义。”节目中嘉宾的理解和反应并非在表演和作秀,而是在情境下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这些有思想的嘉宾所领悟收获的内容又使节目蕴含了更多文化底蕴。对于寻根的素材,借助观众对于明星的猎奇欲将参与者设置为明星嘉宾,而在寻根过程中真实反应了源自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及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便是真人秀与纪录片两大节目形态结合下,其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并不理想,甚至于出现了文化断层现象。究其原因,传统文化传承过程枯燥乏味,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大众传媒没有发挥其文化传承功能,因而,对广大受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有多减弱。但另一方面,大众对电视媒介的依赖又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迅捷的传播通道。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民国史专家,王晓华老师认为,无论纷繁的资料、跌宕起伏的情节,再多再精彩的历史只是背景,最终能吸引观众能打动观众的是现实和历史两条线索中的真实的人物命运与人物情感。以真人秀纪录片的形式展示明星寻根,是从新的角度和方式更有趣味地将人物和历史联系在一起,通过祖先的生活和后辈的解读收获,在一种温馨感人的环境下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牛慧清.关于历史,也关于我们自己——专访《客从何处来》制片人李伦[J].中国电视(纪录),2014(9).
[2]迈克尔·格莱斯比.不确定性是纪录片最基本的推动力[N].文汇电影时报,1997-8-2.
[3]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杜悦.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7-5-23.
[5]骆鹏.影视传媒文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