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强
(作者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专题部)
浅析纪录片中纪实影象的思维
王克强
(作者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专题部)
摘 要:纪录片,是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反映和寻求社会变革、感悟人性与人生的载体。因此,纪录片的创作需要更高标准的要求,需要时间跨度的考验,还需要细致入微。本文简要阐述了纪录片中的影像思维,以期为纪录片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纪录片;纪实影像;立体;故事
如果按照时间标准划分,纪录片大致可以分成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两类。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划分,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历史题材纪录片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影像化表达,现实题材纪录片是对当下正在发生的场景进行记录。因为纪录片的功能基本功能是记录,所以,其内容一定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
如今影象制作已是一门学科,有着一套成熟的“语言体系”,然而不管是“蒙太奇”还是“长镜头”,无论是“情景再现”还是“淡出淡入”,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纪录片的表现内容不能被“模版化”所禁锢。
笔者最早对纪录片的认知,源于早年所看到的中央电视台的《历程》节目,而后又看了冷冶夫的《纪实艺术论》,书里所涉及到的关于纪录片内部结构、真实性、艺术性、融合性方面创作手法的运用,也只停留在对文字的刻意理解,倒是书里列举的优秀纪录片得以“拉片”观摩。如《西藏的诱惑》《紫禁城》《安阳婴儿》《铁西区》等。
虽然很多创意令笔者印象深刻,然而,自己要拍摄一部纪录片时,碎片化的镜头在脑子中不断闪现,但是却像散沙一样无法堆砌成一个整体框架,那些脑子里的影像碎片很难连缀起来。介于十几年一直做电视专题片,而专题片又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加之这些年所积累出来的“电视人”的思维,在纪录创作的过程中,在纪录片的结构架构的过程中,在影像语言表达的过程,笔者有了一些关于纪录片实践且不太成熟的小思考。
纪录片的结构就像人的整体骨架,是立体呈现出来的,即多维度表现“主体”的内部结构方法。例如,在央视纪录频道看到的《汽车百年》的片子,讲述那些熟知的汽车公司创办、发迹及与竞争对手的商业竞争,自始至终不仅是在讲故事,其在叙述结构面涉及了历史、科学技术、商业竞争、营销手段等多个内容,期间向观众传递了大量信息,使看者大呼过瘾。
相反,如果用“平面式”结构方式,只注重主体的内部叙述脉络,而不注重和主体有某些关联的“次信息”的挖掘传递,结果会出现在单一脉络上,人为设置段落高潮的现象。
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这是纪录片的发展趋势。纪录片有着无可替代的跨文化传播优势,然而,长久以来,好多纪录片或是走不出去或是传播效果不好,主要是由于我们还停留在传统的宣教模式上。无论是理念,还是表达方式,都过于陈旧,本地人不爱看,外地人看不懂。
2016年年初,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五大道》,其之所以备受好评,其魅力正是它新颖别致的讲故事的方法,一改以往的单线条叙事,构建了一种多重故事线条交叉叙事的复合结构,宛如将一根长面条拧成大麻花,螺旋交替着推进故事向前发展,有人把它称作‘麻花式’结构。无论用人物驱动、情节驱动还是问题驱动,都要充分调动一切元素,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由“观众”到“受众”的转变,体现了传播理念的进步。从纪实影象表现方法来看,业内也基本摒弃了“音配画”,靠解说词支撑的手法。纪实片中多出现“自然镜头”,譬如,颠簸的车厢内不断晃动的镜头,穿过杂草丛生的密林的等,这些方法的运用既增强了纪录的客观性,也尊重了受众的接受心理。还有些片子尝试不用解说词的结构方式,感觉就像“留白”,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样的处理方式,给受众提供了更大的感受空间。
纪录片的手法和结构方式固然重要,优秀的选题才是纪录片的灵魂。央视的《真诚沟通》节目这一点做得堪称经典。首先要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努力发现的,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如何优秀,而是发现他的一种有价值的状态和感觉,这种状态和感觉需要大家都乐于分享。我们的社会最需要的可能还不是建设什么新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能保有自己做人的最基本的价值观、道德观,拥有最必要的社会良知。纪录片的选题不需要像新闻那样暴露社会问题,提出亟待解决的现象,而是给这个社会注入温暖,把这个社会的温暖拿出来去传递。这对于纪录片来说非常重要。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在创作的过程中仅凭借上面的几点是远远不够的。纪录片的创作团队,其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从前期策划、采访、撰稿、拍摄、后期剪辑,每一个过程都是纪录片再创造的过程,就目前国内纪录片的现状来说,制作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冷冶夫.纪实艺术论[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2]张雅欣.中外纪录片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