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和他成功选题的纪录片
——以《大同》为例

2016-03-02 09:09:43崔芳菲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5期
关键词:选题纪录片

崔芳菲(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周浩和他成功选题的纪录片
——以《大同》为例

崔芳菲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周浩的《大同》获得的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奖,《大同》从个人角度入手,反映出了当今社会的诸多方面和细节。优秀的纪录片往往都有成功的选题,好的选题会让纪录片拥有较高的价值,也能够引发更多的社会思考。

关键词:纪录片;选题;

2015年的金马奖已落下帷幕,《大同》获得最佳纪录片奖的影片,又名《中国市长》,其导演周浩便创造了一个新纪录,他成为第一个蝉联两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的导演,周浩的上一部获奖作品是《棉花》(2013年)。纪录片不同于剧情片,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导演主导着一切,因此选题在纪录片中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可见,周浩导演的每次创作选题都是他作品成功的关键。

1 周浩纪录片作品简述

纵观周浩导演从2002年开始的纪录片生涯,每一部作品的选题都是那样的精准,真实,具体,甚至触目惊心。广泛的底层群像和值得深度挖掘的个体,可以说是构筑其影像世界的两块重要基石。他的处女作《厚街》(2002年)和2010年—2011年的《差馆》,两部作品创作特点是找准不变的地点将目光投向变动的人群,以相对碎片化的方式来展现这个群体的日常状态。如《厚街》中,他将镜头对准广东东莞打工者的生活。又如《高三》(2005年)和《棉花》(2013年)中更是有针对性的关注固定人群,精确的记录了一个群体的生存状况,在《高三》的结尾处,高考结束的学生们走出考场,有人欢笑,有人流泪。与此同时,班主任走上讲台,对着新一批高一学生,重新念起了那再熟悉不过的汪曾祺的诗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新一轮的挣扎又要开始,仿佛是导演提出的疑问:中国的教育带给学生们的是远方的希望,还是风雨般的重压?在深度挖掘的个体方面的作品有《龙哥》(2008年)、《书记》(2009年)及《大同》(2015年)则是以个人为中心进行跟踪拍摄,通过展示一个人的生活而延展出整个社会的现况。周浩不试图强行说明什么“问题”,也不试图把“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某种概念,而是用具有穿透力的事实展现给观众。他的摄像机是忠实、沉默的记录着,这种冷静克制,也体现在他的镜头语言中,在他的作品中角度大都是平角度拍摄,很少有特写,镜头距离拍摄对象总有一段距离,就像梅索斯兄弟说的那样“就像是墙上的一只苍蝇一样,静静地观察他们的生活”。他自己说过:“我不是某个群体的救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数,只要静静站在一边看,就够了”。拍摄《棉花》时,周浩表示“从未想要把《棉花》拍成是底层人民的血泪史,他不想展现劳动者的不公平,以及剥削和被剥削,只是想记录一下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仅此而已”。

然而,周浩既然选择了这样的题材和人物,就足以证明他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的情怀之大,认识之精,思想之深。通过他的选题而涉及展现出的现状,引发出的思考,足以让他的纪录片称得上是“一部21世纪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下面就他最新的作品——《大同》来浅析好的选题对于优秀纪录片的意义。

2 好的选题会让纪录片拥有更高的价值

选择好的题材是纪录片创作成功的基础,很多有拍摄制作纪录片经验的编导都说过:选定一个好的题材等于纪录片的创作成功了一半。所谓好题材,就是其题材据有较高的内在价值,诸如题材本身所具有的信息量、审美价值,以及对受众的吸引力等等。

《大同》捕捉的是大同市市长耿彦波在进行大同城市改造中的大量影像片段,影像中有不少耿市长卸下身份的人性姿态,展现了一位中国官员日常工作生活的真实状态。片子将镜头聚焦于耿彦波身上,并从他的角度展现了当今中国城市改建的很多细节,是目前复杂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从某一个角度说,是耿彦波的形象成就了这部纪录片,拍摄一市之长会是多么困难。更何况镜头里记录的是城市建设中最敏感的事件——拆迁改建。周浩还原了大同的变迁,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了一座城市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的变化。

2.1史料知识性

纪录片界有一句话,叫做“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伊文思也曾说过:“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在纪录片《大同》中,导演就是用镜头记录了大同市的历史。耿彦波是想要做个好市长的,“心中有百姓,心中有大同”是他的工作理念。他非常敬业,就连导演的每天跟拍,已被他完全忘记了。他喜爱传统文化,对于文化古迹的传承十分关心;重视工程质量,对低质工程,他严令整改。转型下的大同市的发展面临瓶颈,耿彦波急切的想改变这一切。他对大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任期将尽,为了能在任期内完成所构想的“文化大同”的城市转型的规划,耿彦波马不停蹄的奔波在城市拆迁与建设的第一线,与拆迁户沟通,监督工程建设,向下属部门施压。他为大同市的转型建设彻夜难眠。

2.2社会普遍性

通过耿彦波对大同市的建设管理,我们发现这其中涉及了地区招商引资、拆迁建设、纠纷调解、城市转型等等中国时下热门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普遍性,但很少有机会能从一个地方决策者的细部角度来观察这些问题,而《大同》便给了我们一个特殊的角度去了解目前中国的社会生态。

2.3形象趣味性

2.3.1市长也是生活中的人

《大同》以时间为轴,以耿彦波的日常工作为主线,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记录真实画面,让市长看起来像一个真实的生活中的人,在各种漩涡当中周旋,有坚持也有无奈。在会议室里耿彦波是行政长官,他可以做报告也可以不满下属的工作状况;在拆迁户面前,他得一边解决问题一边掌握政策,就像他对下属所说的“同情是一回事,政策是一回事”;在妻子和儿子那里,他就是个工作繁忙,很少顾家的中年男人,妻子会问他还回不回家,儿子会担心地给他打电话,但他也只能苦笑着敷衍。他没有时间或是不愿意对外过多地公布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情感,但在《大同》里却大不相同,它让人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市长。

2.3.2真实且戏剧化的冲突

他所在的城市——大同有着1600年的历史,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城市,可如今日益边缘化了,可这个古老的城市遇上了一位年轻时有过文艺梦的市长,这种“化学反应”具有很强的戏剧化效果。在城市改建的大背景下,耿彦波用大手笔的拆迁和建设塑造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他的处事方式混杂着知识分子式的、典型中国官员的各种形态。他说自身的压力都是自己驱动的,不是来自上面也不是来自下面。是他自己选择了一个可能激起民愤也可能收获人心的方式。关键节点在于,他的选择夹杂在上和下之间,下面是真正有困难的老百姓,也有借拆迁机会想多占便宜的市侩;上面是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片子的看点就是人物的这种真实且戏剧化的冲突。

2.4突破常规

从一个人看到了整个社会。通过从耿彦波个人的跟踪拍摄入手,这是一个点;我们看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这是一条线;他工作牵扯的方方面面,这是多个面;而这些方面映托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这是一个体。《大同》以点线面体结合的方式升华了主题,引出了更多的社会思考,这些得益于它优秀的选题。

运用流行的模式,在英国BBC纪录片部担任艾利克斯·霍姆先生介绍的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纪录片新模式就包括了戏剧化、有情节的纪录片这种模式,而《大同》亦是如此。同时,全片几乎都是在使用山西大同的方言,没有使用解说词。另外很多摇晃镜头的运用等,都体现出了对于常规的突破。

3 好的选题能够引发更多的社会思考

片中社会基层民众“众生相”显露无疑:

理发师大妈:她所代表的是众多老城区群众的态度,不反抗,照搬照做,默默接受这个城市的改变。他们没有意见,也无能为力,这城市的改变仿佛与他们无关,外面的世界正在匆匆忙忙的拆迁,面对拆迁而她似乎早已接受了这个事实,她仍在不忙不乱的为老主顾刮胡子、剃头,嘴里还不断地讲述着她的理发生涯。

违法自建妇女YING:她所代表的是一些工农阶级的民众,知识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她的房子属于违法自建房,自然不能得到正常安置补偿。从刚开始与拆迁主任的斥言纠缠、强理叫嚣、拒绝搬迁,到拆房已成既定的事实,她还在做着无意义的对抗。

小产权房的持有者:她所代表的是大同一些知识分子对于拆迁的态度与做法。年轻妈妈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和财产,可在中国这样拆迁改建的大背景下,她显得那样渺小无力,当她与市长据理力争的时候,市长也没有从法律层面回答她的问题。

跪求市长的老年人:她是外地户口。先要了一套房,得到之后立马想要第二套。看上去是弱势群体、外地户口的老实人,但此时此刻却成了要挟政府贪婪无比的人。从这些人的亲口述说中可以发现,他们都得到了相应的补偿,也有不同的选择,但出于对“补偿”的不满意,均认为自己应得到更多,所以拒绝搬迁。从片子中看出,拆迁政策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死板,反倒是展示了一些人的贪欲。这些人为什么如此贪婪,是很难得出准确而具体的答案的,但这一问题很值得社会各层面深深思考的。

4 结语

在《大同》这样一个细节丰富的时代横截面里,有太多需要去反思和揣摩的地方。这是纪录片《大同》给人们的启示。还有一个现象是值得人们关注的,就是《大同》虽好,左上角却始终挂着一个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台标。这大概也是周浩本人在接受金马奖时表示“希望大家能多给纪录片工作者一些关注,让纪录片可以在健康的生态里发展下去”的原因。优秀的纪录片需要成功的选题,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发展空间,这需要纪录片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崔芳菲(1995-),河北师范大学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方向:广播影视编导。

猜你喜欢
选题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探求》2022年重点选题方
探求(2022年4期)2022-08-11 13:22:04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50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谈诗词的选题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5:46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06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