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莘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媒介融合视域下微电影广告的发展及原因分析
金子莘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摘 要: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新兴广告传播手段,微电影广告以直观简洁、故事性、艺术性、广告植入自然、低投入高回报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广告主和企业主要参与。本文从媒介融合视域,阐述了微电影广告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原因。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原因分析;媒介融合
对于微电影的定义,学界至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微电影的定义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微电影,即时长短于传统电影,大致为几十秒到几十分钟不等,故事结构短小,制作流程相对简单,主体不受限制,费用较低且周期短,通过传统电视、网络视频播放平台或移动媒体播放的视频短片。狭义的微电影专指“微电影广告”,时长一般在5-30分钟,由专业团队制作,电影艺术性及情节兼备,从制作到宣传均有策略推广,是一种用于品牌营销的视频类型。本文主要研究狭义的微电影。
2.1微电影广告的发展概况
2010年被认为是微电影广告的元年,一大批爆红网络的微电影广告陆续面世,例如《老男孩》(雪佛兰),由姜文执导的《看球记》(佳能),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和莫文蔚主演的《66号公路》(凯迪拉克定制广告),在这股热潮的带动下,微电影广告逐渐成为业界新宠。
目前,主流的微电影广告发展有两大来源,一类是由视频网站、门户网站组织策划,召集创作人员拍摄作品,同时寻求品牌广告的合作,这些微电影一般成本较低,多为民间团体制作,如《11度青春》系列、《4夜奇谭》等;另一类则是由广告主直接发起,按照其需求量身定制,这类微电影广告经常由知名导演、演员担纲;制作团队专业,资金投入相对较多,例如凯迪拉克定制的微电影广告。
2.2微电影广告兴起及原因
2.2.1媒介融合时代多元的传播环境
新兴媒介早已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电影广告大量投放的微博这一平台分析,首先,就媒体量的价值来说,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达2.49亿,在微信的冲击下,大量用户流失,但其庞大的用户基数还是很多媒体无法比拟的;其次,从媒体的价值量来说,微博的接触层次基本可以覆盖网络用户中的所有层次,微博里的广告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广告的投放面更广;最后,微博投放广告“绝对成本”为零,只需发布一条微博即可,但为增加曝光度,可以雇佣专业的网络推手,但成本远低于公共平台投放,在微博投放广告的“相对”成本远远高于“绝对成本”。所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微电影广告的发展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前景。
2005年,YouTube视频网站问世,掀起了网络视频分享的浪潮。视频网站给微电影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草根个人及团体纷纷在网络上崭露头角,其作品虽无法在影院上映,但凭借剧本及创意,传播效果甚佳,如今,微电影已成为网站浏览量的重要来源,也逐渐成为各商家的重要广告投放手段。
近期,风靡国内的“美拍”“小咖秀”等手机APP,能拍摄微视频并随时上传分享,也为微电影广告提供了发展空间。除此之外,传统电视广告仍是微电影广告投放、传播渠道之一。为使覆盖面更广泛、受众更多元,商家选择网络传播搭配电视广告同步宣传,例如,益达口香糖“酸甜苦辣”、OPPO音乐手机“Find Me”等。
媒介融合不仅给媒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微电影广告创造了一个多元的传播环境,使之蓬勃发展。
2.2.2“微”文化的社会背景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一个新的时代就此来临——“微时代”,在此背景下,微电影的产生是必然的。法国当代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网络信息呈现井喷式增长,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被切割的碎片时间通常被视频、手机阅读、打游戏等占据,可以说,“碎片化生活”成为了微电影的催化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的思考习惯。微博上线6年来,推进了微小说,微电影等“微文化”的滋生,新兴媒介的蓬勃发展,使受众的思考习惯及信息传播活动更加“快餐化”“视觉化”“感性化”。理性思考及晦涩的文字内涵渐渐被人们摈弃,在这个视觉为王的时代,微电影广告的传播与发展就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了。
2.2.3传播平台对盈利渠道的拓展
因视频网站争相抢占独播权,影视剧版权费成千百倍增涨,致使许多视频网站难以为继。在此状况下,一度被边缘化的微电影逐渐受到重视。这类成本低、传播效果好的作品相继受到重视。为提高点击率,各大网站纷纷推出大众好评度高的微电影作品,逐渐发展为与广告主联合拍摄微电影广告并推广。为迎合受众的碎片化观看行为,微电影广告营销问世,且各大品牌的参与,为微电影的发展完善了资金链条。但有些广告主因不满以冠名形式营销,投入资金自拍自销微电影广告,为微电影生态注入了商业化血液,也推动了其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朱佳佳.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广告营销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