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电影文化的纪实性手法研究
——以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为例

2016-03-02 05:41杨阿婧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化

杨阿婧



藏族电影文化的纪实性手法研究
——以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为例

杨阿婧

摘 要:电影《静静的嘛呢石》是由万玛才旦担任编剧和导演两重身份,拍摄的一部关于小喇嘛在寺院和他家乡之间的故事。电影的文化背景浓厚,以真实的视角出发,记录了小喇嘛大年三十离开寺院,回到家里两天发生的事情。从小视线出发,一点一点渗透,直到表现出整个藏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影片真实自然,耐人寻味。

关键词:藏族文化;嘛呢石;文化

1 藏族文化在电影中的运用和纪实手法的体现

1.1 藏族文化在电影中的表现

在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中,蕴含很多藏族文化,并且多以对比的形式出现。家和寺院是对比,小喇嘛和他的家人是对比,年长者和青年是对比,传统的智美更登表演和广场上的迪斯科舞蹈也是对比,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刻嘛呢石的索巴大叔和他的儿子,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索巴的儿子没有继承索巴大叔的手艺,而是离开堆满嘛呢石去别的地方做生意,直到索巴去世也没有看到儿子回来。

1.2 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导演采用实景拍摄的方法,影片中的人物都不是专业演员,这样的演绎才更显真实。影片大部分选用大场景拍摄,真实地展现了藏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精神信仰和藏区丰富的文化底蕴。电影没有运用我们平常看到的戏剧元素,而是客观记录、真实再现了藏族地区的日常生活,讲述了藏族人自己的故事,使藏族观众看到自己民族的文化。这种纪实风格,正是导演想要达到的效果。

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以真实为依据,记录了藏族地区的生活状况,通过纪实性的方式,将电影更为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2 纪实性手法表达的三种方式

2.1 导演民族志在影片中的体现

万玛才旦出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从小就喜欢看电影。这部民族电影聚集了万玛才旦很多的心血,弥补了电影发展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在民族志背景下,导演的藏族身份和他的使命感,使他从文学到电影,把文字的东西通过镜头展现出来,把藏族文化通过电影的形式传播给更多的人。

2.2 本土民族语言和风俗文化的运用

为营造更加真实的少数民族环境,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更具感染力,影片的民族氛围更浓郁,增强了影片的民族特色,也强调了影片的纪实风格。在影片中,为给小喇嘛祈福,爷爷让家人给他放生一只羊,这是藏族地区民俗的体现,这些都是藏区地区真实的生活,也是导演纪实性风格的体现。

2.3 生活化的简短叙事时空

这部电影采用了平静自然的叙事风格,就像我们平时的生活一样。影片中没有跨越很长的时空,只用了大年三十到初二这三天的时间,表现了小喇嘛一家的生活。小故事框架,小叙事出发,却把小喇嘛在寺院和家里的场景串联起来。影片的剧情没有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只是通过一段一段简短的片段,将电影钩织起来。

3 纪实性手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电影纪实性风格的运用,会导致非本民族的观众和本民族的观众出现分歧,非本民族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剧情拖沓,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疲劳,觉得没有新意,但只有本民族的人才会知道,影片中展现的其实就是他们生活的原貌。再者,影片为了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纪实效果,真实地为我们还原了藏族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忽略了一些美学元素的运用,镜头语言的表现不是那么完善,只是尽最大努力真实客观记录,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观赏价值。

藏族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在我国民族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浓厚的民族气息以及太过真实的记录,不免让电影有一些单调和乏味,因此,能让大众接受的民族电影还在发展的路上。民族电影要通过各种方法提升观众的接受能力,提升我们国家整个民族电影的水平。

4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不足之处

首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水平,只有创新,电影才能取得发展。因此,藏族电影为了寻求出路,在思想内容上必须要有所创新,不管是导演还是编剧,都要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综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进行创作;其次,藏族题材电影体系还不完善,要谋求整个少数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创作人员。当然,本民族的人员对自己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了解,那么,他们可以在影片的创作中,提供自己对于本民族文化、本民族民俗民风、传统习惯等各方面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钱世奇.“能指的想象”——多重影像中的西藏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2.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作者简介:杨阿婧(1991-),女,汉族,河南焦作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