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周鸿辉
课程改革: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的差距与机遇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周鸿辉
【摘要】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在师资、学校基础建设、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农村学校应抓住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机遇,促进孩子、老师和家长的全面变化,给农村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差距与机遇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意见》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两大类: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要求学校尽可能开发多种类型的拓展性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科目和活动,了解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长处。
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深化课程改革是“既做‘加法’也做‘减法’”。虽然给学校更多的课时安排自主权,但同时也设立了两条底线:第一,不得增加周总课时和周教学总时间;第二,不得“挪用”音体美、品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此前提下,学校才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课时比例范围内,自主安排其他课程的课时,增加拓展新课程的课时。”
这对农村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这些学校与城镇学校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不过指导意见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这无疑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评价的尺度将不再是统一的标准,而应该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评价的内容将不局限于水平评价,更多的是考量学生个体的发展度。《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带给农村学校更多的机遇。
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在师资上存在的差距主要有:
1.教师年龄结构的差距。教师因种种原因容易在农村学校沉积,学校越久远,这种沉积越明显,教师队伍越容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等问题。
2.教育观念的差距。老教师往往看重考试,教学时注重知识的复述、背诵、记忆,要求学生能够在大脑中大量储备书本知识,并在考试时正确提取书本知识。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则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显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3.知识结构存在不适应性。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娴熟于书本知识的灌输、学科知识的传授,缺少体艺特长和实践活动类课程教学的技能。《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主要任务的第2点要求:“开齐开好两类课程。”一类是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其中基础性课程的“体育”、“艺术”、“科学”约1880课时,占全部课时的31%。一类是拓展性课程,“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15%左右。两者相加占总课时的比例为46%,要开齐开好两类课程,难度显而易见。
缩小师资差距,关键在于改变教育观念。《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和实施,给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学生个体“量身定做”的评价尺度,必须改变教师现行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及评价的方式方法,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自觉接受在职教师兼任学科的专业培训,努力培养自己“一专多能”,否则将无法立足教育岗位,必须与时俱进。
给农村学校插上智慧校园的翅膀,与城镇学校一起进入云时代或者提早进入云时代将会有效缩小差距。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一方面农村学校面临外来务工人员就学子女快速增加、学额饱和的困境;另一方面农村的学校,往往存在着搬迁、撤并还是重建的两难选择,学校的基础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无论是教学用房,还是教学辅助用房、生活用房、室外运动场都不足,不少教学设施甚至出现老化问题。
1.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不足。小学教学用房包括普通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绘图绘画室、实验室、自然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合班教室等。小学辅助用房是指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教学准备室、教具陈列室、实验室的仪器库、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体育器材室、科技活动室及各类拓展性课程活动室等。而许多农村学校当初的设计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2.活动场地狭小。《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准标准》中明确规定,以生均用地面积不低于15.4平方米为指标,篮球场和排球场以每6个班1个的标准设置,等等。但由于经济等因素制约,许多学校在建设初已经是先天不足。
3.教学设施老化。虽然学校的基础建设存在差距,但从“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这个角度对课程进行开发还是有很大潜力的。所以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内涵,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可以整合城乡科技教育资源,如镇文化站、专业种养殖场、各类明星企业等科教资源,成立科技教育实践基地,激活校园文化教育资源。将校园文化和科研成果一一转化为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努力让校园的每一个场所、每一个景点、每一块黑板、每一条标语都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农村的传统文化、人文景观都将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农村学校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差异——
1.流动人口学生比例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并没有得以根本扭转。通常来说,家庭对教育的需求与家庭的财富数量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富裕家庭对教育往往有着极其强烈的需求,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渴望则往往因经济上的困难难以形成现实的需求。流动人口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很多家庭父母对孩子往往有较高的期望而没有给孩子相应的管教。
2.家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家庭教育观念是一定的经济、文化、传统教育的产物,是长期家庭环境沉淀的结果。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往往产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由于城市各种条件要优于农村,农民思想观念较陈旧、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较单一是客观事实,所以城市人口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优越性。城市文化代表着现代的、进取的潮流,而农村文化相对而言,则是传统的、保守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孩子受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投入、技能差异等影响,呈现的是城乡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相对于流动人口中农村家庭而言,城市家庭更容易接受现代教育的思想。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孩子,从小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由于祖辈们的溺爱、袒护,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为所欲为的性格。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有“放任型”和“溺爱型”两种极端的教育。放任型的教育表现主要是对孩子什么都不管不问,任其按自己的喜好行事,家长也不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纠正和引导,对孩子没有什么教育。孩子不知道分享喜怒哀乐、合作、关心和帮助,所以这些孩子相对是感情冷漠,我行我素。
溺爱型家庭教育对孩子纵容放任、包办代替,强化了儿童的自我中心化倾向,以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为家长的最大快乐,妨碍了孩子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使儿童形成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易与同伴产生冲突,挫折承受能力较差,在学校里感到孤独和缺少亲情,表现出沉默寡言、冷漠和自私自利等。
3.社会生活环境不如城市。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观念影响很大。家长由于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也不相同,直接影响其教育观念。城市学生的家长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及信息。同时,城市也为家长提供了诸多便利及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之相反,乡村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的程度和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力度还不到位,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浅薄,很多家长极少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导致农村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
成立校务理事会、开办家长学校、家访、短信、微信等形式让学校、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得到了更好的沟通,密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联系在了一起,可帮助农村家长改变教育观念,从而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教育更加和谐统一。让“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深入人心。
课程改革是这一轮农村教育发展的契机,将会带来孩子、老师和家长的全面变化,将会给农村教育增添新的活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