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锦云 绘画是一种修行

2016-03-02 23:52李肖含
中华儿女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华儿女佛像画家

李肖含

2015年的最后一个星期二,广州市桂花岗花果山下南越画院。

刚刚吃过午餐的温锦云,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亲自打开了画院的大门。在南越画院创作室里,他一边招呼大家坐下品茶,一边又不时起身向记者介绍他的作品。

“看着这幅观音像,会不会觉得内心都清净了些?”温锦云指着墙上的一幅观音画像问道。

他一口流利的广东普通话,语带玄机。“现在的人呐,内心太浮躁了,有时候真的需要静一静。我从前学过油画,画过山水、花鸟,最终还是画了佛像画。”

“五台山的一位内修大师父说我的功德比他大,我可不敢当,我是形于教,师父是言于教。”温锦云笑呵呵地摇着头,“不过,如果我的画能让更多的人心怀善念,知所敬畏,就是值得的”。

“搞艺术创作不容易,精气神要合一,现在还要带领画院对外开展学术交流。时间很宝贵,要为当下做点实事。”这番感慨不知是自嘲还是自夸,但不论如何,他都有资格这样说。

少年时开始学习书法,青年时转向绘画,现在又用佛学教化人心。他常说的一句话是,绘画与修行是相通的。“如果画油画、山水是度己,画佛像则是度人了。”

“宣传队”与“九宫格”

温锦云与书画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的孩提时代。

1967年他出生时,正是“文革”开始后的第二年。他的家乡广东普宁,是沿海的山区,但暴风雨袭来,又有哪个能够幸免?

因为家里兄妹多,劳动力少,一家人一年到头总也难得温饱。“那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饿。”温锦云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1980年代之前的广东,贫困程度真的超乎你们的想象。”

好在这并不是记忆的全部。那时候,大人们忙着“抓生产”、搞批斗,乱哄哄的,但孩子们受到的冲击要小得多。因为父亲曾做过教师,温锦云似乎对看书、写字有着天然的兴趣。家里的藏书并不算多,但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也称得上是难得的宝贝了。

从小人书开始读起,不多时,家里的书他竟读完了厚厚的一摞。家里的字典、字帖也被他翻遍。父亲懂书法,常对他说,“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一定要把字练好。没有练字用的“九宫格”,甚至连草纸也没有,他就用小树枝在沙地上写,用毛笔蘸水在砖块上写。有时候写得太多、太勤,砖块不够用了,他就等砖块上的水渍干了以后再写。

“那时候,肚子吃不饱就去读书、练字嘛,神奇的是,每次练完以后竟然饥饿感全消。知识是精神食粮的说法,真的没错,哈哈!”回忆起这些往事,温锦云乐呵呵的。

“童子功”练得辛苦,但他的书画功底却就此打下。

“文革”后期,温锦云刚刚十岁。因为毛笔字写得好,他常被乡里的宣传队叫去帮忙做“黑板报”,工作结束就送给他一支毛笔或一本小人书。有地方练字了,还能赚小人书,这让温锦云信心大增。再后来,宣传队里的板报、板画几乎被他一人包办了。

“文革”结束后,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温锦云参加全区书法比赛,竟获得一等奖。奖品不是别的,正是两支毛笔、五百张“九宫格”练字纸和一个军用书包。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在“文革”中自学成才的书画家,而温锦云则算得上其中最年轻的一个了。

转益多师是吾师

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美学热”与“美术热”。广东地处东南沿海,更是得风气之先。“那时候,校园里、大街上几乎人人都在谈论美学,各种美展、画展更是接连不断。往往是展览还没有开始,观众就已经排到了大街上。”

在这种气氛的影响下,已经有了相当书画功底的温锦云进入了惠阳地区群众艺术馆学习绘画。最初师从著名油画家黄延桐、黄吕平两位先生学习油画,后来又随杨振青先生学习西洋绘画。岭南画派历来重视“折衷中西,融会古今”,温锦云则更进一步,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追求创新。

“比如,学过油画,你对色彩、光线的感觉就会与众不同。”温锦云说,“而如果能将西方的绘画技巧引入传统绘画,效果自然也会不一样。”

在惠州待了三年后,温锦云又进入广州美术学院深造。“这里毕竟是全国四大美术学院之一、岭南画派的大本营,名家、大师有很多。那时候,市场经济也已经开始活跃,各种画展和交流活动也很多。”忆及往昔的求学时光,他的言语中满是怀念,“对我来说,如果之前的学习经历算作童年,那么这一时期就是我吸收营养最多、成长也最迅速的青春期。”

那时候,在一个亲戚的帮助下,温锦云在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山大学附近租了两间房子,建起了自己的美术工作室。每天的日程安排就是学院—工作室—中山大学,“三点一线”:上午在学院上课,下午回到工作室进行创作,晚上则到对面的中山大学去听讲座。

除了学习、创作,他还在这里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那时已经是1980年代末期,广州的经济已经开始起飞,各个大学的校园也很活跃。各种PARTY、沙龙有很多,也常常有校外的人员来买画,看到喜欢的,当场就买下了,出价相当可观。学院里的老师也不反对我们画。每个月画几张,上千块钱就到手了。哎呀,有意思,特别好玩儿!”

忆起这些往事,温锦云一脸灿烂:“那时候也没有想着要靠画画赚钱,就是看到自己的画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特别的开心。”

这时刚刚20岁出头的温锦云,未出茅庐,却已转益多师,胸有丘壑。学院的熏陶,市场的考验,都让他的心里有了足够的底气。

从入世到出世

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温锦云进入一家设计公司工作,主要负责工艺产品的美术设计。“工作是在玻璃、陶瓷和木板上设计图案,相当具有挑战性,但因为海内外客户的赞叹和认可,产品的订单和销量相当可观。”

整个1990年代,是广东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温锦云个人积累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按照学以致用的功利观点,他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但财富的积累、阅历的增长却又让他时时回望过去:“什么是成功?自己学习绘画的终极目的又是什么?”

“小时候,父亲总是跟我说,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你一定要练好它。我想他应该不是让我仅仅把书画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温锦云说。

有一次,他到外地的一个寺院去参观。寺里的师父知道他是画家,对他非常尊敬,跟他谈了半天的人生哲学与佛学。温锦云猛然觉得,自己开悟了。

回到广州后,他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并开始打坐、参禅,自己的画风也一变而为清淡、超逸,最后干脆转向了佛像画。同时,他也开始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有一次到青海,我发现那边的自然景色那么美,孩子们的学校却依然破旧,就忍不住想起自己小时候求学的艰难来。”回到广州,他当即联络自己的朋友们,在当地援建了一所小学。二十多年来参加公益不胜枚举,被誉为公益画家。

入世与出世,这一切仿佛是命中注定。

因为曾经学过油画,又学过工笔,温锦云笔下的佛像兼具中西方人物画的特点,安静、祥和却又灵光闪现,轻逸、淡雅却又不失神韵。“观千剑而后识器”。为了提升自己的画像水平,他每到一地,必先造访当地有名的寺院、古刹,更曾多次到五台山、敦煌莫高窟等佛教圣地参观、学习。“那里跨越千年的佛教画像,正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由于佛像画水平高超,近年来,他先后受邀到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举行佛教书画展。其佛像作品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2012年,中国邮政总公司以他的观音大士像为图案,印制发行了一套佛像邮票。2013年,他又获得由中宣部、中外新闻社、中国传媒大学等联合颁发的“传播中华文化杰出贡献奖”。

对话广东省南越画院院长、佛画家温锦云:画家应该有崇高的精神追求

《中华儿女》:您最初是自学成才,后来转益多师,学习油画、工笔、山水则是刻意为之?

温锦云:小时候没有老师教,不得不自学。后来,在乡里帮着宣传队办黑板报,算作一种“锻炼实习”吧。1980年代,我进入惠阳地区群众艺术馆以后,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学习。岭南画派本来就注重中西融会,很多有成就的前辈画家都是兼学中西方绘画。古人说,转益多师是吾师,这是人才培养的经验之谈。

《中华儿女》: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的经历对您有哪些影响?

温锦云:那里有很多名家、大师,这对我的成长帮助非常大。那时候的大学校园,气氛非常活跃,教授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也很多。当时我经常向学院里几位岭南画派的名家请教,他们也非常用心地指导我。我还经常到对面的中山大学去听课,这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打个比方,对我来说,如果之前的学习经历算作童年,那么这一时期就是我吸收营养最多、成长也最迅速的青春期。

《中华儿女》:那时候,您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且开始卖画赚钱了。

温锦云:当时我在一个亲戚的帮助下在校外租了两间房子,用于创作,算作自己的工作室吧。那时候,社会上到学院里来买画或求画的人很多,卖画的人也不少。学院对此并不反对,毕竟学画也是很需要钱的。但是,当时卖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赚钱,而是觉得,有人认可你的画,愿意出钱买,这挺让人兴奋的。

《中华儿女》:您怎么看待那些以卖画、赚钱为目的的画家?

温锦云:每个画家的经济收入、思想修养等方面的状况都是不同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并不应强求一致。但我认为,一名优秀的画家一定是追求真、善、美这些崇高的东西的,而不会把赚钱作为其主要的目的。否则,画家就失去了他本来的意义。

《中华儿女》:您本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后来为什么放弃了?而且,自己也转向了佛像画?

温锦云:正像我刚刚说的,赚钱并不应该是一个画家的主要目的,他还应该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我画佛像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你看看现在大城市中的人们,追求是物质,忘记传统文化,思想空虚,却唯独没有信仰。我们这个社会,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的因素,难道正与此有关吗?我去过很多寺庙,看过很多佛像。许多内心躁动不安的人,一看见佛像,内心就安静了下来。为什么?因为法相庄严,他们心中也知所敬畏了。在当下这个纷扰、浮躁的社会中,假如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佛像,他的内心会不会变得清净一些?而我们这个社会又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好一些呢?

《中华儿女》:靠画佛像画来教化人心、导人向善,您真的有信心吗?

温锦云:应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假如我的画能让更多的人心怀善念,知所敬畏,也是蛮值得的。事实上,这些年,我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这样的影响。我对此深感欣慰,也相信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中华儿女佛像画家
酷炫小画家
《中华儿女》不忘初心再出发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影响我一辈子的曾经陪伴
与《中华儿女》的美好遇见
做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佛像面前的菩萨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