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根成
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外SOHO东区9号楼底商铺,每天都能看到“食好运”煎饼店前排着长队的情景。“欢迎选购我们的3D打印煎饼!”站在门口叫卖的是这家店的老板吴一黎,叫卖声吸引了不少食客驻足。
只见店内一台平板电脑和打印机连接,操作人员点击已存档的小黄人图案,3D打印机的“手臂”捏着一瓶由蛋糕粉、蛋黄、黄油等组成的煎饼食材。工作人员先画轮廓,再填满图案,两分钟后才拿着铲子翻个面儿——一个小黄人跃然煎饼上,吴一黎把小黄人煎饼打包好递到消费者手中。在一旁观察打印效果的老板施侃乐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吴一黎和施侃乐是清华大学03级软件学院同班同学。吴一黎毕业后曾经在IBM公司担任高级销售,年薪达到百万,但怀揣着创业梦想的他在2014年依然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和妻子(清华大学硕士)以及另一名清华毕业生共同创业,创办了“食好运”煎饼店,卖起了煎饼。吴一黎的目标是做出北京街头最干净、健康、卫生的高性价比煎饼。而且价格不贵,只卖6块钱,很受消费者欢迎,纯利润已达到每月6万元。虽说他们的煎饼供不应求,可是三个人纯手工每天最多也只能做出250张煎饼,每月想超过6万元的收入已是不可能了,如果增加员工就要增加培训费用和员工工资,想增加收入也极其有限。正在吴一黎就如何突破收入瓶颈而陷入苦思冥想时,机会来了。
2015年春节期间同学聚会时,吴一黎碰到了同班同学施侃乐。施侃乐本科毕业后选择了继续深造,博士毕业之后,去了法国从事3D打印研发工作。回国后,他和身边的一帮清华校友开始创业,成立了“清软海芯”科技有限公司,力争在3D打印上寻求突破。两个人见面各自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后,吴一黎突发奇想说,“能不能用3D打印机打印煎饼呢?”
“你的设想很有意思,为什么不试试呢?”施侃乐一直期望把3D打印拉下高科技神坛,二人一拍即合,共同出资成立了“小飞侠”科技有限公司,一个是“高大上”的3D打印公司,一个是“接地气”的煎饼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项目,却意外地走到了一起,“美食”和“科技”,至此搭起了一座桥。
施侃乐所在的“清软海芯”拥有13名清华大学的本硕博校友,而“食好运”也有3个人是清华毕业。这样算下来,“小飞侠”3D煎饼打印机的开发团队共有16名清华学子。他们有的从Google辞职,有的从美国留学回来,平均年薪都在七八十万。现在他们不图高薪,是一股创业的激情让他们每天加班加点拼命开发研制3D煎饼打印机。
他们认为3D打印技术本质上是创造一种快速成型和提供定制化生产的技术,但在研发中发现要让煎饼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似乎并不容易。他们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胶质液体的黏滞造成的打印效果失真。面浆的喷嘴离烤盘太近,时间稍长,就容易糊;离烤盘远了,“打”出来的形状就难以控制。他们发现要控制液体成型就要考虑到液体的流速、滴管走的曲线、明暗效果等各种因素。在硬件上,施侃乐和他的团队前后更新过4次,在软件程序上,他们更是调试了无数次参数,为了打印一个茶杯垫图形的煎饼,他们总共试打了超过一万根线条,才打出均匀的可控制的线条,仅仅融合煎饼打印的部分代码就耗费他们团队半年多的时间。机器响声大、食材配料、烤盘传热方式等一系列的细节问题也逐一被他们攻克,整个机器进行了大大小小一两百处改动。如今真正将要问世的“小飞侠”3D煎饼打印机,已经是迭代四次的第五代产品。
人工摊煎饼,一个人最多能同时煎3张锅,但是用“小飞侠”3D煎饼打印机,一个人可以同时煎20张锅,打印一张煎饼最快仅需2分钟,最慢5分钟。一个人每天可打印近2000张煎饼。打印机的电脑软件里储存了几百种适合做成煎饼的图案,从2015年10月起消费者还能实现“自己的煎饼自己做主”,通过手机或微信公众号上传自己喜欢的图片,就可以做出相应的煎饼,不仅可以外送,甚至还能上门给用户摊。
他们还计划以机器出租的方式开办全国煎饼连锁店,每台“小飞侠”3D煎饼打印机年租金1万元,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家煎饼店有意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