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阳+++张银昆
校企合作是国内外培训技能人才的通用做法。但是,在我国,校企合作却一直存在着“学校热情、企业冷淡”的现象。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如何落实这些利好政策,是摆在校企双方面前的大问题。为切实了解企业在校企合作上的真实想法,改变校企合作 “一头热、一头冷”的现状,有效推进校企合作,《职业》杂志特邀北京合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兼人力资源总监张银昆先生,就校企合作谈谈自己的观点。
张银昆先生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谈了目前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的“重与轻”。
重文化教育,轻角色意识
作为中国教育序列的一部分,高职院校都会很认真地开展各种文化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然而,对文化教育的过度重视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对学生角色转换教育的不足,培养出的学生跨出校门后,没有具备一名合格劳动者应有的职业素质。
在角色转化的问题上,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一方面,从企业生产来说,为确保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和产品质量,在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员工需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操作。另一方面,目前中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90后,其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当优越。当学生成为一名劳动者后,要受到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如遵守劳动纪律,接受管理和考核;同时,体力劳动强度远非在校期间可比。因此,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受到良好的角色转化教育,树立良好的角色意识,当他们踏出校门时就很难适应在企业里的工作。
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以有意识地、系统地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职业角色转换的教育。老师的教授、企业的讲解或者往届师兄师姐的交流等等都是不错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要通过角色教育,让学生逐步意识到一旦跨入厂门,角色将发生根本的转换和变化,让学生随时做好成为一名职业人士的思想准备。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职业人士的标准完成在校内的实习,注重学生角色意识培养和体能锻炼。
重专业技能,轻基础知识
高职院校的主要责任是提供技能培训,加上保障学生就业的教学压力,学校往往更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然而,学生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现代制造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需要学生能够看懂相关图纸,明白相关原理,熟悉相关流程,掌握相关规范。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是难以胜任这些工作的。另一方面,生产制造技术的迭代很快,新工艺、新工装、新工具得到应用,这就要去学生能够尽快地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学习掌握的速度就会慢一些。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让学生积累较为深厚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实用技巧,轻安全教育
俗话说“人命关天”,因此,安全才是企业生产的第一要务。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安全教育是相对匮乏的。要通过校企配合,共同加强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安全事故或工伤的发生,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为双方的持续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会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流程来确保安全生产。同时,企业也会对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然而,安全生产的意识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反复强调。高职院校在学生的教育中,除了重视实用技巧的培训,还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学生还应该对安全生产有着基本的敬畏。
重实习前努力,轻实习后跟踪
在学生的实习或就业阶段,高职院校往往重视实习或就业前的努力,而忽视实习后的跟踪,这无疑为企合作的衔接留下了一个漏洞。
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学生“推销”到各家企业,高职院校费尽心血。老师们为了学生的就业工作也是蛮拼的,如不断加强和企业的联系,考察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寻找适合学生的岗位和企业。然而,他们在学生实习和就业后的跟踪分析上却稍有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找到实习或就业岗位固然重要,但是后期的跟踪也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和企业、学生的沟通,跟踪学生在实习或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如果分析发现企业存在需要整改的情况,学校可以给企业有关部门提出相应建议;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足,学校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而如果发现学校课程或其他教育有不足的,应予以及时调整。高职院校通过后期的跟踪分析,能够很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实习或就业是高职院校教育结果的检验,也是学生职业生涯中重要的第一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值得学校、学生和企业一起思考,并共同努力去解决。
除了学校教育存在部分缺失,企业要做的工作也很多,比如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并和学生一道规划其职业生涯发展等等。同时,学生也要加强学习,提高技能,端正态度,适应社会等等。只有三方努力,校企合作才能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