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富
刚刚过去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表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并指出,将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实施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重大发展举措。扶贫开发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任务。
我作为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记录者,耳闻党中央奏响打通小康路上“最后一公里”的决战号角,中国扶贫开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一展现眼前。
1978年,中国农村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农村总人口的30.7%。农村贫困不是局部问题。
1978年11月10日,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马力在会上介绍贵州农村情况:全省旱涝保收农田600多万亩,人均2分6厘,基本上靠天吃饭。1977年人均占有粮食不足500斤,比全国人均少100多斤。人均口粮300斤以下的生产队占34%,社员人均收入46元,全国最低。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包干”农业生产责任制在贵州农村普遍推开,农民长期被“大锅饭”压抑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到1984年,全省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
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历史、人文环境和劳动者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985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5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57.5%;而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3643万,占农村总人口的4.36%。贵州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
1985年5月29日,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在赫章县用急电向中央反映了“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党和国家”的情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看到报道后,当即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的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从1985年夏季开始,贵州将扶贫提到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重要日程。1986年春节刚过,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的组织动员下,从省、地(州、市)、县机关抽调3452名中青年干部,组建首批扶贫工作队,派驻赫章、望谟、从江、沿河等26个贫困县展开扶贫,率先拉开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的序幕。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公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进入“八七”扶贫攻坚阶段。
到2014年底,贵州还有农村贫困人口623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8.9%,全省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000个贫困村。贵州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任务极其繁重、艰巨,必须全面深入实施“精准扶贫”,以更过细的工作,拿出更有力的举措,采取更有效的行动,全面小康才有保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中央国家机关31个部、办、委、局,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深圳、宁波、青岛、大连4个对口帮扶城市和新增的上海、苏州、杭州、广州4个对口帮扶城市,东部百个企业对口帮扶贵州百个贫困村,北京、天津、广东等10个省(直辖市)统一战线,港、澳、台地区企业家、爱心人士和国际有关组织,一如既往地对贵州实施对口帮扶、定点扶贫。
2015年6月以来,贵州组织8.63万名各级领导干部,启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行动,找准贫困根源,实施“精准扶贫”,众志成城,克难攻坚,决心打通小康路上的“最后一公里”,抒写壮丽恢宏的扶贫攻坚时代画卷。(责任编辑/张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