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 马春艳
(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李 翔, 马春艳*
(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为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基于2004—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河南省18个地市2004—2013年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及其他因素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年间18个地市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处于较高水平,但各地市间差异较大。城镇化水平与政府支农力度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农业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转移规模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
粮食生产; 技术效率; 劳动力转移; 河南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2000年以来每年的粮食产量均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且产量连年递增。究其原因,虽然粮食生产要素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其带来的只是产量的短暂提高,更重要的是得益于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河南省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近年来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供给。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看,劳动力仍然是一个关键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影响[1-5]。因此,分析劳动力转移及其他因素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对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姚增福等[6]与肖芸等[7]从农户自身特征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因素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赵丽平等[8]分析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对粮食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得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在环境规制下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马林静等[9]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数量及质量变化对种粮技术效率的影响认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整体来看,目前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研究仍比较缺乏。因此,笔者以河南省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河南省18个地市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及其他因素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促进河南省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政策参考。
1.1 数据来源
2004—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来自2005—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由于2004—2007年官方未统计各市的有效灌溉面积,因此这期间的有效灌溉面积数据均由各市下辖县公布的数据加总得出。
1.2 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测算农业生产技术效率[10-11]的典型方法,在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中也有所应用[12-15]。其是一种对多输入、多产出的多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进行评价的方法。其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前者反映在一定的产出下使得投入最小化,后者体现在一定的投入下使得产出最大化。虽然两者在效率值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最终得出的结论相同[4]。相比产出量,分析时将投入变量作为决策的基本变量更容易控制,因此,采用投入导向与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的 DEA模型测算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模型设定为:
(1)
其中,θ表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越接近于1则效率值越高,Xj、Yj分别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量,λ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权重。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和河南省粮食生产特点,选取乡村从业人员数、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农村用电量作为投入变量,粮食总产量作为产出变量。
1.3 Tobit模型
由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得的效率值介于0和1之间,使用其作为回归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得到的参数估计将是有偏和不一致的,因此采用受限因变量模型,即Tobit模型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模型设定为:
(2)
式中,TEit表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得到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i(i=1,2,…,18)表示第i个市,t(t=1,2,…,10)表示2004—2013的10年时间,Xkit(k=1,2,…,n)表示各解释变量。
对于解释变量的选择,由于目前官方并未统计劳动力转移的具体人数,为从宏观角度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从相关文献中[9,16-18]选择马林静等[9]的测算方法,即采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所有从业人员的比重变相地衡量劳动力外流的规模变动。该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值越小则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数量越多。另外,为全面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引入城镇化水平、政府支农力度、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4个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表1)。
表1 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模型的解释变量
根据各变量的计算方法(表1),对所选取的变量作以下假设:1) 农业劳动力规模与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呈正相关,也即是劳动力转移规模与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呈负相关。农业劳动力规模越大,发生转移的农业劳动力规模越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从事粮食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妇女化以及耕地抛荒等问题,对粮食生产带来负影响。2) 城镇化水平与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呈负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人数越多,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越低。3) 政府支农力度与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呈正相关。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资金的比例越大,对农户粮食生产决策的导向作用越大,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户购买生产设备的需求。4) 农业发展水平与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呈正相关。农业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反映出地区农业利用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越强,因而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越高。5)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与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呈正相关。有效灌溉面积越大,粮食生产抵抗旱灾的能力越强,技术效率就越高。
2.1 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
2.1.1 变化趋势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得出,河南省2004—2013年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852、0.903和0.944,整体水平较高。从图示看出,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继而趋于平稳的变化过程,纯技术效率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缓慢变化趋势。
2.1.2 区域差异 通过DEAP 2.1计算得出2004—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值(表2)。为了更加客观地分析各地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变化,以3年为1个时期对各地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考察,据此将18个地市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划分为完全有效型、规模有效型、纯技术有效型和无效型4类[5]。
图示 2004—2013年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Fig. Technical efficiency,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in grain production in Henan
1) 完全有效型:鹤壁、焦作、信阳。其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为1,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达到最优水平,规模收益不变,粮食生产处于最佳状态,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亏损。
2) 纯技术有效型:新乡、周口、驻马店、济源。其粮食生产的纯技术效率均为1,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小于1,说明规模效率是导致技术效率无效的主要原因,即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其投入资源的使用具有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提高规模效益。另外,郑州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在2007—2009年可以归入规模有效型,这期间其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率为1,规模效率有效;纯技术效率小于1,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制约其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原因在于郑州地区过于注重发展经济,对粮食生产有所忽略,今后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兼顾农业的发展。
3) 无效型: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其粮食生产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其中,洛阳、平顶山、安阳、南阳的粮食生产规模效率接近于1,但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偏低,说明其规模无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较低,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贡献率,进而逐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纯技术效率。开封、濮阳、商丘、许昌、漯河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接近于1,技术效率高,但未达到最优状态,只需在现有的粮食生产技术与规模上稍加调整即可达到最优。三门峡和济源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粮食产量也低于其他地市。原因在于其土地贫瘠、旱作比例大,技术水平落后,长期以来农业上多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农业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及耕作方式的较大限制。因此,应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以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表2 2004—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
注:CRSTE和VRSTE分别表示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SCA表示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率,RS表示粮食生产的规模报酬状况。DRS、IRS和NA分别表示规模报酬递减、递增和不变。
Note: CRSTE and VRSTE represent grain production technical efficiency (pure technical efficienty) under conditions of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and 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respectively. SCA and ES indicate the scale efficiency and scale returns of grain production separately. DRS, IRS and NA indicate decrease, increase and invariability of scale returns separately.
表3 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模型的参数估计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显著。
Note: *, ** and *** indicates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 at 10%, 5% and 1% level respectively.
另外,由表2可知,2010—2013年粮食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的地市包括开封、平顶山、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和济源。其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尚未完全发挥,增加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投入则可以实现规模收益,属于农业再投资收益比较高的地区。粮食生产规模报酬递减的地区有:郑州、洛阳、安阳、新乡、南阳、商丘、驻马店。其农业投资规模效益呈递减趋势,但依然具有投资价值,只需产出大于投入,但现有投入比原先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低。
2.2 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基于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生产相关数据与测算得到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数据,运用Eviews 8.0对(2)式进行回归,得到如表3所示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从表3可知:1) 农业劳动力规模的系数为负值,与假设不符,间接说明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与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呈正相关,即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能够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在粮食生产上并未产生资源要素剥夺效应,即没有使劳动力变为粮食生产的瓶颈性资源;相反,非农转移释放了冗余人力资源依附在农业生产上的压力,提高了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劳动力转移至非农产业增加了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为农业生产增加了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利用。2) 城镇化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负影响,与假设一致。从人口角度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进而使得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的过程;从土地利用角度看,其是农业用地不断减少,转变为非农业用地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投资减少,农村地区原有的土地、人口等资源也逐渐减少,使得粮食生产所需的耕地和劳动力减少,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负影响。3) 财政支农政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负影响在5%水平显著,与假设不符。可能是因为体制因素使市场信号扭曲,如专项财政支农资金落实不到位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导致资金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 农业发展水平在5%水平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与假设一致。表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就越高。5)以有效灌溉面积衡量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正影响不显著。
2004—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整体水平较高,但地市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粮食重要产区的鹤壁市、焦作市、信阳市等地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值较高,豫西(郑州以西)山地地区的三门峡市、济源市以及经济发展迅速的省会郑州市,其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偏低。对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城镇化水平与政府支农政策的影响为负,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影响为正,但后者的影响并不显著。劳动力转移规模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基于此,在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河南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 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河南省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富余劳动力,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市准入制度;同时,应增加相应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有效融入城市。2) 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城镇建设占用耕地应严格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坚决制止滥用耕地。3) 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农业资金投入;同时,提高政府的信息透明度,并建立公众监督系统,保障用于粮食生产的资金应落实到位。4)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水平。
[1] 徐 娜.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4):227-233.
[2] 尚 雨.农地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的关系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2(6):17-22.
[3] 刘 杰.农业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4.
[4] 黄海艳.“三化”视角下省域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15(1):21-27.
[5] 赵翠萍.河南省耕地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6(4):469-472.
[6] 姚增福,刘 欣.种粮大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黑龙江省460户微观调查数据[J].科技与经济,2014,25(2):60-64.
[7] 肖 芸,赵敏娟.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不同粮食生产规模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关中农户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5):42-49.
[8] 赵丽平,王雅鹏,何 可.城镇化、农村人力资本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基于环境规制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4):595-602.
[9] 马林静,欧阳金琼,王雅鹏.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9): 103-109.
[10] 崔春晓,王 凯,李建民.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0):230-234.
[11] 郝永录,王 青.山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比较与收敛性检验[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4):235-239.
[12] 丁文斌.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效率DEA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7(4):56-60.
[13] 罗 芳,马卫民.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2):204-207.
[14] 姚倩茹.江苏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基于农户层面的数据分析[J/OL].中国农业信息,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4922.S.20140616.1004.005.html.
[15] 薛 龙,刘 旗.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7(3):345-350.
[16]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 彭荣胜.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J].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
[18] 何建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148-152.
(责任编辑: 黄筑斌)
Efficien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Henan
LI Xiang, MA Chunyan*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0,China)
The grain producti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18 cities, Henan was calculated by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based on their related data during 2004~2013 and the effect of labor transfer and other factors on grain production 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analyzed by using Tobit model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ement of grain production level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ural labor resources in Henan, Results: The mean value of grain producti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18 cities during ten years is in a high level bu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cities.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government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strength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grain production technical efficiency bu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grain production technical efficiency. The labor transfer scale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grain production technical efficiency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above-mentioned factors.
grain production; technical efficiency; labor transfer; Henan
2015-10-29; 2016-02-19修回
李 翔(1990-),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政策与农业发展。E-mail:lixiang_0216@163.com
*通讯作者:马春艳(1975-),女,副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与科技管理研究。E-mail:machunyan6@126.com
1001-3601(2016)04-0184-0160-05
S-9; F323.3
A
农业经济·农业管理
Agricultural Economy·Agricultural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