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2016-03-01 08:08孙大志大连海洋大学大连财经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关键词:信息科学对策研究毕业生

孙大志 白 雪(大连海洋大学大连财经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孙大志 白 雪
(大连海洋大学大连财经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摘 要:为了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本文以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2—2015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就业市场、高校人才培养、择业观以及家庭观念等方面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发现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以此为依据,从政府、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家庭五个方面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关键词:信息科学 毕业生 就业困境 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高,大学生毕业季逐步走向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就业难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各级政府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提供各种形式的就业政策支持的背景下产生的。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信息化社会,信息产业一跃成为“朝阳产业”,这对信息科学类毕业生而言,无疑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但从实际就业来看,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程。由于大学生就业受经济发展状况、政府相关政策、就业观念、家庭观念及毕业生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为此,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高校、政府、企业、毕业生个人等方面的参与、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破解大学生就业之困。[1]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因素分析

现阶段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需从经济形势,政府相关政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择业观及个人能力等方面全盘考虑,其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经济形势方面。其一,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我国GDP增速由 2009年的8.7%下降到2012等的7.8%,2013年又下调为7.5%,GDP的下调对就业产生要影响。以我国当前的经济总量计算,国民经济每减少1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减少8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的减少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其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中国的城乡分割仍然十分明显,获取各种形式的分割性收益是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直接诱因。从信息工程学院2012—2015届毕业生就业选择地域选择来看,辽宁就业占64%以上,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城市占30%以上,而西部十二省区仅占6%左右,地区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又促使大学毕业生只能更多地挤向发达地区。如果对不平衡的发展格局视而不见而简单地责备大学毕业生缺乏到艰苦地区就业的社会责任,显然是不符合每个人在择业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趋好避差的自然法则的。其三,我国传统的产业格局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经济高增长后依然没有出现实质转变,第一、二产业比重相对过高,而其吸纳劳动力能力又十分有限;具有较强劳动力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而信息科学类毕业生就业主要与科技服务、信息资讯、商务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知识密集型第三产业相关。总量有限的第三产业很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就业岗位。[2]

2.政府相关政策方面。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的不公平与不规范现象有目共睹,而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的政策措施取向却一直重在治标而非治本。即仍然采取类似于对待下岗、失业人员等特定群体的就业政策取向,每年只针对大学生群体颁布有关政策措施,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构建面向所有劳动力群体的公平竟争的就业市场和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这种政策分割、特事特办的就业政策取向,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就业竟争公平化的客观要求,而且导致了政策措施的畸形化和低效化, 并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怪圈。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就业市场公平竟争缺乏有效管治,导致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恶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则形成了大学毕业生千军万马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而难以走向非公单位和自主创业。

3.在高校教育方面。其一,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当前中国高校和高等教育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非常慢,[1]高校专业设置尚没有完全市场化,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协调,课程设置机制也不完善。此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注重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其二,创业教育缺乏。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缺乏创业教育,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迄今尚无统一科学的教材,同时兼备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的教师也相当缺乏。此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创业教育缺乏,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在就业市场上常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其三,就业指导缺乏。目前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严重不足,大部分高校虽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从总体上看,人员少,经费少,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始终,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就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应付就业竞争的挑战。[3]

4.在用人单位方面。其一,过分看重学历,随着高校扩招和高学历人才的增多,很多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本来本科生能够胜任的岗位却要求研究生,导致部分本科生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其二,过分强调出身,部分用人单位对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经面试便拒之门外,这种用人方式严重影响了一般院校的大学生就业,也不利于企业的人才梯队培养。其三,过分强调工作经验,过半的用人单位要求竞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绝大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这一条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5.在大学生自身方面。其一,在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方面。当下的大学生从小就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大多数学生对未来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对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对工作环境、薪资、地区的要求不切实际。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未能在大学期间对未来作出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就业时选择盲目、“随大流”、心态焦虑的情况发生。在工作地区选择方面,他们更青睐于一二线城市的工作,对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到偏远工作持抵制的态度,从而形成就业困难的情况。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现工作岗位与自身所要求的有差异,就对工作有所怠慢,失去动力。还有一些毕业生不能明确的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仍沉浸在自己理想的就业状态中,导致有业不就情况的出现。其二,就业能力不高,主要体现在核心竞争力不强。随着信息化发展,逐步拉近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随着而来的就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第二语言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不少毕业生对语言的学习不以为意,部分毕业生应聘时各方面都十分优秀,因为第二语言未达到企业要求就与喜欢的工作失之交臂。其三,诚信缺失。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要求,但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诚信缺失现象却屡见不鲜,“一女多嫁”式签订就业协议,就业材料不真实等等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印象,从而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度。

6.在家庭观念方面。目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仅会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还会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受到家庭的压力。父母在孩子的择业过程中更注重工作职位、薪资待遇、工作地点等实际因素。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离自己较近的地区工作,彼此间可以照顾;部分家长因受经济情况限制,希望毕业生能在短期内分担家庭负担,因此家庭成员对工作选择的建议不得不成为毕业生必须考虑的因素。[4]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要走出就业困境,提高信息科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则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此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必须从高校、政府、企业及毕业生个人等多方面入手,从而形成强大合力,为毕业生的就业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

1.在政府方面。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政府行为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具体表现现:第一,从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的发展和平衡对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至关重要。要加快经济建设步代,缩小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以及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第二,加大教育投入,降低高中和大学的学费;制定合理的招生和就业政策,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第三,对用人企业给予优惠政策。第四,完善劳动保障机制,对毕业生支边的家庭实施补贴政策。

2.在高校方面。高校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毕业生就业程度的高低反映了其办学水平。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校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良好的教学质量来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第二,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2]与此同时应经常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了解企业理念,提早到企业实践学习。通过高校和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将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实现用人单位和高校的双赢。第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工作要从大学新生开始,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加以指导。[3]在就业指导下,要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发掘大学生潜能,增强大学生发展的目的性于计划性,提升就业成功机会。

3.用人单位方面。用人单位追求利润的同时,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第一,注重加强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第二,注重加强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竟争力,以赢得社会的肯定,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待遇和福利等。第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给予毕业生成长的空间。

4.在家庭方面。作为学生家长,应积极响应国家有关就业政策,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与此同时,要加强同高校的联系,对高校办学适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5.在毕业生方面。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鼓励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翟丹姝等认为,解决就业问题,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最关键。[4]通过加强宣传工作,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西部,转变择业观念,将个人发展和西部地区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2014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称,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 “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5]并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将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打造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因此,应积极利用现行政策提高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一是积极组织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并积极引导学生报名参加各类创业比赛; 二是结合学校组织的校外实习、见习活动开展创业实践; 三是融合学生专业知识,通过组建创业小组进行创业实践; 四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暑假社会实践进行创业实践。另外,大学生还可以携笔从戎,到部队、到军营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如今的部队,是现代化的高水平部队,为大学生搭建了成长发展的广阔舞台。2001年,军营之门首次为在校大学生敞开。军队生活的磨练,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每年部队都会招募一定数量的本科毕业生参军入伍。所以大学毕业生携笔从戎、投身军营,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就业之路。[5]

参考文献:

[1]张晓宇.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几多[N],现代消费导报,2006-06-29.

[2]袁贵仁.加强指导和服务 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3.

[3]洪克非、王韵琴、陈净植.就业指导要从大学新生开始[N].中国青年报,2005.

[4] 翟丹姝、任邦来.谈大学生就业难之解决途径[J].甘肃农业,2005.

[5]人民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你我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

猜你喜欢
信息科学对策研究毕业生
山西大同大学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简介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三元重要不等式的推广及应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基于文献类型矫正影响因子在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中的实证分析
信息科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闫学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