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沈从文的湘西小说

2016-03-01 08:08尹凤霞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广东广州510663
关键词:桃花源记

尹凤霞(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3)



再读沈从文的湘西小说

尹凤霞
(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3)

摘 要:沈从文小说及其创作最突出的成就是他那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来的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湘西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在很多人眼里,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堪称现代版的“桃花源记”。本文分析现代都市人的价值观,呼吁人们重视心灵的需求,重拾苦苦追寻却深植心灵深处的真挚情怀。

关键词:湘西小说 湘西风物人情 “桃花源记”

也许是从小在大山里长大,上高中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沈从文,那时候并非完全理解他作品里的含义,只是喜欢小说里那种浓浓的乡土气息。最近闲来无事,我再读他的小说,依然被他的《边城》深深吸引着,索性将他的其它几篇小说都再读一遍,《柏子》、《虎雏》、《虎雏再遇记》、《三三》、等,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说的魅力,涌现出无穷的遐想。[1]

一、现代版的“桃花源记”

沈从文是一位用心灵去创作的作家,他不像今天的一些作者,为了技巧而卖弄技巧,写些连自己也无法理解的东西折磨自己的读者。阅读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的确需要把我们自己变成作者本人,与他融为一体,才能够真正体味出其作品的丰富内涵,才能让人感受到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一种不断丰富的过程,一种再创作的过程。这就是杰作历久弥新的原因。阅读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总能令人产生一种再创作的冲动。

沈从文没有什么高深的思想,宏大的理论,他不过是个“乡下人”,可谓一个土里土气的农夫,纯朴、勤劳,专心致志地耕种自己的那一片土地,春夏秋冬,从不停息。他把自己所有的爱、所有的心血都毫无保留地洒在那片土地上,使它充溢着生命的喜悦,显得纯美多情,在我们的心中漾起多么欢愉和柔美的情感啊。

读起《虎雏》及《虎雏再遇记》,真的令人心旷神怡。想象那辽阔无边的森林和原野以及万兽奔腾的景象,怎能不令人神往!相比之下,那些被关在动物园笼子里的野兽,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雄姿,变得麻木而疲倦。实际上,绝大多数都市人已经真实地欣赏到那种万兽奔腾的景象了,人类文明发展越快,我们距离真实的、自然的景象就越远!

细细地品味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沈从文的眼里,虎雏才是真实的、强健的、快乐的人,我们这些都市人就像那些关在笼子里的野兽,迂腐、可笑、虚假、无精打采。沈从文向我们展示虎雏们的勇敢、健壮、狂野、自由和坦诚,从而使我们心神向往,回归纯朴、真实与自然,恢复淳厚的人性。这正是他的苦心所在!他所描绘的湘西风物人情,勾起了多少现代人的思乡之情啊!

这种思乡情意在沈从文的“边城世界”里更能真切地感受到。祖父、翠翠、顺顺、傩送、天保、老兵、黄狗……边城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沈从文的笔下,都幻化成一片明净柔美的风景,如同天上人间。那人和物、那天和地、那情与理,浑然天成,犹如芙蓉出水。小说《边城》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给苦难的芸芸众生一些抚慰,是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现代桃花源”。当然,它比桃花源更真、更美、更纯,仿佛触手可及。

翠翠,那是个迷人的形象,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在风日里长养着”,清风、丽日、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副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她是湘西过去古老生活下的人物,有着内心的憧憬和期待,但不须明白,也不必去苦苦追求,只是依着早期存在的法则和古老的节奏安分地活动着,生活着。在翠翠的身上,无疑寄寓着作者对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的深切向往。

在我看来,沈从文是一位真正的画师,怀着挚爱的目光细细地观察他的家乡,描绘着他心中理想的天堂——真实的人性,充满爱和赞美,散发着柔美光辉的人性。他的湘西小说,可以称作现代版的“桃花源记”。 我们阅读沈从文,就如同过去的人们阅读陶渊明一样。不同的是,《桃花源记》过于简洁,而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却是如此丰富多彩,前者令我们向往,后者使我们回味,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这就是他的湘西小说的魅力所在。

二、原生态的“湘西文化”

沈从文不像一位学究一样旁征博引,夸夸其谈,他也不像一个导师、先知或者救世主一样居高临下,指点迷津。他实实在在是和我们一样的,从乡下出来的农家孩子,正如今天从湖南涌到外地来打工的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一样,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在城市某个角落里寻求生活的空间。沈从文不过是在上个世纪初涌到北平去谋生的一位“农民工”。不过,他的经历稍微丰富一些,当过兵,整个身心浸泡在社会底层的污泥浊水之中,然后像荷花一样,浮出水面,这朵荷花就是他的湘西小说。

自称“下乡人”的沈从文所谓文明的城市文化环境中,在所谓文明的中国文化人身上,看到的并非真正文明的东西,相反,他发现种种“城市病”和“文明病”,他将之归结为一种“阉寺性”的病象。对这种病象的发现,使沈从文心灵深处里的湘西世界变得尤为独特、充满活力。[2]

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水手、士兵、土匪乃是古代游侠和绿林豪杰的现代化身,他们都是一些穿着衣服的公牛,刚毅、勇敢、正直、行侠仗义、劫富济贫,他们是何等的丰满有力!如此丰满的人性我们曾在《水浒传》里读到过。如今我们置身于繁华的大都市,细细浏览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犹如倾听一曲纯朴的民间小调,绝对舒缓飘逸,思绪万千。

《柏子》,二十世纪初我国湘西的风俗画,那些在风浪中、在刀尖上乞讨生活的土匪、士兵和水手,那些在污泥中打滚、烈酒似的湘西妓女,无一不展示乡下人情欲的炽热和情感的直率。柏子和在吊脚楼漂泊、寄食的妓女相会时那近似原始的、放纵粗野的行为确实展现了人类的生命之美,青壮之美、原始之美,狂野的本能之美。柏子就像一头凶猛地追逐着母牛的公牛,强壮、粗鲁、狂野、自由、快乐!

沈从文小说中的性爱描写,没有任何“猥亵趣味”的感觉,反而激起人们对于自己生命力量的欣悦与自豪,作家本人对于这种原生态的生命活力深表赞赏。因为小说里努力展示的并非狭小的道德范畴的问题,而是更为广阔的文化范畴里的问题。我们能够深切地体验到那种生命的自然状态,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庄严,这就是作家笔下的原生态的湘西世界。

实际上,引领这个世界发展的,并非道德,也不是法律条例,而是自然规则,是“自然的神意合一”,从不为所谓的“魔鬼习俗”所羁束。这种率性的人,沈从文赋予他 “神性”纯美的人,如《月下小景》里的主人公,没有任何人有权对他们进行评头论足,唯有“自然法则”拥有这样的权利,而自然本身就是美的,道德、法律法则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沈从文在《神巫之爱》里写道:“像是天许可的那种事,不去做也有罪”。

西方存在主义学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存在即合理,也就是说,存在的事物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沈从文的小说无疑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原生态的湘西文化,我们任何人都无法用道德的标准去评判,因为这个世界属于文化范畴,不该属于道德范畴。这个世界置于湘西重峦叠嶂又兼有河岸渚边的特定环境里,人物与自然融合为一,地以毓人,人因地秀。

按照我国传统关于文学风格的说法,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在结构上不是严谨的而是疏放的,气味上不是浓烈的而是清淡的,意境上不是切实的而是超逸的,气象上不是博大的而是精巧的,借用清代姚鼐的话,是“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虽渐去渐远,因远而淡,但仍然清宛可闻,留下一连串雅丽的回音在读者的心头。

三、重造心灵家园

沈从文曾经说过:“我以为社会必须重造,这工作得由文学重造起始,文学革命后就可以用它燃起这个民族被权势萎缩了的情感,和被财富压瘪扭曲的理性。”①沈从文把再塑国民性格的希望寄托在乡村,他在“乡下人”中寻找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借以改造城市人及整个民族日益苍白的生命。

沈从文和鲁迅一样,在那个时代,都痛感到民族生命力的枯萎,都痛感到个人的卑怯琐碎,人们日益沉沦于各种庸俗无聊之中,已日益失去了人性的光辉。所以,他和鲁迅一样,心中都有一个“超人”之梦,希望个人雄健起来,丰富多彩起来。鲁迅先生大声地呐喊,试图唤醒昏睡的人们,沈从文则默默地回想,用那具有虎豹的活力和俊美的湘西山民的形象,用那种极富韵味的湘西文化来震撼人们日趋麻木的心灵。

沈从文渴望通过充分发展人类健康、质朴的人性及道德,来追求物质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他希望通过充分发展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来建立人民心理、道德和物质进步的基础。这样的理想实际上并没有脱离生活的要求,恰恰相反,它是生活赋予作家的崇高理想。对于生活在当今的我们而言,边城里的那种浸透着美好人性的生活,那种毫无虚饰娇情的平常人的生活,的确就是一个久违了的、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像梦,但更像一股细小的温泉,浸润我们的心田,漾起丝丝纯美温馨的情感。

目前,我们的社会物质明显地丰富起来,许许多多的人在享受着物质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然而,仔细地想一想,像边城里的自然美景和爱情却是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我们已经显示出内心深处的空虚、情绪上的焦躁不安、信仰和道德上的贫乏。大家都在拼命地工作,拼命地挣钱,拼命地享受,拼命地毁掉土地、树林、野生动物、纯朴的人性等等,拼命地在自己的周围堆砌着物质的高墙。不难想象,最终我们会被“囚禁”在高墙内,自然美景和爱情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实在是太远了 。

如果说精神的贫乏就是经济建设的附属品,那么是不是必须要等到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充实自己的心灵?距离太遥远,丢失得太多,我们就不可能再回头了。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该经常地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距离自然美景到底有多远了;经济建设决不应该把我们与自然母亲隔离开来;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不应该夺去我们的自然纯朴的理想和人性。

应该说,在沈从文眼里,生活在物质贫乏但社会融合与思想道德富有的社会里,人们所获得的幸福远远地超过那些金钱富有,但和睦精神和理想贫乏的社会。这并不意味着这位作家渴望人类倒行逆施,他不过是在表现自己的一种良好心愿而已。通过自己的愿望,他试图勾起人们对自然和美的向往。他的边城世界就是他所向往的地方,就是他心中的“心灵家园”,他用手中的笔努力实现重造社会的志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但生活在今天的都市里的人们,其实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一种充满活力的人生形式。是的,人性本应该充满活力,就像在自然中生长的天保那样豪放豁达,像傩送那样深情厚意,像顺顺那样慷慨好义,像祖父那样乐业、敬业,像翠翠那样清纯美丽。即使我们做不到,那也应该像这些人物一样,热爱生活,懂得报答大自然母亲的养育之恩。如果我们有了这种报恩的心情,应该不再那么容易偏离生活的方向,心灵就不会显得那么躁动不安。(字数:4350)

注:1.①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的,1992年

参考书目:

[1]《沈从文文集》 香港三联书店1984年出版

[2]《中国现代文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的思想解析与文化观照
《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书写《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书写《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书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