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苏(星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广东省 510000)
试论提升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杨 苏
(星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广东省 510000)
摘 要:艺术类中职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化艺术人才的重要摇篮,既要重视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专业学习与文化课学习不能偏废。文化课教学肩负学生文化素质培育的重任,应与学生的能力发展、专业发展密切相连。艺术类中职学校对文化课的高要求与教学实际低效率的矛盾,阻碍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影响了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对这一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试为解决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类中职学校 有效教学
作为一名艺术类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多年的教学体会,深感目前艺术类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诸如现阶段使用的教材与学校的办学性质、学生的需求不符,影响教学效果、阻碍有效教学,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重专业课轻文化课,文化课学习常处于被动状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以及学生迫切希望学习内容能与专业课加强相联系等现状。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现状的根本在于提升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认同度,加强文化课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研的深度,结合学校的办学性质、专业需求、学生特点实际开发校本教材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文化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改善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的困境。具体策略分析如下:[1]
中国古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好的环境培养人,不好的环境影响人健康成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需要优美的校园、整洁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备等,还需要激励学生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校风、浓厚的学风,更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做保障。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高质量的开展,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要促进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必须在全校营造重视文化课学习的良好环境。[2]
一是以人为本,树立专业课与文化课并重的办学理念。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长期埋头苦干,默默无闻扎实育人。一方面,在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乃至教辅人员都要树立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学习,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作息安排等方面,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营造有利于学习,促进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善打组合权,通过宣传引导、榜样示范、环境激励等途径,向师生展示文化课的重要性。文化课老师觉得与专业课教师同样受重视,定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学生认识到文化课的重要性,定能在文化课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不厚此薄彼。[3]
二是家校共建,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学习环境并非学校单方可以营造。家庭、社会等任何一个因素对学习环境的影响都不可忽视。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家校共建机制,定期不定期的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尽早发现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影响因素。家长要多向老师报告学生在家的表现,以便于老师能及时尽早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早发现早纠正,净化学生成长的每一处角落。学校要宣传好,引导好家长,抛弃“学校包办一切,小孩进了学校就是进了保险柜,就不用自己操心”的错误想法,让其认识到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都是学习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指导家长多教育小孩,文化课与专业课一样重要,任何一门学科没学好,都将影响以后的升学和就业,都会给人生带来遗憾。家校齐抓共管,唯有如此,才能为文化课教学、学习营造有利环境。[4~8]
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这指的就是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参加教研培训的意识普遍较强,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教学研究培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要多角度、全方位,创造条件,加大政策、经费支持力度,为文化课教师成长提供更好平台。
一是加强与普通高校合作,为文化课教师进修创造条件。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要为此搭建好平台。学校可以与那些实力雄厚、师资优良的普通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短期培训或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以此提高学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是加强校本培训,鼓励教师互相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指的就是每个人身边都有值得学习的榜样。加强校本培训有利于教师向身边的领导、同事学习,是收效明显的有效举措。加强校本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为教师学习提供便捷的平台,鼓励教师互相学习。与其它方式相比,开展校本培训有成本低、见效快的独特优势。校本培训,内容能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有很强针对性、实用性,可有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校本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专题讲座、短训班、讲习班等方式都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开展;校本培训,时间安排更加灵活,可以充分利用教师上课的间隙,适时适地开展,有效缓解工学矛盾;校本培训,对象可以实现全覆盖,每位教师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营造良好的,互相学习的氛围。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激励教师自我学习。学习说到底,关键在自己。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可以说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而且可见缝插针,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学校要在激励机制、经费、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教师自我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如,在制度上鼓励老师多参加科研、教研活动,对在教学比武、教学论文评比中取得名次的教师要给予重奖,以资鼓励;要为老师发放购书卡或为报销购书费用,减轻教师因学习带来的经济压力;要加强图书馆和阅览室建设,定期补充更新书目,确保充足的学习资源。[9~12]
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艺术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加大课程开发力度。通过设立校级课题,开展校本教材研讨等方法,开发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一是设立课题给予经费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校本教材开发。艺术类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等艺术院校优秀后备生和复合型的中等艺术人才。学生的发展方向以升学继续深造为主,学生在完成专业选拔的基础上,还需参加文化高考的选拔。为满足国家对艺术后备人才的文化选拔,学校教学使用的教材是普教教材,但学校的办学性质又有别于普教中学。因此,根据学校的办学性质及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等实际,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新时期、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开创中等职业艺术教育学校的特色发展模式,学校要以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要本着立足文化基础、服务专业、结合应试的原则,鼓励教师们在合理选用国家教育部推荐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反映专业特色的教材。要通过设立课题,给予课题经费等政策措施,鼓励文化课教师积极投入到校本教材开发中,切实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发展。[13~15]
二是丰富活动形式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研讨。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有助于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学科教师除了采用教师个体通过备课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研型以外,主要采用合研型和课题研究型。只有在校本教材的研究过程中,把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教师间互相合作、彼此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以学科为单位组成校本教研小组,围绕与专业“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为指导思想,从校本教材的研究实践入手,进行有效教学的听课探讨,校本教研小组通过听课探讨分析,收集资料,从中提出该学科校本教材研究的实践理论依据。[16]
研究表明,艺术类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有效教学应该是,以最优的效率,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国家培养优秀合格的艺术后备人才,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要提高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质量,实现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各校要立足校情,以生为本,创新办学思路,加强校本教研和校本教材开发,力求做到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应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强调面向专业,为学生的专业成长助力。
第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中职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应联系社会生活,从有利于学生专业提升与知识面拓展出发。
第三、教学价值的综合性。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应不仅服务于专业学习,同时也要着力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思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的需求,实现学生复合型综合发展的理想目标。
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只是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缩影。本研究也只是从宏观层面对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课进行探索,而未对某一学科的有效性教学做深入研究,研究的细化和深入,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深化。[17]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观点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诚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宋秋前著.有效教学研究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建刚.掌握学习的实验与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孔企平.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M].小学数学网.教研文摘,2006年5月1日.
[5]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M].人民教育,2001年6月.
[6] 陈桂生著.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近代教育学史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徐珍编.中外教学法演进[M].群言出版社,1996年版.
[8]丁证霖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吴也显.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模式[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0]冯克诚.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11]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赵家骥.杨东.中国当代新教学法大全[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李其龙.德国教学轮流派[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4]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修订本)[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6]霍力岩等.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加登纳著.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