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欣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尊重历史,敬畏经典——浅析古装剧的改编现状和原因
孙 欣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现如今,古装剧改编已成为一种热潮,越来越多的导演和剧作家正进行古装剧的改编工作。这些改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出现改编白热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古装剧改编;《赵氏孤儿案》;经典重构
一直以来,荧屏上青春偶像剧俊男美女的组合,家庭伦理剧婆婆与媳妇的矛盾,武侠剧精美特效的放映等,无一不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最近几年,历史古装剧突然盛行,四大名著的翻拍,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的改编,琼瑶和张爱玲言情小说的翻改,甚至还有自诩为金牌编剧的于正系列古装剧的出现,历史穿越和宫斗侠义这样的主题俨然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古装剧的改编,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以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作为古装改编剧的例子,将《赵氏孤儿》改名为《赵氏孤儿案》,仅是一个字的差别,就让故事不单单是孤儿复仇,而是体现了一种揭开历史真相的过程,它是在尊重历史的基本前提下,考虑到了电视剧艺术应有的节奏。因而,在每集中都会出现程婴和屠岸贾斗智斗勇的情节,比起原著增强了人物的饱满程度。并且,摒弃了一般电视剧对于人物善恶褒贬的极端呈现,更有利于在故事中传达一定的价值情怀。然而,就电视剧本身而言,也有不足之处,电视剧的后半部分着力于屠岸贾对妻儿的人性之爱,这多少会使观众的审美道德评判天平有所倾斜,使其心理感受产生了变式的扭曲。从诚意和创作态度上,它满足了观众的“正剧饥渴症”。《赵氏孤儿案》的剧本让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戏剧的逻辑结构,其应该成为演员们的教科书。
那么,是什么造成现在古装剧改编越来越成为主流了呢?首先,“收视率”影响电视剧题材的重要因素,有了“收视率”才会有利润。2014年,在网上炒得极热的《武媚娘传奇》,在元旦前播出了十七集后停播,引得一众网友热议。在广电下令整改之后播出的后续剧集,被网友戏称为“大头娃娃剧”,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它的收视率,越来越多的观众反而因为广电的修改更关注这部剧,收视率因此一路飙升;其次,当下电视剧市场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黄金段时间的割据和占领以及过度商业化趋势下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古装剧的翻拍和改编日益炒得火热。
第一,正视历史是前提,我们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改编,不能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从而不顾历史发展的真实境况,纯粹恶搞。在这一点上,《赵氏孤儿案》大体尊重和符合历史,可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穿帮镜头,比如,剧中屠岸贾府中的墙上竟有《论语》,根据《左传》的记载,公元前587年赵朔被灭,而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也就是说赵朔被灭的时候,孔子还没有出生,此时怎么可能有《论语》出现呢?这明显不符合史实,此类问题也是所有的历史古装剧改编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第二,要怀有对经典的虔敬之心,尊重原作的著作权。不能为了收视率而一味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去恶搞,甚至去拍摄一些淫秽污浊的画面来博观众的眼球。另外,创作人也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在创作剧本中实现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高度统一。
第三,电视剧的改编不能逾越主流价值观、社会公共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即使是恶搞的剧本和片子,也要符合社会的规则和规范。现在,很多古装剧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剧情恶俗低下,严重腐蚀了当今的社会道德。还有于正对于《笑傲江湖》的改编,让本是女主角的任盈盈没有了光环,观众在观看后大呼应该是令狐冲和东方不败在一起,这样价值观的颠覆,让我们对于于正的改编很是无语。
始终坚守文艺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文化担当,在尊重历史和原著的前提下进行改编和翻拍,是我们今天对待民族艺术经典、进行经典重构的基本姿态。古装剧的改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忠于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是应该鼓励的,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沉迷于影视作品而忽略了经典原著,影视只是我们了解原著的一个途径,但它永远也无法代替原著的地位,作品本身的想象空间远比电视剧大得多,这也是电视剧所无法超越的。不管怎样,影视产业的不断升级和进步都是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展示,同时,文化的内蕴也在同步展示。我们应该努力让两者不断发展,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共同书写不一样的时代变迁。
[1]金丹元.电视与审美[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李光柱.爱欲与理性:苏格拉底式“复仇”[J].美育学刊,2014(4).
[3]仲呈祥.从电视剧<赵氏孤儿案>说起[J].中国电视,2013(5).
[4]刘敏言.经典名剧的现代转换与艺术升华——评李树建主演的豫剧《程婴救孤》[J].中国戏剧,2004(3).
孙欣(1993-),女,山西寿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