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楠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社交媒体女性意识传播现状——以新浪微博为例
高楠楠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随着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日渐进入公共意识之中,而社交媒体因其所具备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成为女性意识传播的重要平台。本文对新浪微博中与女权问题相关的2093条样本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其中所隐含的情感指向进行整理分类,初步勾勒出我国社交媒体中女性意识的传播现状。
女性意识;女权主义;社交媒体
新浪微博是国内主流的社交媒体,相较于微信朋友圈、知乎、豆瓣等平台,其具有开放式的特征,且用户涵盖范围广泛,所表现出的舆论走向更具有代表性。故而本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主要样本来源,运用立意抽样法,力求使样本具有综合多样化和普遍性等特征,方法设计如下:首先,筛选凸显“女性意识”的微博,以其下的评论作为研究样本,以该条微博评论中所建立起的公共讨论切入,考察一般微博用户对于“女权”问题的偏向性;其次,考虑到一些与“女权”主题关联性较强的微博账号如“@新女性主义”等,其关注者、评论者对女性问题有一定的认知高度,该类内容不具有一般性,故筛除。根据以上的原则,共选取了2015年2月以来的9条微博下的2093条评论内容作为研究样本,在分析这类样本时,以内容确定其所隐含的情感指向,为使评判标准具有一致性,设立指标如下。
A不含性别色彩;
B贬低女性价值、维护性别分工、否认性别歧视存在、谩骂侮辱女性群体、抨击女权主义;
C维护女性价值、正确认识女权主义、宣扬女性主体意识及两性平等。
在本研究所抽取的2093条样本内容中,共有551条涉及指标B,其中494条来自男性用户,57条来自女性用户,各占比89.7%及10.3%。在涉及B指标的样本中,有两点现象值得深思。
其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男性有碍于自身的社会角色及社会舆论等压力,会收敛其对女性的轻视态度,而非实名、隐匿性强的网络则为其提供了庇护,因而,在社交媒体中,一些男性用户所发表的贬低女性的言论比现实社会中更直接、更暴力。如“@北京晚报”发布的“安徽女大学生4年‘穷游’227个城市”这则微博的216条评论中,涉及B指标的样本中,有80.7%的评论来自男性,且其主要观点为“该女生必是通过身体交易才能够达成此事”,并穿插着诸多暴力语言,对该女生肆意谩骂。这充分体现出,在父权思想泛滥的社会,当女性通过自身能力追求自我实现时,常会遭到社会性否定,如被质疑是通过不正当方式与男性交换所得。以贬低女性为手段实现情感宣泄,是男性通过将女性作为性的客体,从而确认男性主体性的机制。
其二,出现女性否认性别歧视存在,并讥讽、攻击女权主义的现象。这一现象与“女权”在我国被妖魔化的阶段性现状密不可分,学者李银河在评论此现象时说道,“大家觉得女权主义是仇视男人、跟男人争斗之类的”,而“女权主义就是主张男女平等,所有主张男女平等的人都是女权主义者”。对于长期浸淫于男权社会,安于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部分女性来说,主张争取两性平等、消除性别歧视这一过程,是对现存秩序及稳定性的挑战及破坏,殊不知,安于现存两性格局只能为其带来短暂的安全和满足,男权社会所客观存在的对女性价值的轻视、物化女性等现实问题,将阻碍女性对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
涉及指标C的样本共884条,男女两性各占比14.7%、85.3%。涉C指标样本中亦有如下两点显著特征。
第一,在涉及C的指标中,85.3%来自女性,女性对于性别偏见的敏感度与关注度明显高于男性,且存在主动传播女性意识并与极端男权偏见者论争的现象。凯特·米利特认为,作为认知主体的女性权利的确立,只单纯寻求作为个人的“女性的自立”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通过对将男性支配正当化了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否定来实现。这意味着女性并不能只满足于个人自立,而应通过主动传递并影响更多的女性觉醒来实现对父权文化意识形态的否定与打破,使这种观念意识内化为话题参与者的一种社会期待,从而影响更多人的性别认识和行为。
第二,在涉及C的指标中,14.7%来自男性,这些男性指责无端攻击女性的行为,并表示对父权思想泛滥现状的担忧,呼吁正视女性价值与尊重女性。这些来自男性群体的支持力量,无疑将对改变性别歧视、推动实现真正的两性平权贡献重要的力量,这将不仅解救性别主义桎梏下的女性,也将使男性摆脱所谓男性气质的束缚,“首先,你是一个人,然后你才是一个男人或女人”,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
福柯说,话语即权力,话语实践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权力的范畴也在随着话语的实践而不断扩大,生活的事实似乎就是权力话语的体现。社交媒体已然为女性意识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话语平台,并使女性的话语权得到空前提升,使得每个人都成为媒介出口,向外传播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性权利的关注与话语讨论的创建,终将建构起以消除性别偏见、两性平等为目标的平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