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应用型新闻学人才培养

2016-03-01 02:29李苗苗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学媒介应用型

李苗苗

(作者单位:广东嘉应学院)

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应用型新闻学人才培养

李苗苗

(作者单位:广东嘉应学院)

融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信息的采集及生产方式。与此同时,媒介组织对新闻学人才的综合素养及业务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媒介组织在校园招聘时的用人要求,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现状,探索面对融合媒体环境,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应如何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以培养适应媒介组织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融媒体;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一些具有前瞻性且实力强大的新闻机构开始揉合不同的制作单位,组建跨媒介集团,媒介融合已成发展趋势。融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利用单一介质进行信息传播的局面,将多种介质,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融合起来进行多介质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新闻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与此同时,媒介组织对新闻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之下,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的新闻学教育,应紧随行业的发展,及时进行教学研究改革与调整,以适应发展变化的传媒业对人才的新要求。

1 融媒体背景下媒介组织的用人要求

步入融媒体时代,媒介组织的组织结构、新闻信息的采集生产流程及经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对新闻人才的业务能力要求也随之改变。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浙江广电集团及新浪网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媒介集团近几年在校园招聘中对新闻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来看,在融媒体背景下,媒介组织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呈现出如下特征:

1.1传统媒体侧重内容采编,新媒体偏好技术研发

从招聘职位类别来看,传媒组织的人员招聘主要集中于内容采编、产品运营、技术研发、职能管理四大类,其中,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人才招聘主要集中于内容采编,注重人才的基本采编能力。比如,2016年南方传媒集团共招聘74人,与内容采编有关的岗位招聘46人,占比高达62%。但新媒体在人员招聘中,更偏好照片技术研发类人才。在2016年新浪网校园招聘中,新浪网共提供126个岗位,其中技术研发76个,与内容采编有关的岗位仅2个。不仅传统互联网类媒体重视技术研发,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在人员招聘上,也越来越重视技术研发类人才。

1.2注重人才运用多介质进行信息传播的能力

融媒体打破了此前媒体利用单一介质进行信息传播的局面,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型媒介,都可以利用多种介质进行信息的综合传播,即都可以生产静态的文字图片和动态的音频视频等多样的新闻产品。由此,融合媒介要求新闻人才能突破对单一介质的运用,成为综合熟练运用多种介质的全能记者,既能进行文字采访报道,同时还可利用相关器材进行拍摄,通过相应的音频视频制作,满足不同媒介平台对新闻产品的采写要求。从媒介组织的人员招聘中不难看出,媒介组织对新闻人才此方面能力的要求日益突出,大型媒介组织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无不标明:应聘人员除了具备较高的采写编排能力之外,还要具备相应的图文设计制作、音视频采编、剪辑及后期制作能力。

1.3强调人才的信息经管能力

融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已从传统媒介组织所主导的单向式生产,转变为传媒组织、受众共同参与式生产。媒介的竞争也从优质内容的竞争,转变为包含内容、产品、渠道及技术于一体的全方位竞争。媒介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媒介形式及信息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媒介组织要想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其人才储备不仅要能敏锐把握热点,生产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优质内容,还要把握媒介市场的变化,研究用户消费心理,主动进行新闻选题和节目策划,创造用户需求。同时,还要知道如何运用新的媒介技术从而使内容得以更好地表现,以符合不同介质阅读者的阅读习惯,带给用户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懂得现代媒介的运营与管理。媒介组织要求人才熟悉受众的阅读心理及各类媒介的特性,能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受众阅读的兴趣点,知道技术能为传播带来的可能性,并能积极地拓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进行信息的全方位传播。

2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闻教学实践

“与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型人才相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理论、知识、方法、能力的协调发展,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性。本科应用性人才,不仅能够胜任某种职业岗位,而且具有知识、技术的创新和二次开发能力,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属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手上掌握着求职谋生的“技”,血液里流淌着大学精神的“魂”。因此,作为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高等院校,面对媒介组织对人才的新要求,一方面要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践训练等环节进行调整、重构,适应社会的用人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结合自身特色和自我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2.1优化课程,注重技术及实践课程

综合分析各地方高校的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新闻学人才培养在课程模块设置上主要有四大块: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课外实践及创新。通识教育主要开设马哲、毛概、思修、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与训练、大英及体育之类的课程;基础教育主要是关于写作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及运用;专业教育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课外实践及创新主要从大学社会实践、实习、创新创业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体来看,地方高校课程设置内容大同小异。

反观媒介组织的用人要求,在基本素养方面,企业希望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在业务技能上,希望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能独立思考问题,能从科学专业的多角度分析问题,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创造力,对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按照国家要求开设的缺乏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通识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将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的培育贯彻到通识中。地方高等院校的基础教育也大多侧重于写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技术运用,未能结合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普及和新闻实践有关的法律、经济、政治和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教育。甚至在专业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过多追求专业理论知识而忽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象,理论腿长,实践腿短,这是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通病。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得地方高校新闻学人才培养与业界人才需求存在错位,这也是近年来媒介组织越来越少招聘新闻传播专业毕业学生的原因。因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除了本专业知识以外,对新闻内容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心理、管理等学科的知识相当匮乏”。针对这种现象,地方高校要优化相关课程,在通识教育板块加重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历史、文化、艺术及自然科学类课程,此方面可以借鉴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模块的经验。在基础教育模块除了要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外,还应开设一些与学生未来求职有关的社会学、政治学、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课程,让学生能够拥有宽口径和厚基础。在专业教育模块,可适当压缩一些新闻传播理论和史论内容,增设或加重与媒介组织当前急需型人才相关的传播技术及传媒实践类课程,帮助学生切实提升传媒技术的应用能力。

2.2统筹资源,多方位创造实训机会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媒介组织在招聘人才时,除了关注学生的理论素养,更需要学生用自己的作品说话。有相关工作经验,面试时携带相关作品,已成为现在媒介组织招聘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教学设施设备及学生实践实习平台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有很大差距。相比较国内大型高校及其国外高校,地方高校教学平台的硬件设施与设备及其匮乏,有些地方高校根本没有相应的实验器材与设备,学生缺少相应的实践锻炼平台与机会,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至于出现理论腿长,实践腿短的现象。但是,融媒体所带来的一个巨大改变就是UGC内容(用户自己生成内容)大量出现,融媒体打破了以往新闻媒介传播平台被媒介组织垄断的局面,现在每个受众都可以便利地接近传播平台,并获得相应的传播权利,普通公民可以借助网络媒介,以公民记者的身份轻松参与到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作为地方院校,在教学设施设备匮乏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拥有的网络媒介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平台,自建媒体,将所学的新闻采、写、编、排、摄、录、播与媒介经营管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弥补在现实中不能接触到传统媒介平台的缺憾。此外,除了鼓励学生自建网络媒介平台,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与业界合作的机会,嫁接业界资源,聘请业界导师定期为学生开展相应的媒介技术及传媒实践类课程,将实践课程直接开到报社和电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

2.3结合定位,对口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

人才的培养最终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创造价值,地方高等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一方面要向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看齐,注重培养学生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校自身定位、学生素质,因材施教,培养与社会需求对口的应用型人才。相比国家名校及省级大型高校,地方高校在学历门槛上明显存在短板,很多省级及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台、报社及大型互联网公司对传媒采编及主持人才的要求门槛已提高到211、985的高度,有的甚至提高到211、985硕士研究生的高度,这显然为地方高校人才的求职设置了一道隐形而难以跨越的障碍。学校整体水平低,学生学历价值含金量不高,是必须正视的事实。而从地方高校新闻学学生近几年就业方向统计来看,企业的“企业宣传”“内刊采编”“营销策划”“网站编辑”以及广告公关公司的“文案策划”等岗位,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形象建设和宣传越来越重视,企业对传媒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量,另一方面,相比大型传媒组织,这些单位对传媒人才的要求门槛相应比较低。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按照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常规课程外,也要结合学校自身定位、师资力量及学生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适合企业需求的专门化课程,将其作为学生的任选课程。此外,也可以在大三、大四学年,打破新闻、广告、广电、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课程的界限,让不同专业课程自由流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求职方向,对口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职业需求。

[1]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

[2]邱源子.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学教学改革初探[J].新闻与写作,2015(1).

2015年广东嘉应学院教改项目“融媒体时代下的应用型新闻学人才培养”(编号:415B0305)。

猜你喜欢
新闻学媒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旅游类本科院校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闻伦理与合力导向新闻学的关联性研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