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钊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武侠电影中的诗化情节
——浅谈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之路
马 钊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在中国电影百年光影中,两岸三地不乏优秀的电影人创作出了艺术性与商业价值兼具的优秀电影。从吴永刚的《神女》到费穆的《小城之春》,从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到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国电影对于“意境美”的追求与探索是一脉相承的。本文分别以香港、台湾、大陆诗化电影为例,从意境上探寻中国电影之路。
武侠电影;诗化;民族化
武侠片是香港电影比较成熟的类型片之一,它具有成熟的情节模式:多以江湖、门派争斗、夺宝为桥段,以侠义恩仇为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多为江湖侠客,以行侠仗义为己任。无论从电影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思想等,香港武侠片都具备了类型片的美学特征,香港早期的武侠电影一直沿用这一套路。在众多香港电影导演中,徐克无疑是香港武侠电影中的翘楚,其执导的《新龙门客栈》更是武侠片中的经典之作。影片充满着西域风情和江湖侠客们的快意恩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龙门风沙起,煞气冲云天。”借用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徐克在《新龙门客栈》中营造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样充满西域色彩的意境之美,让故事增添了几分江湖险恶的神秘色彩。而这种诗化的电影语言是好莱坞电影所不能企及的,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语言的完美结合。
《双旗镇刀客》是导演何平的作品,但最初的电影大纲则是编剧芦苇所写,芦苇在《电影编剧的秘密》一书中讲述了这一事实。芦苇说《双旗镇刀客》其实是根据好莱坞西部类型片改编而来。对比《双旗镇刀客》与好莱坞类型片《西部往事》,其在叙事结构上的确别无二致,为了具体说明这一问题,现将西部类型片的模式概述如下:英雄来到小镇;小镇被恶势力控制,小镇人民无力反抗;英雄初露本色,有超强的本领,打破小镇平静;英雄与恶势力发生冲突;小镇人民不理解英雄;英雄与恶势力冲突升级,因为得不到支持,英雄受到磨难;英雄在濒临绝境时,凭个人的智勇杀入重围,消灭恶势力;小镇人民挽留英雄,英雄拒绝;英雄离开小镇。
《双旗镇刀客》与《西部往事》都符合上述模式,而《双旗镇刀客》之所以能吸引观众的注意,缘于电影在表现少年刀客与中年刀客的对决中巧设意境。芦苇在书中说,如果以武打的动作来论,电影用以虚代实的方法表现了刀客之间快如闪电的刀法。比如,在刀客对决这一场面中,导演用电影的声音表现了刀剑之快。在第一个镜头里,少年刀客的脸上流下一滴血;后来刀客转过身走了几步,少年刀客脸上的血还在流。这时候大多数观众以为少年刀客已经输了,而恰恰相反,镜头转向中年刀客,中年刀客扑通跪倒在地。整个场景,没有一刀一剑的动作描写,而是用声音以及画面的切换表现刀客之间的对决。中国传统功夫大多主张以虚挡实,以静制动,甚至是用意念和意志的力量与敌方对决。电影巧设意境,以虚写实,符合中国传统武术的意境,符合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这种方式是写意化、诗化的电影情节。《双旗镇刀客》可以说是好莱坞类型片本土化的成功案例。
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已不可阻挡,其正符合时代的潮流。《卧虎藏龙》将数字技术普遍运用到电影制作中,使得“飞檐走壁”“凌波微步”“旱地拔葱”等传统武侠场景更具真实感,从而达到“虚幻、流动、神似与形似相统一的动人境界”。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在树顶之上打斗,在水中追逐等场景都运用了数字技术,李安用数字技术完美呈现了中国功夫的诗意表达,李慕白和玉娇龙在诗情画意的竹林美景中穿梭打斗。这样的创作方式为李安的武侠电影贴上了“新武侠电影”的标签。影片中,传统武侠片的审美特征发生了改变,新武侠电影更注重营造视觉奇观,营造中国传统武侠片的意境之美。
综上所述,民族电影可以走向世界,世界电影也可以被民族电影所借用,关键在于如何把商业模式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其次,中国电影只有尊重艺术与商业,平衡世界与民族,把以上因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1]罗艺君.文化的歧异性与电影诗学的民族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3).
[2]李少白.影心探积——电影的历史及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3]刘双双.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徐克武侠世界——以《新龙门客栈》为例[J].影视,2014(8).
[4]芦苇,王天兵.电影编剧的秘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5]张智华.武侠片观念辨析[J].电影艺术,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