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在“变”与“不变”之中探索前行的喜剧风格
——以电影《泰囧》和《港囧》为例
李磊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摘 要:2012年徐峥的处女作影片《人在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成为国产喜剧片的一匹票房黑马。时隔3年,“囧”系列的又一力作《港囧》再次爆笑上映。虽然同为“囧”途系列影片,但是两者在影片风格与内涵上有相似之处的同时也有相异的方面。在徐峥的两部“囧”式影片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他对喜剧类型影片的尝试与探索。文章无意于简单比对两部影片的不同或者票房效果,而是通过关注徐峥的“囧”式影片的中的变与不变来看其核心内蕴以及他对喜剧类型影片的探索。
关键词:囧;徐峥;喜剧电影;精神探求
1.1 影片戏仿的不同指向
戏仿,是“戏仿作品的创作者用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心态模仿原作,而观众在仿文的夸张和戏谑中,以放松的心态,联想到原文,真正体验自由、解脱的快感。”[1]《泰囧》中的戏仿主要是一种游戏心态,目的在于为电影的喜剧效果服务。影片中所戏仿的内容也是夸张式、疯狂式、娱乐性的,人们看到这些戏仿的情节,引发出的联想是其趣味性。在《港囧》的故事情节中依然大量采用了戏仿的方式,再加上众多熟悉的港片人物以及歌曲。相比之下,《港囧》戏仿出发点更多的是致敬的心态。
1.2 博人眼球的手段不同
在对《泰囧》的评论中,普遍认为它是一部公路喜剧片。电影中展现了包括曼谷、大城的玛哈泰寺、清迈、泰北乡村等泰国风光。这些内容对于许多没有去过的泰国的观众而言是一种视觉奇观,是新鲜的,同时又能调动已经去过泰国的人的内心共鸣。而在《港囧》中,电影吸引观众的途径更为丰富,不仅有视觉上的香港特色,拥挤的香港街道、楼内密集的小店、香港的饮食等;再加上片子中对于香港影片的“山寨”和港片经典人物的出场勾起观众对港片的记忆,引燃了观众的怀旧心理。在多方面的刺激下,《港囧》对观众实施了比《泰囧》更全方位的“包围”。
2.1 丰富的象征意味
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了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学概念,并指出所有符号都是由能指与所指组成的。而影像符号较之语言学符号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上更具有明确性。《泰囧》和《港囧》两部影片中展现了大量的指代性影像符号,影片的象征意义在具体的物象和寓意中变得更为丰富了。《泰囧》里高博将曾经见证他们友谊的小刀扔向徐朗象征着他们友谊的断裂;徐朗的一颗痛牙象征着他自己内心承受的重压。而在《港囧》中,铁头可以视作梦想与现实的阻碍,铁头爆破后被留下来的特写镜头可以视作是徐来对束缚的一种突破;徐来与初恋见面的房间号是2046则是一种与过去告别的潜在象征。
2.2 个人精神困境的探求
在《泰囧》的内涵方面,绝大多数观点认为《泰囧》中最核心的主题是回归家庭等传统伦理道德。然而笔者认为,无论是《港囧》还是《泰囧》,真正的关怀对象应是主人公自身。家庭问题只是主人公的精神困境的一个着力点。
《港囧》中徐来的梦想是当一个画家,却入赘为夫且成为了一个内衣设计师。徐来梦想的投射是其初恋杨伊,因为她坚持走了画家之路。但是当他终于靠近杨伊的时候,却发现得到杨伊不代表得到梦想,杨伊身上所承载的梦想意象已经褪去。所以说这个困境是关于徐来自我、本体、个人的,而不是与其他的东西有所牵绊。可见徐峥想在影片中表达的是跟心灵成长有关的东西,加入了情怀,并试图为‘囧’系列找到一个深刻的主题。这不是那种类似于《英雄》《一九四二》的宏大主题的沉重思考,更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影片加上一个人文主题,而是介于中间层次的思考——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或许这种思考更具有普世价值。
徐峥“囧”式影片的票房黑马现象为我们展现出中国民众巨大的观影欲望。但是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一方面,《泰囧》的故事叙述流畅,不牵强附会,内涵方面却略微浅显。当《港囧》在内涵方面做了加强时,故事却讲得不够利索,情节拼接痕迹明显;另一方面,《泰囧》《港囧》都是被当作一种单纯的搞笑喜剧来期待,并且影片的主题内涵并未被广泛接受。所以这对于徐峥而言,无疑也是失败的。
但徐峥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无论是类型还是风格,国产喜剧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道路上。观众的饥渴可以说明影界处于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状态,在冯小刚式喜剧不再一枝独秀之后,中国喜剧电影开始百花“欲”放,出现各种类型喜剧电影的尝试,徐峥也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他的“囧”式喜剧给中国国产喜剧带来了清新之风,是值得鼓励的。
参考文献:
[1]夏泽安.论大众消费语境下中国影视的戏仿之风[J].齐鲁艺苑,2007(5).
作者简介:李磊(1992-),男,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和电影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