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冰
(作者单位:巴中广播电视台)
电视人物短片创作札记
李晓冰
(作者单位:巴中广播电视台)
摘 要:电视人物短片创作几乎贯穿于每一个电视台的全年工作的始终,这是一种主题鲜明、真实感强,以特定人物为典型代表,通过影片反射人物内心世界,并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表现方式。同时,短片创作也是一项个性化的影视创作工作,每部短片都是以创意为起点,以故事为主体,以拍摄为实施手段和后期剪辑来完成的。
关键词:人物短片;影视创作;拍摄;技巧; 找好主题 讲好故事 要有景深 少用长镜头 少用旁白 打乱顺序 捣腾机位 交给后期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简单地说主题就是作者提炼出的思想结晶。
三问:(1)有没有一个能吸引人的主题?(2)用哪些手段来渲染和升华主题?(3)表达是否简洁?
如果把一部短片比作一列火车的话,每格画面就像每节火车车厢一样,我们要把画面按秩序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如果我们拍摄的一系列镜头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就等于这些车厢不能朝着同一个方向行驶。所以,在开始拍摄或者做其他前期工作之前,最重要的是需要把思路理清楚。最初的主题创作和案头工作一定要做仔细。比如,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就以“劳动” 为主题拍摄了5个人物小故事。在具体表现到每一个人的时候,又因人而异赋予了每一个人更为鲜明的主题色彩:环卫工人李长顺,长满老茧的“手”;为农民工维权的王晓荣,跑遍全国的“铁脚板”;“最美护林员”景祥俊, 植树和开山的“锄头”;“拐杖支书”杨彬,永远站立的“拐杖”。这几个不同小主题的选择,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又能更好地阐释和表现“劳动”这个宏达的主题思想。
寻找“主题”就是一个寻找“题眼”和“新闻眼”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意的过程。有了一个好主题,就好比找到了一把世界上唯一无二的钥匙,然后,我们就轻而易举地去打开门。
关于简洁,简言之就是删繁就简。主题的展现,使短片从头到尾都处于我们有效的控制之下。在确定了创意主题之后,我们要收集并组织那些用于突出或者集中展现主题的所有必要的细节。然后,要将那些与主题无关,无助于将情节推向高潮的画面细节统统删去,要用最直接、最简洁、最有冲击力的画面来表现主题。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三问:(1)为什么爱情故事百听不厌?(2)为什么动作片层出不穷?(3)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成为影片经典?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从中国的梁祝到丹麦的的灰姑娘,爱情的魅力总是无穷。而我们对警匪战争动作片感兴趣的原因,其实源于我们本身生活的平凡和所碎,但内心却渴望有刺激的冲动。当然不是所有故事都能成为经典,真正的经典是可以跨越国界、跨越语言,也跨越了岁月的鸿沟。
讲好故事有三个“好”字决,第一要有一个“好角色”。这个“角色”就是主人公,怎样才能让他“好”,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这个“他”要让观众在感情上产生连接。但是,这里不是说让观众喜欢,而是建立一种连接。就是说要让观众对他产生感情。喜欢或者同情甚至厌恶……什么感情不重要,但要有感情。观众可以找到一种类似共鸣的东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产生一种代入感。比如我们在拍摄3分钟短片《最美村官张雪梅》的时候,我们就要思考这种“共鸣点”,用不停的工作和忙碌来与病魔作斗争。为什么不把她拍的很高大上呢?因为,张雪梅说过一句话,反正癌症也治不好了,但是我只有工作起来才可以减轻和忘记痛苦。
第二,要有一个“好情节”。白岩松说:“一个好故事,从内容层面上看,有了人和人性、悬念和逻辑,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细节。好的细节,会在聆听者产生倦怠的时候,将他再次带入故事。被细节牵引着的人,聆听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在拍摄驻村第一书记方某某的时候,我们抓了一个细节,那就是煮饭。在贫困村里,方书记一日三餐基本都是自己煮饭吃,而不是像其他驻村书记去村民家搭伙食,这个细节表明了他与贫困村的感情。同样,在《村医孙良雁》中,我们在用来出诊的三轮车上找细节、找故事,有一个细节说是2013年8月28日平昌县特大暴雨,他们夫妻开三轮去来凤山接一个孕妇,没想到在半路就要生产了,于是夫妻二人就在车上接生。这真还不是假新闻,我们是通过当事人回忆来还原的:雨,一直在下;车,跛起多高,医生啊,不行了娃儿要出来了,快,去扯篷布;快,把药箱打开,不要慌哈,深呼吸......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雨生”。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就是从这一点点细节着手,最终让你被故事打动,你往往以为自己哭,自己怒,自己压抑仅仅是因为故事。其实,打入你内心深处牵动你情感的恰是这些不经意的细节。
第三,要有一个好品相。故事的品相是由编导的姿态、境界、个性以及审美追求等所决定的。好品相从编导各自的叙述风格中体现出来。如反映“巴中好人”代云花的作品《代云花:索玛花开了》,我们是用大写意来表现大凉山彝族姑娘扎根异乡的。短片开头是字幕:“一个女子的轻盈 滋润了一方水土 万花丛中 最奔放的一朵 她叫索玛。”而在表现“创业之星”的作品《三兄弟 一座山》中,我们则是以一种粗粝的叙述方式来拍摄,因为正好可以表现三兄弟男子汉的创业艰难和社会担当,也与粗狂的大山环境相吻合。
如何把一部人物短片拍成像电影质感一样的好作品,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景深”,景深在画面中代表着纵深空间。电影银幕创造奇迹的原因之一,就是画面中空间带给人的想象;我们是同创作者一道,随着摄影机的狭小角度置身于故事、人物、情绪所在的空间的。因而银幕所展现出的纵深空间就尤为重要,它是电影带着观众走入梦想世界的跳板。有人说景深对画面的影响,就是“大光圈浅景深”就有了“电影质感”,其实,这是一种浅薄。对此,我们可从这几点建议入手:
首先,离墙面远一点。在人物拍摄中,最好就是不要把拍摄的对象放在墙面前。不只是在打光时候不会有强烈的反光差异,而且你也会立马得到更好的角度和深度。其次,就是拍摄的时候对着墙角。这是一个常见的简单小技巧,对着房间的对角线拍摄会增加空间的深度。把你的机器移到墙壁的对角线,或者至少能看见墙壁的角落,让你的画面看起来立马高大起来。第三,把外景带进来。如果你拍摄的地方有窗户,那么增加室内的照明让大家能看见室外。甚至你可以用绿屏拍摄去假装一个室外。很多时候新手往往喜欢把窗户挡起来,或者把窗户过曝,但是如果你能把窗户外的景色带进画面,往往你会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外景强烈暗示着环境,让画面非常漂亮地打开,画面的深度戏剧化地增加;最后,有地标性建筑。如果你在室外拍摄,尝试取一些带有地标性的建筑物让观众知道你在哪里,当然,这个所谓地标性建筑物一定是要交代主人公的身份或者做事的环境。如果你在原野上,你可以把房子或者拖拉机放在背景里。如果你在城市里,让观众看见主人公背后三条街道风貌。这些在背景里的东西不需要在焦上,可以被虚化,但这些元素一定要在。
从技术本质上而言, 视频是由摄像机(录音机)记录下拍摄对象。经过后期处理之后形成的视听时间艺术。所以,在视频创作的过程中有三个元件:摄像机、被摄对象、后期处理。
如果对拍摄技巧不是特别熟,尽量不用长镜。长镜是神仙水,没那个功底不要乱喝,片子会差出人命的。没那个底子,宁可多机位多拍几遍,剪得细碎最多是乱,至少能练练手,还能在各种拼贴中发掘乐趣。而且人物短片,不是一气呵成去拍一部叙事史诗,而是要在短短一两分钟中完成。所以基本是零零碎碎去剪辑而成的。比如在“巴中好人”《陈喜朝:欢快唱 老来乐》中,我们选择了几个唱歌的场景:(1)红军山洞博物馆;(2)开满山花的田野;(3)村里土戏台。都是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剪辑而成。
说到底,人物短片也是纪实题材,能用画面解释的事情,尽量不用旁白,如果只是起到简单叙事的作用,果断弃用,用其他方法代替。 在短片《代云花:索玛花开了》中,我们没用一句旁白,全部是通过女主人公的歌声和现场同期声中来表现角色的心路历程。在揭示代云花离开家乡却又不被婆家理解的苦闷时,短片用了一面小镜子作道具,女主人公对镜中的自己说:代云花,你倒下了吗?绝不,大凉山姑娘一定要坚强。在她终于创业成功也收获了爱情的时候,伴随着“祝酒歌”从这面小镜子的女子描眉徐徐拉开,再到女主人崭新的彝族大摆裙,再摇院坝乡亲大全景结尾。
人物短片要有特色,关键还在叙事的功夫上。所以,审视一下你的剧本。天下故事大同小异,如果你的故事独特性并不是特别强,尝试切割为各个小部分,打乱顺序,组合拼贴,看看讲起来是不是会更有意思一些。很多经典电影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讲什么样的故事,而在于故事怎样去讲。说蒙太奇不是老生常谈,我们可以打破常规叙事的空间和时间顺序,这样一个短片才能显得与众不同,吸引眼球。
拍摄角度决定着视角的方向,同时也辅助画面空间、景深的构造。尝试一些非常规的拍摄角度。比如室内对话,大全正反打这种是多么无趣的设计啊,琢磨出有没有什么不那么寻常的机位。试试看吧,就算拍出来效果不好,至少你也能总结出经验。
比如《霸王别姬》影片第一个镜头,霸王和虞姬走入体育馆通道,镜头向后拉。而且很细腻地选择了低角度,略带斜侧。这种沉重感与传奇感,视点贴地、露出屋顶,不用低角度根本展示不出来。
短片视频,如果靠前期的拍摄实在搞不定的,那么只有交给后期制作,有些事情确实是交给后期来做要比前期更好一些,通过软件的使用或者特技,比如调色上大胆一点,在镜头剪辑上捣弄一番,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剪辑师门的任务就是用独特的视角赋予镜头以新鲜感,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提供给精确的场记板,另外一个就是不断沟通。
作者简介:李晓冰,系巴中广播电视台资深记者和评论员,2014年度四川新闻奖广播电视专业评委,巴中首届“三名三优”名记者,电视作品连续两届获得巴中市精品工程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