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节目的道德感与新闻卖点的平衡法则

2016-03-01 00:26蔺小娟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期
关键词:道德感

蔺小娟

(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台)



法制节目的道德感与新闻卖点的平衡法则

蔺小娟

(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台)

摘 要:近几年,电视法制节目作为中国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题材、悬念等诸多元素,成为大众收视的一个热点。可如今有些法制节目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闻卖点”,格调庸俗,追求猎奇,充满低级趣味,甚至不惜刻意制造矛盾和冲突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不符合当今社会道德观点的节目编排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是极为不利。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法制节目在市场化背景下,一味追求新闻卖点,而导致道德感的缺失。只有在法制节目中构建起包括法律、道德和情感在内更丰富的框架体系,才能展现法制节目更广阔的视野。

关键词:法制节目;道德感;新闻卖点;如何平衡

一些电视法制节目由于过分追求新闻卖点,已经遭到公众的严重质疑,“一次走偏的舆论竟能导致社会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一则史上最毒后妈的虚假新闻骗取了大众的捐款”,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些法制节目并不是单纯抱着普法的态度,以案说法,真正体现刑事案件中的“警示作用”,或者体现民事纠纷中“化解矛盾”的理念,而是,不是把人性恶无限放大,就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是非,让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节目更有新闻卖点,导致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

1 法制节目道德感缺失现象分析

1.1 制作低俗新闻,宣扬暴力、色情的情节,满足低级趣味

抢劫、强奸、凶杀,诸如此类字眼触目惊心,一些法制节目却津津乐道,拿出来大做文章,详细描叙作案细节,加以过分渲染,最后不忘配发血腥暴力的案发照片、监控录像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为了满足个别观众的猎奇心理,满足低级趣味,法制节目的题目更是离奇古怪、荒诞不经。

1.2 主观倾向性报道,颠覆事实的真相

2011年10月,一些媒体以及法制节目报道了“小悦悦”事件。媒体抓住当前观众喜欢观看“负性报道”的心理,因而故意夸大路人不救助的问题,然后突出拾荒者乐于助人的“美德”,因而报道内容变成了:“10月13日,佛山某地一个2岁小女孩应在路边玩耍不备而遭到面包车碰撞倒地而遭到再次车辆碾轧,视频记录女孩从倒地一直到被救起先后有18个路人经过,但是均假装未看见小女孩状况,而女孩最终为拾荒者陈贤妹发现,并抱到路边施救,但是女孩最终因失血过多导致多脏器衰竭而死亡。”这一事件被报道后掀起了社会舆论风波,多数观众对路人“见死不救”表示愤慨,甚至抨击社会道德沦丧。但是也有一些观众客观评估发现,视频中的“路人”并不一定是见死不救,而极有可能未看见小女孩,但是媒体的不客观评价使得“路人”陷入社会舆论职责中,甚至遭到“人肉”。”事实上,路人真有没看见悦悦倒地的可能,而某些媒体和记者却一口咬定18个路人是“见死不救”,并以坚硬的戾气把别人钉死在道德的耻辱柱上。这种具有倾向性的报道,误导了受众,颠覆了事实真相。

1.3 滥用新闻采访的权利,侵犯个人隐私

2011年11月,广东省一些媒体以及法制栏目报道了“丈夫目击妻子被强暴”的案件,媒体报道基本内容为:丈夫亲眼目睹妻子被同乡(杨某)施暴,甚至被强奸,但是因畏惧暴力而躲藏在杂物间中,不敢制止杨某的暴行。这些报道仿佛站在舆论的制高点对于丈夫的行为进行批判,社会舆论也一边倒的指责丈夫,事后更多媒体涌入这个“丈夫”家中,将其住所团团包围,各种询问、摄像逼向丈夫及妻子,其正常生活完全被打乱。部分媒体拍摄了当事人的面孔及居住环境。要求对方回答隐私问题,逼得当事人王娟用被子捂住脸,杨武痛哭流涕地下跪哀求。

2 如何平衡法制节目的道德感和新闻卖点之间的关系

2.1 法制节目报道应该更深刻,揭示内涵意义

虚假新闻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顽疾,因而必须杜绝炮制虚假新闻,严惩歪曲事实,混淆视听,断章取义的新闻媒体单位。 同时,电视法制节目对事件的报道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描述上,而是要进行法律层面的分析。在当前和谐社会减少的大环境,法制节目应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社会环境深层次挖掘犯罪事件中的更深层次影响因素,并从法律角度出发寻找解决方法,弘扬社会正气,而非过分披露社会阴暗面。

2.2 新闻报道中应该避免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

新闻报道一定会对当事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某些时候可能产生较多不可控的负性影响,尤其是受害人本身属于权益受损方,媒体应尽量控制报道对受害人的影响,保护受害人个人信息和隐私,媒体报道应该避免对受害人再次的“暴力”伤害。

2.3 注重人文关怀

法制节目并非一个冷酷无情的法律性质节目,应在采访、内容编排及总结陈述中注意给予当事人“人文关怀”,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记者要以朋友身份完成当事人采访工作,不要训斥、指责受访者,要保持态度平和,尽量保持公正、公平的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勇,吕晓燕.电视法制节目浅析[J].青年记者,2011(5).

[2]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S].2001-09-20.

[3]黄建榕.浅论传媒对受众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作者简介:蔺小娟,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法制节目的道德问题。

猜你喜欢
道德感
施暴者道德感不健全发展问题探析
公德自在人心
休谟“旁观者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
论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
外媒:研究证明狗和猴子跟人类一样有“道德感”!
道德与现代性启蒙
当代大学生道德感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道德感与自然权利
正义的别样寻求:古代“母杀子”叙事中的悲情与道德
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