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 燕
产学研用齐发力 创新路上写春秋
——江苏省生化学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纪实
◎ 文/张 燕
江苏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以下简称江苏省生化学会)是我国最早的省级生物化学学会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人数及实力最强的省级学会之一。自2009年第八届理事会换届以来,学会在理事长华子春教授的带领下,在坚持服务科研教学、科普传播大众的学会传统工作模式的同时,大胆解放思想,对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响应党和政府对新时期学会建设的新要求,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加强和提升学会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学会运行新模式。
2009年底,江苏省生化学会理事长华子春上任伊始就对学会工作提出新课题:作为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如何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理事会对学会功能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认识到:学会汇集了江苏几十所高校、研究所、医疗机构等单位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专家学者,应充分发挥其多学科、多渠道、多人才、多资源的独特优势,服务社会。
新一届理事会成立后不断探索,走进基层、深入地方、发挥优势、搭建平台、服务企业、宣传学会、注重实效,坚持每年深入地方举办活动,吸引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入会,实现了与院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的互助多赢。学会活动摆脱常规的“象牙塔(学术圈)内”办会议方式,以企业和地方的需求为核心,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举办对接活动。理事长华子春主张“请进来,走出去”两步走模式:采取“请进来”的方法,邀请本领域企业及研发部门负责人走进学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交流;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学会专家,走进基层、服务地方,将学会活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相结合,开展产学研对接。
学会围绕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形成了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整合全省各类产学研资源,引导江苏省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强化科技创业与科技型企业培养,促进全省科技创新发展与成果转化的产学研活动初步纲要。
在转变思想、明确定位后,理事会大胆革新学会活动形式,围绕将其建设成为协同创新、服务社会的平台做了探索和创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理事长华子春更是不断拓宽“协同创新”内涵,创新学术活动和国内国际交流的新模式,将学术交流从纯学术层面向应用转化和产学研拓展,打造政产学研国际合作平台。
2009年至今,江苏省生化学会已组织征集了上百项科技成果参加对接活动,从江苏省内到全国,从全国走向国际;从一类创新药物到保健食品、从农业生化项目到环境生化项目,促进了人才、项目、载体、资金、信息等要素的多元化、国际化对接。
2011年,华子春联合江苏省生化学会和南京大学等发起组织并经江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江苏—澳大利亚维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该联盟包括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和江苏省内30多家生物医药相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学会(协会)、相关的政府机构和和创新创业载体等。该联盟搭建了一个两国科学家、企业家及项目和资金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将澳大利亚的生物医药项目、人才和资金引入到江苏、同时将江苏省的项目、产品和资金引入到澳大利亚。通过这个平台,澳大利亚伯内特研究所入选南京市321人才项目,目前伯内特研究所创办的创业企业已经在南京落户、并且获得了投资。在联盟持续活跃的基础上,2016年9月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州长丹尼尔·安德鲁等的见证下,南京大学与霍尔医学研究所、墨尔本大学及澳大利亚癌症临床试验中心签署了在中国建立转化医学中心的四方合作备忘录。
2016年1月,江苏省生化学会与南京生物医药谷、江苏省产业研究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南京生物工程学会协办了《南京生物医药谷“创新汇”之生物医药创新技术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学会6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 70多名企业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南京生物医药谷企业代表介绍了各自企业的情况,双方进行了交流联动,取得了较好的交流效果。
2016年6月,由江苏省生化学会主办的《2016生物技术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与会人员近300人,来自116家单位。其中,国内外高校或研究院所52所,国内外各类企业42家,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和园区11个,国内外金融投资机构11家。理事长华子春坚持学会活动宗旨,将产学研结合和转化应用作为会议的一大主题。为此,会议特设《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分会场,由专门从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专家和从事生物医药投资的投资人共同主持,分会场采用圆桌讨论的方式,围绕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难点和热点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闭幕式前的大会会场也安排了生物医药产业专场,分别由位于生物医药产业链不同阶段(创新研发、创业企业、金融投资)的三位专家(2位来自美国)做大会报告。本次会议上,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的政产学研金各界精英聚集一堂,从各自角度畅谈国内外生物医药的发展和前景,深入谈论政产学研金的合作机会。
江苏省生化学会不断探索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模式,努力提升服务创新能力。2013年至今,学会在江苏省科协能力提升计划申报中呈现出饱满的热情和雄厚的实力,被江苏省科协认定的项目共计25项,其中产学研合作相关项目多达22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服务站、首席专家全面开花。如此突出的成果不仅显示了江苏省生化学会产学研工作和能力的长足进步和累累硕果,同时也是学会在整合资源和搭建平台方面所做努力的最好体现。
2016年10月,由理事长华子春牵头成立的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已成为江苏省科协第一批能力提升计划认定的首批双创基地项目。该双创基地以产业需求为核心,以打造符合现代生物医药发展趋势的、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宗旨,旨在培养具有厚实理论基础、熟练产业技能、丰富行业规范、宽阔行业视野、知管理晓实战、引领生物医药未来发展的产业领军人才,实现一批生物医药成果的产学研应用转化。
学会的产学研活动在立足江苏的同时还放眼全国,带着优秀项目走出江苏,不断提升服务创新能力。2016年5月,由中国科协、九三学社中央、中国工程院、广东省政府和广州市政府共同举办的2016“创响中国”巡回接力首站活动暨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在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高科技成果展示是本届创交会的一大特色,欧盟、俄罗斯、美国等境外科技团体也带着科技成果前来参展。
江苏省生化学会前期向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推荐了多个参展项目,其中3个项目经过专家评审脱颖而出,集中在生物医药领域。其中1个项目获得参展项目A类奖励,2个项目获得参展项目B类奖励。本届创交会为江苏省生化学会高新技术项目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会后,广东一家企业很快与学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开发研究。
近年来,江苏省生化学会立足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工作突出,已 10多个新药转让企业,帮助服务对象新增经济效益明显。学会理事长华子春由于在产学研应用转化方面的突出成果,作为典范在中央电视台二套被采访和报道。
从20世纪90年代的酶制剂,到21世纪初的多糖新药,再到近年来的2个一类基因工程创新药物,常州千红转化品种不断随着学科的发展升级换代、居于学科的前列,这离不开与江苏省生化学会密切合作20年的共同努力。在江苏省生化学会上任理事长吴梧桐、现任理事长华子春、副理事长王旻等,与常州千红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下,常州千红从一个传统生化提取的医药企业发展到现代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常州千红董事长王耀方说,近年来,企业已承担了3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项目和2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科技水平提升,实现了上市。
江苏省生化学会与常州千红的产学研的合作成为国内产学研合作的典范:2011年,被教育部评选为2008—2010年中国高校产学研优秀案例第一名,华子春被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常州市产学研合作贡献奖;2012年,王耀方被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常州市产学研合作贡献奖;2013年,华子春与常州千红合作的项目被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常州市产学研合作成果奖。
南通秋之友生物技术公司作为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从创办初期就成为江苏省生化学会的重点产学研合作对象。从企业的品种选择、工艺开发、企业的生产厂房规划、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到企业申报和竞争市级及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3个品种的行业标准制定等,在企业起步、发展和壮大的全过程,江苏省生化学会发挥着帮助、支撑和服务的作用,有丰富产业化经验的该学会专职副秘书长朱长生专门负责对口服务。在江苏省生化学会的帮助和支撑下,该企业已成为国内核苷酸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
在完成25项提升计划中,江苏省生化学会的协同创新基地成绩突出。学会长期以来与常州生物医药企业开展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服务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并在常州率先成立了以生物医药企业为主体的常州生物化学学会。在2016年5月18日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开幕式上,省生化学会参与的南京大学和常州佳灵药业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盐酸四咪唑绿色生产新工艺研发”参加了开幕式集中签约。随后,召开了由江苏省生化学会与常州市科教城、科技局和市科协联合主办、常州市生物化学学会、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与常州市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等单位承办的“2016年常州生物医药发展研讨暨产学研对接会”。对接会上举行了“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常州分中心”、“南京大学—常州四药新药研发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江苏省生化学会理事长华子春教授和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屠永锐先生签订了“老药新用一类新药研发合作协议”。此次活动标志着江苏省生化学会在常州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落地生根。
学会与各个企业除进行合作项目的对接外,还发挥自身专家云集的人才高地优势为企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积极的支撑和服务。学会关注省内医药企业医药研发和注册等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敏锐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形式、新方法。2016年5-6月,江苏省生化学会与南京大学生科院等单位发起、组织的“药学创业创新论坛——变革中的中国新药研发”举办了三轮10个系列讲座。此次论坛在讲座内容设计上紧扣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药品注册和临床核查的改革及其应对等),邀请多位药监部门相关处室负责人、相关CRO企业和著名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负责人,以及临床专家及新药研发专家。论坛在时间安排上,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将讲座安排在周末;同时,每位报告人的报告和讨论时间为1.5—2小时,以保证充足的演讲和讨论互动时间。来自生物医药行业30多家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合计近200人次骨干及管理人员参加了三轮讲座。学员们具有丰富的研发实践经验,带来了实战中的困惑与问题,整个会议互动充分、讨论热烈,论坛收到了广泛的好评。
多年来,生化学会不断加强与地方和企业产学研交流,夯实了学会的内涵、拓宽了学会的外延,很好地发挥了学会的创新优势,将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引领和提升了产业发展,获得了政府、企业、社会和会员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开拓了学会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创新创业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