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

2016-03-01 11:04李云鹏谭徐明周长海周长荣万金红刘建刚
关键词:诸暨诸暨市赵家

李云鹏,谭徐明,周长海,周长荣,万金红,刘建刚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8;2.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38;3.诸暨市水利水电局,浙江诸暨311800)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

李云鹏1,2,谭徐明1,周长海3,周长荣3,万金红1,2,刘建刚1,2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8;2.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38;3.诸暨市水利水电局,浙江诸暨311800)

桔槔井灌是最古老的灌溉方式之一。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的桔槔井灌工程群是目前仍在使用的灌溉工程遗产。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分析了诸暨赵家桔槔井灌的历史演变、遗产构成、工程特性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认为,赵家镇桔槔井灌的延续使用有其特殊的自然和历史背景;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12世纪,外来移民利用此地优越的地下水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使用简易而有效的桔槔提水、发展灌溉农业,逐渐繁衍形成村落。灌溉工程体系规划科学、设计完善、管理有效,并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诸暨桔槔井灌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科技和文化价值,是早期灌溉文明的活化石,近几十年遗产范围快速萎缩,应予科学保护。

桔槔;井灌;提水机具;灌溉工程遗产;价值

1 研究背景

桔槔作为最古老的提水器械,早在公元前15世纪以前就已在古巴比伦和埃及灌溉中广泛使用[1-2]。中国最早关于桔槔提水井灌明确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4世纪的《庄子》一书,孔子的弟子子贡向灌溉的农夫建议“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说“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3]。证明早在2400多年前,中国就已有使用桔槔提取井水灌溉的方式。由于桔槔搭建简便、成本低廉,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桔槔井灌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应用十分普遍[4-6]。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中就称“桔槔”是“今濒水灌园之家多置之,实古今通用之器。”[7]直至19世纪,这一灌溉方式在许多中国农村地区仍在使用。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桔槔等传统提水器械被逐渐淘汰。而在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至今仍保留和使用着成规模的桔槔井灌工程群,它们存续至今,有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从灌溉工程遗产的视角,分析诸暨桔槔井灌的历史演变、遗产特性及价值,并探讨这一古老的灌溉型式在这里得以存续的客观原因。本研究对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赵家镇的泉畈、赵家两村,其中泉畈村最为集中、保存最好,是遗产核心区。遗产所在区域属会稽山丘陵区走马岗主峰下的黄檀溪冲积小盆地,地势平缓。遗产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湿温多雨,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 350 mm~1 600 mm,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00~1 000 mm,相对湿度80%左右;年无霜期约245天[8]。盆地内最大的地表径流黄檀溪是钱塘江支流浦阳江的二级支流,汇水面积和迳流量都较小,随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溪流水位最大变幅约3 m。遗产区地层由上至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和侏罗系上统寿昌组(J3s)基岩。上部冲洪积层由下至上依次为黄褐色砂砾石、中细砂、亚砂土等组成,具有一定层理结构,孔隙发育,透水性强;后者下伏于第四系冲洪积层,主要由陆缘喷发相沉积形成的酸性火山岩类构成,与上覆第四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下水资源丰富,埋深浅、回补快,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地层当中,补给来源主要依靠降雨入渗,通过补给深部基岩裂隙水和地表河流进行排泄。特有的自然地理及气候水文特点,为提水井灌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泉畈、赵家两村总人口7 700多人,耕地面积5 331亩,人均年收入1.457 2万元(2014年)。

2 起源与演变

诸暨桔槔井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泉畈、赵家两村村民分别以何、赵两姓为主,据其宗谱记载,皆是12世纪后移民至此,逐渐发展农业、繁衍生息、慢慢形成村落,并成为一方望族[9-10]。由于各类文献中对这一带桔槔井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均无明确记载,我们通过田野调查,结合碑刻、宗谱等文献分析,至迟17-18世纪泉畈、赵家一带桔槔井灌已非常普遍。

图1 明代《天工开物》中的桔槔提水图

赵家村赵氏宗祠内保存有一块刻于1809年的“兰台古社碑”,记载当时赵家一带“阡陌纵横,履畈皆黎,有井,岁大旱,里独丰谷,则水利之奇也。”[11]在赵氏宗谱中载有道光二十年(1840)所立的《永康堰禁议》一篇,称“天旱水枯,家家汲井以溉稻田。旱久则井亦枯,必俟堰水周流,井方有水。以地皆沙土,上下相通,理势固然。”[12]而在另一篇《谱外杂记》中记载,相传永康堰为康熙时(1662~1722)所建:“传说村前大坂地盘高耸,田水苦无灌注,康熙间开通水路,自檀墺村南起,延亘五六里至磨山脚,筑成一堰,名曰永康堰。”[13]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推断,至迟17-18世纪赵家镇一带桔槔井灌已十分普遍,而且当时的古人对地表-地下水循环机理已有科学认知,并利用这一原理人为增加地下水入渗补给。

当地将这种桔槔提水灌溉的井称作“拗井”。20世纪30年代以前赵家镇的拗井达8 000多口,民间俗称“丘田一口井”,即每块农田均有对应的一口拗井来提水灌溉。据1985年统计,当时赵家镇还有拗井3 633口,灌溉面积6 600亩[14],桔槔井灌仍是当地主要灌溉方式。在近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赵家镇的农田面积快速萎缩,许多拗井也被填埋废弃,数量剧减。目前在遗产核心区泉畈村,拗井保存最为集中,还有118口,灌溉面积约400亩(图2),传统的桔槔提水灌溉仍在延续。永康堰于民国时期被洪水冲毁,1950年代在其上游附近又建堰一座,专为拦水增渗、增加附近井中的可供水量。

图2 核心区遗产分布

3 遗产特性分析

诸暨桔槔井灌有其产生和延续的自然与文化基础,桔槔井灌工程设施组成、遗产分布、灌溉管理也有其独特性。

3.1 桔槔井灌工程体系诸暨桔槔井灌工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拦河堰,增加区域地下水补给量;田间桔槔井灌系统,由若干个灌溉单元组成,每个灌溉单元均包括古井、桔槔与灌排渠系等。

诸暨赵家镇一带俗称“丘田一口井”。每丘田都有一套由古井、桔槔提水器械、田间灌排渠道等共同组成的小而精的灌溉工程体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灌溉单元,当地称作“汲水田”。每丘田面积大多为1~3亩,近年有的田块经过整合,达十几亩甚至几十亩。井一般深2~5 m,上窄下宽,井口直径1~2 m,底径一般1.5~2.5 m。井壁由卵石干砌而成,部分粉砂壤田里,井底部用松木支撑。井壁外周用碎砂石做成反滤层(图3)。

图3 桔槔井灌工程剖面示意图

提水桔槔由拗桩、拗秤、拗杆和配重石组成。“桔槔”名称十分古老,文字本身阐释了提水器械的组成及特点。《庄子》中称桔槔“引之则俯,舍之则仰。”[3]《农书》中描述:“桔,其植者;而槔,其俯仰者”[3];又引《说文》称:“桔,结也,所以固属;槔,皋也,所以利转……皋,缓也,一俯一仰,有数存焉,不可速也”[3]。据其描述,桔即今所谓“拗桩”,槔即“拗秤”。经测量,诸暨赵家镇的提水桔槔,拗桩一般高4 m,多采用直径超过10 cm的松木;拗秤一般长6.5 m,多用粗细不等的大毛竹,粗端直径约20 cm,绑缚重石,距与拗桩联接的横轴约2 m,细端直径5 cm左右,联接拗杆;拗杆则多用细毛竹制成,一般长5 m(图3)。汲水的水桶特别制做得粗矮,以便于倾倒,通过木轴与拗杆下端联在一起,称作拗桶。提水时人站在井口竹梁(木板)上,向下拉动拗杆将拗桶浸入井水中,向上提水时借助拗秤的杠杆作用省力。“拗”字也是桔槔井灌提水过程的形象描述。提出的井水则通过简易的渠道,浇灌到田块各处。田块间规划布置有排水渠道,农田涝水可由此排泄入黄檀溪下游。拗井旁往往栽植大树遮荫,有的还建有简易小屋,以供避雨、休憩和存放农具,称作“雨厂”。

3.2 管理特点诸暨井灌工程及设施由农民自行修建、维护和使用。每口拗井一般归一户农民所有,也有少数拗井被两户或以上共同所有和使用。位置临近的两口拗井称作“串过井”,由于两井壁间隔很近,渗流漏斗也大体重合,从其中一口井提水灌溉,会对另一口井的水位和水量有直接影响,因此串过井分属的两户往往协商轮流灌溉,一般是分别提水半日半夜,避免抢水,保证每户灌溉时井水的充足,提高提水作业效率。若一口井由多户共有,则几家协商轮流提水灌溉,每户若干小时,保证每户的农田都能有水灌溉,称作“轮时井”。

3.3 工程效益何、赵祖先自12世纪迁居至此,垦田凿井以事耕读,人口渐繁,逐渐形成泉畈、赵家等村落,并成为当地望族。桔槔井灌持续经营数百年,为移民安居、人口增长、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而且水利效益至今仍在延续。汲水田旱涝保收,成为当地农民家庭的生活支柱。据赵家镇光绪年间(1875~1908)的《宣德郎何君星齐墓志铭》中记载,当时家“有汲水田十余亩”,谦称“勤俭颇可为家”,惨遭“四年之间三经凶丧、两议婚娶”的变故仍能支撑[15],从侧面反映出赵家镇历史上拗井灌溉对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一直以来赵家镇的农田基本都靠拗井灌溉,直至1985年拗井灌溉面积仍有6 600亩。目前灌溉效益已大大萎缩,泉畈村遗产核心区百余口拗井灌溉农田400亩。遗产区农田除粮食种植外,有的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樱桃、蔬菜等,农业仍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古老的桔槔井灌除仍延续灌溉效益之外,还在发挥文化景观等社会效益。

3.4 文化特性桔槔在早期中国文化中有特殊内涵,庄子用桔槔隐喻做人,称:“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不得罪于人。”[3]而子贡向汉阴老农介绍这种提水机械,被老农认为是机巧而羞于使用:“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3]遗产区居民则对千百年来一直使用的拗井怀有朴素的情感。当地人用毛笔在农具上书写“既经营于桔槔,爱沛泽于甘霖”,表达对这种古老遗产的珍视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之心。泉畈村流传一首民谣:“何赵泉畈人,硬头别项颈,丘田一口井,日日三百桶,夜夜归原洞。”描绘了拗井灌溉的辛劳画面,以及当地人“执拗”的性格特点。拗井还被编入当地戏曲中,成为赵家镇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越剧传统剧目《九斤姑娘》中有一段唱词:“(张箍桶唱:)第九只桶名真难懂,一根尾巴通天空,一根横档在当中,上头一记松,下面扑隆咚,拎拎起来满腾腾,问您阿女叫啥个桶?(九斤唱:)这只桶名也不难懂,名堂就叫吊水桶。”[16]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承载着厚重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4 遗产价值分析

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是桔槔提水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历史、科技和文化价值。

4.1 历史价值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完整保留了传统的工程设施型式和使用方法,是古老的提水器械和早期灌溉文明型式的历史见证。遗产的历史演变,见证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程,见证了农业社会中灌溉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拗井的工程效益仍在延续,堪称传统桔槔提水井灌的活化石。

4.2 科技价值诸暨井灌工程遗产充分利用区域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用最为简易的古老工程设施型式,发挥了充分的灌溉效益。赵家镇先民在约200年前已对地下水循环机理有科学认知,并据此通过工程设施人为增加地下水的入渗补给,将迅速流失的地表水资源转而存蓄于地下,提高灌溉可供水量。遗产的科技价值还体现在拗井群科学的规划布置、古井结构的科学设计,以及简易、有效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合理的井群布置,使位于不同高程、属于不同农户的每一丘田都有井水能够灌溉。每丘田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灌溉单元,桔槔井灌工程设施具有明晰的归属与使用权且与耕地一致,加之地下水资源分布的相对公平,为减少用水纠纷创造了客观条件,对涉及不同农户用水权益的,又通过乡规民约形式确立了合理完善的协调机制,体现出朴素而有效的管理智慧。

4.3 文化价值桔槔承载有悠久而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诸暨桔槔井灌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与越文化融合,衍生出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拗井”文化,并反映在居民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当地民谣、戏剧等文化形式中表现出来。遗产区居民对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拗井”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拗井已成为诸暨赵家镇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

5 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灌溉工程遗产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系统研究了诸暨桔槔井灌的历史演变、遗产特性及价值。主要结论和建议如下:

(1)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在赵家镇的出现和长期使用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也充分体现了水利工程因地制宜的特点。遗产区丘陵盆地的地形特点、下为基岩上覆砂壤的地质条件、丰富的降水和优越的地下水循环条件,为桔槔井灌创造了客观基础。而汇水面积小、水位水量变差大的黄檀溪不能直接为区域农业提供充足而稳定的灌溉供水,在黄檀溪盆地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在传统工程技术水平下也不可能为仅仅数千亩农田付出巨大投入修建大型水库或跨流域调水工程,赵家镇在历史时期选择简单易行、低成本的桔槔井灌方式成为必然。

(2)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及工程科技的快速发展,桔槔井灌在泉畈村仍有成规模的保留和延续使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独特的自然环境下这里丰富而优质的地下水资源仍是小规模农业灌溉的优先选择;二是桔槔提水设施搭建简便、成本低、使用方便,当地居民对千百年来一直使用的桔槔井灌仍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三是“丘田”规模小,每口井灌溉数亩土地,桔槔提水尚能够满足灌溉需要,许多农民缺乏投入资金架设电缆使用水泵的动力;四是文化影响,当地村民对桔槔有深厚的文化认同,拗井被当做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当地政府近年来对遗产保护也比较重视。

(3)诸暨桔槔井灌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及文化价值,是早期灌溉文明的活化石。桔槔井灌作为最古老的灌溉方式之一,至今仍在诸暨赵家镇保留和使用,具有独特的珍稀性。它见证了灌溉文明的起源与传播,见证了赵家镇何、赵宗族移民至此发展农业、繁衍人口、繁荣文化的社会史;灌溉因地制宜的灌溉型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简易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古人对地下水循环机理的科学认知与利用,体现了传统水利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桔槔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具有独特内涵,桔槔井灌在赵家镇的发展演变中衍生了独具特色的“拗井”文化。

(4)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的存续面临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侵占耕地、低水平的农业效益削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都对桔槔井灌遗产的保护和存续不利。2015年诸暨桔槔井灌被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鉴于诸暨桔槔井灌独特而突出的遗产价值,建议当地政府主持编制专项规划,将赵家镇桔槔井灌工程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农业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发展等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多方参与,共同促进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鲍国宝,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M].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二分冊机械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查尔斯·辛格(Chales Singer),E·J·霍姆亚德(E·J·Holmyard),A·R·霍尔(A·R·Hall),技术史(A History of Technology)[M].王前,孙希中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3]庄周,等.庄子[M].王孝鱼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1.

[4]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郭涛.中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6]汪家伦,张芳.中国农田水利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7]王祯.农书[M].清光绪刻本.

[8]诸暨市水利志編纂委员会,诸暨市水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9]暨阳兰台赵氏宗谱[M].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赵家村赵氏宗祠藏,清光绪刻本.

[10]暨阳檀溪何氏宗谱[M].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泉畈村何氏宗祠藏,民国刻本.

[11]兰台古社碑[Z].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赵家村赵氏宗祠藏,清嘉庆十四年立.

[12]永康堰禁议[C].道光二十年立//暨阳兰台赵氏宗譜,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赵家村赵氏宗祠藏,清光绪刻本.

[13]谱外杂记[C].光绪二十一年记//暨阳兰台赵氏宗谱,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赵家村赵氏宗祠藏,清光绪刻本.

[14]诸暨县水利志編纂委员会,诸暨县水利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4.

[15]斯国香.宣德郎何君星齐墓志铭[C].光绪三十一年撰//暨阳檀溪何氏宗谱,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泉畈村何氏宗祠藏,民国刻本.

[16]九斤姑娘(越剧)[Z].泉畈村民口述.

A case study on Zhuji Shadoof Irrigation System and heritage values

LI Yunpeng1,2,TAN Xuming1,2,ZHOU Changhai3,ZHOU Changrong3,WAN Jinhong1,2,LIU Jiangang1,2
(1.Water History Department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g100048,China;
2.Research Center on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 Reduction,Beijing100038,China;
3.Zhuji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Bureau,Zhuji311800,China)

Shadoof-well irrigation is one of the oldest types of water-lifting irrigation.The group of shadoof irrigation projects located at Zhaojia town,Zhuji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are irrigation heritages which are currently still in-use.This paper studied the history,heritage components,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heritage values of Zhuji Shadoof Irrigation System through field work and literature research.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history of two villages,where the shadoof irrigation heritage is located,could be traced back to the 12thcentury AD when the immigrants of He and Zhao families migrated here.Based on the su⁃perior use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by simple shadoofs and wells,the irrigating agriculture and population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the villages were built.It is found that Shadoof irrigating projects had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17thcentury at latest in Zhaojia by the record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It is also shown that an⁃cient people had scientifically realized the mechanism of groundwater cycle and artificially built a dam in the brook to increase groundwater recharge.The paper argues that Zhuji Shadoof Irrigation System with im⁃portant historical,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values is living fossils which witness the history of irrigation civilization,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this heritage should be protected scientifically.

shadoof;well-irrigation;water-lifting machinery;Heritage Irrigation Structure;values

K878

A

10.13244/j.cnki.jiwhr.2016.06.006

1672-3031(2016)06-0436-06

(责任编辑:祁伟)

2016-03-02

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JZ0145C062016);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GG0163B012016);水利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项目(126301001000160029)

李云鹏(1985-),男,河北行唐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史、水利遗产保护研究。E-mail::liyp@iwhr.com

猜你喜欢
诸暨诸暨市赵家
赵家祥教授
诸暨人爱荷至深
Airport gate assignment problem with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①
快实效 大体量 重深度 显高度——县市报开展“两会”报道的融合探索与实践
主流媒体轻娱乐型产品的创新设计与传播手法——诸暨日报“今日签”为何能火爆刷屏
卢立军作品选
诸暨市学勉中学
诸暨市浣江小学
出版名家:赵家壁
动物大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