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萍
女德班教些什么
近十年,随着传统文化被不断强调要回归、要复兴、要弘扬,传统文化热在悄然兴起,各种国学班、女德班、淑女班、名媛班由星星点点到遍地开花。令人不解的是,在有国学班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特别办女德班?现代人学习传统文化,也要男女有别吗?女人不可以和男人一起上国学班吗?
“文革”时,传统文化被破坏得太厉害,以至现在文化程度低的一代人根本不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部分人以为只要与传统文化沾边的就是好的,以为传统文化包治百病。一些在生活中遇到困惑与问题的女性,寄希望于传统文化教她们怎么做人,怎样处理家庭矛盾,其实她们应该去的地方是心理门诊。商家捕捉到这种讯息,以开女德班赚钱。以传统文化为噱头,为女人开的这些班,没想到应者无数。结果是一些完全不懂传统文化的骗子们,装扮成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授学生一些乌七八糟的陈腐观念,害人不浅。有些女性进来时还是好端端的正常人,走出去却变成满脑子愚昧思想的“传统女性”,这真是荒唐的事。女人的头脑,不是让适宜时代的先进思想进驻,而是被不适宜现代生活的陈腐思想占有。
为什么骗子们不办男德班呢?因为传统男权社会给了男人十足的底气,男人们一般不考虑男德问题,只考虑成功与否的问题。2015年10月,性与性别学家方刚还真办了一个男德班,意在让男人改变传统思想,参与家务劳动,帮助妻子,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做一个好父亲、好伴侣,结果来者寥寥。接受先进事物的人总是寥寥无几,接受落后陈旧思想的人无数,这是一个奇怪现象。
这些所谓的“女德班”或“女德学堂”,其实是打着传统文化的招牌招摇撞骗。就拿最具代表性的东莞蒙正女德学堂为例,所教内容大多为腐朽的妇德思想,传授的多为落后的传统女性观念。比如“谷大嫂”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而另一个蒙正教师宋玉萍,号称摸手看病,治病全靠传统文化,说什么:“夫妻生活,男人有要求,女人不顺从就会腰疼。在过去,女人白天被打了,晚上照样要顺从。”她告诫学员:不孝顺公婆、对老公不好,就会疾病附身,头疼脑热。蒙正女德学堂的学员对这些乌七八糟的老师还要三叩六拜。这种怪现象,只有在女权不倡的地方才可能发生。好在该学堂被勒令停办了。
此类女德班传授的全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骗子老师们告诉女学员:对于女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经营好身边的男人,压缩自己,保住家庭。不管丈夫多么不好,只要你能忍,坚决不离婚,家庭就能保住。因为对女人来说家庭才是最重要的,是幸福的根本所在。这种论调和某些所谓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的说法一脉相承,不是告诉女性要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是告诉女性只有孩子与丈夫的成功才是最幸福的事。
这让我想到,在提倡复兴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的学者专家有责任告知大众: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而有关女性观念的内容,即所谓的妇德或女德,往往都是糟粕。力挺传统文化的现代学人,应该具有最低程度的性别意识。但事实是,我没看到有多少学人,在谈传统文化的时候,稍微强调一句: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念多为糟粕。这还不如蔡元培先生在1935年谈小学生是否应该读经的问题时,提到传统经典中有许多糟粕,包括男尊女卑的女性观念。他的观点是小学生读经,是有害的。
想想上世纪初那些先进、开明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马君武、金天翮、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等,这些真正同情与设身处地理解女性处境的男性,他们知道女性深受传统女性观念的毒害与压迫。他们大声疾呼,要彻底铲除奴役、压迫、毒害女性的传统女性观念。经过一个世纪的奋斗与努力,终于实现了男女平等,女性有了尊严和人格,能够自强自主。现在有些骗子和一些所谓的儒学大家,又开始毒害无知的女性,又要剥夺她们的人格与尊严,又要让她们做受奴役的“第二性”。他们给女性鸦片与毒药,还说是安顿现代女性。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这样的落后思想必须被揭露。
传统女性观念的遗害
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念,包括下列种种:“男尊女卑”的性别地位;“重男轻女”的性别实践;“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三从四德”的女性道德;“贞专柔顺”的女性道德的实质内核。而在“贞专柔顺”中,最强调的是柔顺,因为柔顺是为了父系家庭安定和男性心理安宁的需要而敦促女性遵守的道德。
对女性的柔顺、顺从、听话的道德要求,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从先秦到汉代,从“夫妇有别”,“夫妇有义”,“夫义妇听”,“夫和妇柔”,“夫为妻纲”,一路变化而来。由原来的“夫妇有义”的两性双向道德要求,发展成汉代董仲舒的“夫为妻纲”的单方面的道德要求。越往后,男女越不平等。到了明清之际,对女性的奴役与压迫到了极端。直到封建社会瓦解,男女平等才在形式上得以实现。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偏颇,好似学习了传统文化和读过经的人才是有学识的人,正像过去人们认为,读过西方经典的人才是有学识的人。有些人一说《易经》,以为那简直就是最伟大最高深的经典,天下第一,无书可比。事实上,所有歧视、约束、压迫女性的观念都是从《易经》开始奠定了基础,《易经》中歧视女性的理念是一切歧视女性思想的根源。
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从一而终、女性贞节等,都来自《易经》。《易经》从阴阳、天地等自然现象中,抽象出乾坤哲学思想,认为乾坤、阳阴、天地这些对偶关系中,前者为尊,后者为卑,认为天尊地卑,阴离不开阳,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所以男尊女卑;乾刚坤柔,所以男刚女柔;乾统坤,所以男统女。这种通过所谓万物有象论,将自然比拟人事的做法,完全出于主观而非科学的论断,目的是为了男权社会男性对女性的统治,是一种统治的性别文化建构。
为什么好好的两个性别要建构出男尊女卑呢?那是因为在父系氏族男权社会中,特别是许多君王的妻子往往是敌对氏族的女儿(有的是和亲,有的是霸占)情况下,为了权力不旁落,所以制定了“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目的是让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各安其分。通过《易经》乾坤哲学建构的这些男尊女卑的女性观念,经过三千年以来一代代的灌输洗脑,深入人心变成一种既定的观念与刻板印象(如乾刚坤柔,男刚女柔),被不加批判地接受与实践。
女主内、男主外也一样,并非自然分工。在商朝,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有较平等的地位,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也带兵打仗,宫中也有女官。但到了周朝,为了统治的需要,女性统统被赶入家庭这个狭小、单调、重复而不体现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的范围内。传统女性观念强调家庭是女人的唯一归宿与最重要的价值体现,现在的女德班还有一些儒学大家,总是给现代女性灌输这样的女性观与婚姻家庭观。他们也不想,男主外、女主内适应的是前现代的政治经济关系,现在已经是现代社会,他们却仍抱着旧观念不放手,实在迂腐可笑。
虽然从明代开始“三从四德”“贞专柔顺”的女性观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但也是从明代开始,传统女性观念被李贽和唐甄这样的思想家质疑。到清代,质疑的人更多,康梁开始喊出解放妇女的口号。辛亥革命前后解放妇女的声浪高涨,新文化运动终于开始向传统文化中的女性道德礼教观念猛烈开火,激烈批判,直至改革开放。没想到的是这些陈腐落后的传统女性观念,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又沉渣泛起,一些人甚至所谓的新儒家代表人物,也用这些陈腐的观念安顿现代女性,令人不解。问题于是被提出:女性怎样吸收传统文化?在传统女性观念这一面传统文化应该怎样改造?
“妇德”介入现代女性的生活是大谬
作为同样有人格和尊严的人,女人与男人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平等的地位与权利,在接受传统文化时不应该有任何分别。2013年,习近平曾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又说:“养浩然之气,塑造高尚人格。”这对男女都同等适用,所以让女性逆来顺受的女德班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不符合主流文化,不符合我国的妇女政策,应该取缔。传统经典中有关高尚人格的话语,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如孟子所说的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于女性。不管是国学班、读经班,还是传统文化研讨班,如果传授类似这些树立高尚人格的精华的传统文化则可取,否则应该警惕。
让女性读经或接受传统文化必须立有标准,这标准就是:第一,要适宜于现代观念(女性发展与成就的可见度,女性在公共领域的作用、贡献);第二,要适宜女性权益(平等、自由、权利),任何有歧视性的内容必须抛弃;第三,要适宜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原则;第四,要适宜培养高尚道德品德(仁、义、礼、智、信、敬、孝),但这些观念须是现代的解释,而非传统的解释。比如孝,是人性之美,人道之则,是道德义务,但非不管父母对错,不论是非曲直,一味听从父母的意见。要有辨析地学习领会这些古有的价值理念,才有益于我们的幸福,才有益于提高女性的素质。
以我之见,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中压抑人性的女性观念的批判是必要,“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是大过,现在“妇德”介入现代女性的生活是大谬,国学班、女德班的跪拜是可笑。男性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中需要性别视角,现代女性需要性别意识与自强自立,而非陈腐有害的“女德”。一句话,女德班不适宜现代女性生活的需要,害胜于利。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