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鸟纹与器物组合研究

2016-03-01 02:49蓝胤天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彩陶漩涡圆圈

蓝胤天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马家窑文化鸟纹与器物组合研究

蓝胤天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马家窑文化的鸟纹是数量比较多,影响比较大的纹饰之一。本文通过马家窑文化鸟纹演变的梳理,考察鸟纹与器物之间的组合关系,发现鸟纹在前期文化中仍然保留较为明显的鸟的形象,后期逐渐演变成为漩涡纹和大圆圈纹,鸟纹主要彩绘于罐、壶、瓶等大型的器物中,鸟纹的演变及与器物的组合反映出古代甘青地区人民的鸟图腾崇拜和太阳崇拜。彩陶纹饰本身就是一种图腾和信仰现象,对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应该多从其族属的文化和信仰中去解读。

鸟纹;马家窑文化

1 马家窑文化的鸟纹

1.1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位于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年代约为5000-4000年,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精美,内涵丰富,数量众多,成为我国史前文明中最为繁盛的彩陶文化,目前学术界主要认同将马家窑文化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并且认为石岭下类型发展成为后来的马家窑、半山和马厂类型①。

1.2 马家窑文化鸟纹演变

石岭下类型是指介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类型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鸟纹在石岭下类型的陶器中出现较多,而且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是鸟的形象但是鸟纹在整个马家窑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在变化。石岭下类型的鸟纹主要是鸟头部的简化描绘,不见鸟身体及下部分,它具备了一定的抽象和写意风格,不像半坡彩陶上的鸟纹那样将鸟非常形象地描绘。石岭下类型的鸟纹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成熟风格,应该不是鸟纹的最初样式。严文明在《甘肃彩陶的源流》一文中认为马家窑文化的鸟纹源自半坡文化写实的鸟纹,经庙底沟文化演变,最终形成石岭下类型的鸟纹②。石岭下类型的鸟纹和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的鸟纹具有一定的差别,石岭下类型的鸟纹更像日常所见到的凤凰头部,而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的鸟纹更像是鸟本身,石岭下类型的鸟纹受到庙底沟文化的影响,但是并不是完全仿照庙底沟的鸟纹,而是形成一种变体的鸟纹,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和涵化现象,而且这种影响应该有一个过程,毕竟这种演化过程中不同鸟纹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简单地认为鸟纹完全来自庙底沟文化。

2 马家窑文化鸟纹与器物组合

2.1 石岭下类型鸟纹

石岭下类型文化距今5140±160年③,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汉水、洮河,甘肃天水、武山一带。石岭下类型目前所看到的遗物主要是通过采集和部分发掘而来,发现的文化遗物较少,主要遗迹有武山傅家门、甘谷县灰地儿和秦安县大地湾等。就目前发掘和掌握的资料来看,石岭下类型的鸟纹主要绘制在彩罐和彩瓶上,在彩瓮、彩盆上则很少绘制,不见绘制于钵,石岭下类型的彩盆主要是花瓣纹,鸟纹彩绘较少。傅家门遗址出土一件石岭下类型彩罐(如图一),其颈部彩绘鸟纹,腹部上部分彩绘圆圈纹和叶片纹,鸟纹则占据较小的部分。静宁威戎镇出土的一件石岭下类型小口平底瓶④,鸟纹彩绘在瓶的腹部中上部位,鸟纹下面主要彩绘平行条纹和波浪纹等。天水市出土的石岭下类型彩罐则主要以鸟纹为主⑤(如图一),鸟纹绘制于彩罐腹部中上部位,鸟纹疏朗,比较形象,整个彩罐由相同的鸟纹环绕,形成一个整体,彩罐颈部绘有平行条纹,整个器物看起来比较简洁。

石岭下类型的器物以鸟纹为主,但是在每个器物中并不都是以鸟纹为主体,而是适当搭配其他纹饰,这些搭配主要以叶片纹和圆圈纹为主,这种搭配绘制于器物上发现比较多,石岭下类型的鸟纹表现出一定的旋化,但是并没有形成漩涡纹,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简洁的风格。鸟纹和其他纹饰搭配中,往往绘制在器物的颈部到腹部中上部位之间,器物腹中不或偏下部位多为其他纹饰,器物腹部中下部分常常留白,不绘制任何纹饰。

2.2 马家窑类型鸟纹

马家窑类型的鸟纹在继承石岭下类型鸟纹的基础上,普遍出现了变化。甘肃陇西县出土一件彩陶尖底瓶⑥,这件彩瓶绘制比较繁缛复杂的多个鸟纹结合的纹饰,纹饰环绕器物,鸟纹中的大纹饰相互连接,小纹饰填充其中,颈部绘有平行条纹。马家窑类型的鸟纹除了形成大小相互连接的多个鸟纹结合外,在钵上也发现了鸟纹⑦,钵碗之类的器物的鸟纹多绘制在器物的内底,形成漩涡样式的鸟纹,这时期的鸟纹和其他纹饰的搭配较多,但是在搭配中如果出现鸟纹,鸟纹则多为主要的纹饰,同时,鸟纹已经向漩涡化,并且样式越来越大,越来越抽象化,逐渐脱离了鸟的形象,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漩涡纹,并且出现一定数量的通体彩绘鸟纹的器物⑧,鸟纹所彩绘的器物主要集中于大型的器物,如壶、瓶、罐等,尤其以壶最多,瓶、罐次之,钵碗彩鸟纹较少。

2.3 半山、马厂类型漩涡纹形成与发展

半山类型的鸟纹绝大多数已经演变成为漩涡纹,半山类型的纹饰中,以锯齿状线条勾勒四个连续的漩涡纹最多,鸟纹经过马家窑类型的发展,到了半山类型时候发展成为了非常盛行的四大漩涡纹,其主要特征是有四个连续的漩涡纹环绕器物,漩涡纹内填充各种纹饰,漩涡纹由锯齿纹构成,从构图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由锯齿纹和漩涡纹融合而成,这时期的漩涡纹仍然主要彩绘在大型的器物如壶、瓶、罐等器物上,并且成为主要的纹饰⑨(如图二)。

马厂类型文化距今4000-3800年,其彩纹以几何花纹为主,四大漩涡纹仍然比较多,这时期的四大漩涡纹发展形成一定数量的四大圆圈纹,四大圆圈纹的每个圆圈之间有一定的衔接,仍然保留了四大漩涡纹的主要特征。马厂的四大漩涡纹和四大圆圈纹仍然主要集中在壶、罐和瓶中,小型器物则彩绘较少。四大圆圈纹也彩绘的越来越大,其中间填充网格纹、菱形纹等各种纹饰⑩(如图三)。总的来看,鸟纹由石岭下类型发展到半山和马厂时期已经不能变成了新的纹饰,鸟纹的很多因素已经消失,其框架仍然存在,但不能称之为鸟纹了。

3 余论

3.1 马家窑文化鸟纹具有自身的特点

通过梳理马家窑文化鸟纹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马家窑文化的鸟纹在其整个文化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目前学术界多认同马家窑文化鸟纹源自半坡和庙底沟文化中鸟纹,但是可以看出石岭下鸟纹确实有着自己的特点,其鸟纹更像后来的凤凰形象,这其中的演变过程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庙底沟文化的鸟纹中,目前没有发现类似石岭下这样的鸟纹,石岭下类型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特色,表现出一定的土著色彩,这种交流碰撞中,有不同文化替代和同化,但是多数是文化的涵化和融合。

3.2 马家窑文化鸟纹后来演变成四大圆圈纹

马家窑文化的鸟纹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早期的石岭下类型到晚期的马厂类型,鸟纹一直在不断变化,从构图的角度来看,这过程中鸟纹融合了其他纹饰的因素,本身逐渐发生变异,最终丧失了鸟纹中鸟的形象,并且形成了四大漩涡纹。

马家窑文化的鸟纹主要和器型较大的器物组合使用,主要彩绘在壶罐瓶之类的体积较大,或者较长的器物上,这样的搭配使用应该和纹饰的意义和器物本身的功能有关系,每一种彩陶的功能可能都不一样,甚至同一种彩陶在不同的遗迹出土,所表达的意义也会存在差异,要结合彩陶的使用场合和功能才能更好地解读彩陶纹饰和其造型奥妙。在墓葬里出土的彩陶主要是一种随葬品,是一种明器,有着让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寄托哀思的含义,而祭祀器物更多表现的是敬畏和祈求神灵的保佑,因此鸟纹的含义需要进一步结合器物本身的功能进行研究。

3.3 马家窑文化鸟纹反映古人鸟图腾崇拜

鸟纹在变化过程中借鉴叶片纹、圆圈纹、波浪纹的某些因素,这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信仰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鸟纹本身是一种鸟图腾崇拜的表现,而变成四大漩涡文或者四大圆圈纹,则有太阳崇拜的因素,我国古代就有三足金乌代表太阳的传说,四大漩涡文或者四大圆圈纹则有象征太阳东升西落,昼夜更替,四季轮回的含义。

注释:

①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162-165页。

② 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第62-76页。

③ 赵信:《甘肃武山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4期,第289-304。

④ 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第249页。

⑤ 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第246页

⑥ 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第249页。

⑦ 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第256页。

⑧ 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第278页。

⑨ 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第295页。

⑩ 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第333页。

蓝胤天(1991—),男,瑶族,广西大化人,研究生学历,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方向:新石器文化。

K879

A

1672-5832(2016)12-0157-02

猜你喜欢
彩陶漩涡圆圈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凤凰来仪
行为判断
夜读春秋
圆圈填数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移圆圈
鱼群漩涡
海底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