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满楼
1929年5月27日下午,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内正在举行会议,人声嘈杂中,一群全副武装的东北军警突然破门而入。一阵紧张的突击搜查后,苏联驻哈总领事及中东路苏方人员等39人被悉数逮捕。4个月后,年轻的少帅张学良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贸然之举竟然触发了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
张学良与斯大林交手
清末时期,沙俄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长约2500公里的铁路,史称“中东铁路”。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和利益,其中就包括中东铁路。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尚不明朗,北洋政府对此未予回应。直到1924年,苏联政府与张作霖签订《奉俄协定》,中东铁路改为中苏合营。之后十余年中,中苏在合营问题上争议不断,双方屡起冲突。
当时的中东铁路,名义上是合营,实际上仍由苏方把持。中东铁路2700多名职员,中国职员仅400人,且多为翻译或低级职员;财务问题上也是苏方主导,中方没有发言权;办公行文上,以俄文为正式文字,中方多次要求改用中文,但都被苏方拒绝。苏方对中东路的把持,令张学良感到极为不满。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东北军同样是元气大伤。东北易帜后,为让奉系尽快走出困境,新上位的张学良决定彻底解决中东路问题,并试图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他按照1924年《奉俄协定》要求苏方将中东铁路上附属的电信、农场、矿山、学校等设施移交中方,但苏方一直以种种理由拒不交接。1929年初,张学良派人强行收回了中东路沿线电话权和气象观测站,对此,苏方除提出补偿要求外并未做出激烈反应。之后,张学良再次提出交涉,苏方再次退让并答应将商务、机务、车务等6处正处长职位让予中国人担任。由此,张学良认为苏联态度软弱,并不可怕。
此时尚有一小插曲。当时负责对俄外交的哈尔滨特区教育厅厅长张国忱向特区行政长官张景惠报告,说从俄方得到确切情报,苏联正发生大饥荒,国内人心惶惶,国际上又被欧美各国封锁孤立,如能趁机将中东路一举收回,不但苏联无力反抗,欧美列强也会举双手赞成。对此,中东路督办兼中方理事长吕荣寰也表示同意。在张国忱等人的怂恿下,张学良更是坚定了一举收回中东路的决心。
张国忱精通俄语,他的情报来自手下一个名叫托玛舍夫斯基的白俄顾问,这个人是沙俄时代的将军,一贯仇视苏联新政权并企图复辟。他的情报有七分真实,三分夸大,同时也存在挑拨中苏矛盾的故意。至于张景惠、吕荣寰、张国忱等人怂恿张学良采取强硬措施,则各有各的打算,张景惠不满于苏联势力的存在,吕荣寰想夺取中东路的全部大权,而张国忱则想借此挤掉中东路督办吕荣寰的位置,自己取而代之。
据说,张学良在5月26日收到蒋介石从南京发来的一封紧急密电,大意是:苏联领事及中东路苏方人员宣传“赤化”并勾结冯玉祥叛乱,情况危急,要求立即派人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并查找相关证据。得到这个电报后,张学良认为机会难得,随后命令东北军警突袭苏联驻哈领事馆。在次日行动中,东北军警搜到苏方人员一些来不及焚毁的文件,后来这些文件被当成宣传“赤化”的证据送到了南京。
领事馆事件发生后,苏方反应迅速。就在事发后第二天,苏联外交委员会召见中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夏维菘,并提出严重抗议;与此同时,苏联代理外交委员加拉罕也向南京国民政府发出措辞严厉的抗议函,要求立即释放中东路被捕人员并送还查抄的文件物品。但让苏联人不快的是,张学良与南京方面对此均未作出回应。
抗议无效之下,斯大林也颇为头疼:一方面,中东铁路按协定属于中苏合营,但中方权益未能得到保障也是事实;另一方面,俄国人经营中东铁路30余年,最近几年的平均年收入都在3000万元以上,盈利也高达上千万元,如果不对本次事件作出强硬反应,张学良很可能会采取进一步的举动,届时苏联在中东路乃至东北的利益势必不保。
权衡再三后,斯大林决定采取两手准备,他一方面以缩小中东铁路苏方局长权限作为释放被捕人员的交换条件;另一方面又命令苏军向边境增兵,准备以武力作为谈判的后援。在此微妙态势下,张学良同样不甘示弱,他随后派出东北军开往满洲里一带,做出强行收回中东路的姿态。至此,中苏边境空气骤然紧张。
强收中东路
为加强与南京方面的协作,张学良于7月7日专程赶赴北平,与蒋介石及外交部部长王正廷会晤,以协调双方在对苏联问题上的立场。会谈中,蒋介石向张学良明确表态,苏联暗中支持冯玉祥,证据确凿,东北方面应尽快“收回中东路,以防苏俄赤化东三省”。蒋介石特别强调,以苏联在国际上的孤立状态,不必担心中苏开战;就算开战,中央也会出手相助,届时出兵十万、拨款数百万都不是问题。
蒋介石怂恿张学良在中东路问题上采取强硬措施,其实也是存在私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的地位并不稳固,当时还有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的挑战,支持收回中东路可以拉拢张学良,把奉系绑上自己的战车,这样不仅可以用来防范苏联,还可以利用张学良打压其它反对派系。
得到蒋介石的保证后,张学良信心倍增,随即返回东北,准备强行接收中东路。7月10日,张学良单方面宣布:由于苏方违反《奉俄协定》中不得在中国宣传“赤化”等项规定,中方被迫收回中东铁路管理权。当日,东北军开入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军警人员四出接收沿线各站并查封苏联商船公司、贸易公司、火油公司等,苏方路局职工会、青年团、妇女部等被强令解散,苏方局长叶木沙诺夫等高级职员全部被免职,200余人被逮捕,震惊中外的“中东路事件”由此正式爆发。
当年的张学良,年少气盛,他并不甘心日、俄在东北特权的继续。在他看来,中国虽打不过日本,却未必对付不了苏联,如果把中东路收回并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再转而对付日本,东北的事情就好办得多。正如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的,当时“很想施展一下子”,“想把东北的地位提高,就必须打一仗,而且还要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