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明
藏家八善的善行义举在绵延的生活中点滴积累,升华为人间大爱,潺潺流淌在迪庆高原广袤大地上,滋润着人间的真善美。
在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羊拉村毕龙小组,8户人家轮流义务供养照顾自幼瘫痪的白迪老人一家三代,把和谐、友善、助残的乡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农村生活实践,演绎了一曲大爱无言的动人乐章,谱写出最美藏乡邻里和谐一家亲的时代篇章。
汇集苦难的不幸家庭
“羊拉”在藏语中意为牦牛角,地处被称为“云南北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北部。毕龙村民小组坐落在羊拉村委会西北角纳拉雪山下,全村8户人家,46人,距村委会2公里多,到乡政府所在地甲功村70多公里,平均海拔2900米,毕龙村西北流淌着唯一的水源白水河,滋润着这块贫瘠、美丽和善良的村庄。白迪老人就生活在这个小村子里,虽然在这个村子里,他家没有至亲,但生活的磨难却使整个村子都成为了他家的亲人。
那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年代,1954年的一天,稀疏树丛掩映的一栋土掌房里传来了欢呼声,白迪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父母发现小白迪始终不会站起来,下肢萎缩,与发育良好的上身很不协调。2岁时,经医生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双腿残疾。在此后的岁月里,他的父亲和妹妹因病离他而去,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糊口。
有一天,白迪的老母亲在屋顶嗮青稞,一脚不慎跌落下来。村里人发现后,纷纷赶来帮忙,经过医生及时诊治,老母亲终于苏醒了。从第二天开始,人们轮流来照顾白迪母子,几个月过去了,老母亲的身体,没有一丝好转,也失去了劳动能力。
当母子俩身处绝望的边缘时,村里人伸出了援助之手。谁也说不清是谁带的头,人们开始计划着怎么照顾这对可怜的母子。最后决定8户人家,轮流负责母子俩每天的生活起居。天亮时送去热腾腾的酥油茶;太阳出来后,把白迪搬到屋外晒晒太阳;早点、午饭、晚饭自家吃什么就送去什么。
2004年初冬的一天,白迪老母亲也走了。那时白迪49岁,看着母亲冰冷的躯体,他失声痛哭,陷入绝望中,对一个人来说,特别是一个半身瘫痪年近半百的人来说,成为了鳏寡孤独残什么都占全的老人,除了绝望还能做什么?
一次特别的村民专题会议
金沙江从羊拉奔泻而下,这里没有密林,只有连绵的秃头大山和苟活着的少许灌木,抬头远望,绵延的山峰,好似就在脚下。每天清晨一声鸡鸣后,炊烟袅袅,煨桑的柏香味弥漫在整个村庄的上空。这里,始终保留着对自然的敬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藏地纯真风俗。
当天,全村8户人家不约而同地赶来帮忙,在悲伤中送走了白迪他的母亲。说起白迪一家,人们哀叹他家的不幸。实际上,由于身体不好,自上世纪50、60年代白迪一家三代受到了村里特殊关爱。
白迪老人半身瘫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照顾他家的接力棒还需要继续下去。但全村家家户户生活不富裕,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为此,大家进行了一场意味深长的会议讨论,最后决定全村三天一户轮流赡养白迪老人。
因白迪老人所住的房子长年失修已成危房,村里计划让各户领老人到各家住,便于照顾,使轮流赡养更顺畅。但白迪老人不想离开他的祖房,他说:“虽然房子有点破旧,但我对它有感情,住在这里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村里遵照老人意愿,就停止了这个计划。为让老人过得更舒适、安全,村组干部到乡党委政府反映情况,争取到部分资金,以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第二次为白迪老人翻盖了藏式土木结构的新房。
在大家一片欢庆之后,一个现实问题再次冲破了预期。在毕龙村民小组,土地贫瘠,家庭经济收入困难,青壮年劳力要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家里多剩下老人和妇女儿童,要照顾好白迪老人,大家感到很棘手。白迪老人身体很重,下身瘫痪,不能自己翻身,也穿不了裤子,要有人抬进抬出,接尿接屎,对于村里的妇女来说照顾这样的老人很有“难度”。全村妇女为此开了一次妇女会,重点讨论“伦理”“害羞”等问题,“老人很可怜,一定要照顾好他!”“他都这样了,我们不管谁管?”一番议论后达成共识,破除“伦理”不便,不能“害羞”,一定要照顾好瘫痪老人。
可想而知,照顾一个正常人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赡养一个残疾人一两月也会有怨言,而这个叫毕龙的小村庄,十几年如一日,集体赡养一位下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的孤寡老人,而且没有血缘关系,其难度不言而喻。除了保证一日三餐外,早上还要给老人生火取暖,抬出去晒太阳,中午给老人翻身,手把手给老人喝酥油茶,下午太阳落山后,准时把老人抬进屋,生火取暖,在夜间再去看有没有盖好被子,老人冷不冷,需不需要送夜宵,柴火灭了没有。
亲人们相互离不开
2013年8月28日、31日,在云南省迪庆州与四川省甘孜州交界处接连发生5.0级、5.9级强烈地震,羊拉乡羊拉村地处滇、川、藏交界处,震感十分强烈。村民从熟睡中惊醒,许多人顾不上抢救财物,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瘫痪在床的白迪老人。一瞬间,全村8户人家不约而同来到老人家,不顾余震和生命危险,闯进屋里,第一时间把老人抬出来,安置到比较安全的开阔地带。
民政部门及羊拉乡党委政府考虑到这个村民义务照顾这么多年,本身的负担很重,多次派专人来接白迪老人去县敬老院或者康复中心,但都被老人沉默应对。得知县里准备带白迪去敬老院时,村里8户人都纷纷表示老人已经是自己的亲人,接出去怕老人不习惯,他们也离不开老人,主动找了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要继续照顾好老人。
说起村里8户人家对自己的服侍,白迪老人稀疏的头发和前额好像镀上了一层闪闪金光,有些凹陷的眼眸亮晶晶传递出犹如儿童的活力,他总是颤抖地举着右手大拇指:“啊吾,村里个个是善人,在做善业,我无以回报,祝愿他们个个平安、健康、长寿,生活越来越好!”
纳拉雪山下,白水河流水潺潺,让我们记住8户人家平凡而又不简单的事迹。
——阿取家。阿取,今年70岁,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羊拉村卫生所退休后,依然做家务、上山放羊,退休20多年,经常为白迪老人无偿诊断病情,送医送药。阿取的儿子尼玛,现任毕龙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一直嘘寒问暖,照顾白迪老人。
——农布家。农布,现任羊拉村委会主任,带头长年关心白迪老人。每次外出回来,首先要问问白迪老人的情况,还经常为白迪老人洗澡擦背、端屎倒尿。
——扎西家,全村特困户。扎西的父亲阿江前年病故,他生前媳妇多病,又要服侍80高龄的外公外婆,还供养一儿一女在外读书,但他把照顾白迪老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未间断过给白迪背柴送水送药。扎西,高中毕业回家务农后,接过接力棒,与父亲生前一样,义务服侍白迪老人。
——品能家。品能,目前是毕龙村最年长的老人之一,患病多年,走路靠拐棍支撑,不仅让家里二个儿子和儿媳去照顾白迪老人,自己也经常去看望白迪。
——迪丽家。与白迪老人是隔壁,时常招呼白迪老人生活起居。迪丽,中年妇女,经济拮据,房屋需要重修,无论如何困难、多忙多累,为白迪老人洗衣换衣、打扫卫生等从未停止。
——阿三家。在家境差、困难大的情况下,一点也不忽视对白迪老人的服侍。
——品楚家。旧房与白迪家相邻,新房往山上移后,与旧房相距1公里山路,始终关心照顾白迪老人,从未怠慢。
——扎江家。全家务农,有老有小,家里的第一罐茶、第一块肉、第一碗饭、最好的菜肴,首先送给白迪老人。
白迪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而藏家八善的善行义举在绵延的生活中点滴积累,升华为人间大爱,潺潺流淌在迪庆高原广袤大地上,滋润着人间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