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直
其实,把送温暖送到位,做到精准并不难,这其中没有多大的科技含量,不用组织专业人员攻关。做到像我们逢年过节或出远门回来给亲人带礼物那样,稍微用心一下就足够了。
“送温暖”在我们这个国度从来就不是个独立的动词,它更主要的含义是政府与组织的“政治行为”。见到这个词,我的眼前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些官员或近似于官员的企业、公司领导,由部下引领着,身后工作人员抬着米,拎着油,抱着被,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说不上浩浩荡荡也是前呼后拥,有录像、照相、录音跟着。即便我这样描述不准,但送温暖就是给基层的贫困户送去节日的问候,这个问候的主要内容就是送去礼物。
可不知别人冷暖的送温暖,就没了温暖,就像雨后送伞,不过是一种失去意义的形式。比如日前陕西宝鸡市岐山县蒲村镇鲁家庄村年过七旬的残疾人孙老汉,在享受镇政府统一发放的残疾人福利“温暖”时,竟然是超短裙和超短裤。这样的尴尬让孙老汉顿时没了温暖。岐山县委宣传部获悉此事后解释说:镇政府是代爱心企业家捐赠的,系企业行为,蒲村镇、村负责人已登门与当事人面对面沟通此事。
多亏这个企业没送女性的内衣、内裤、卫生巾,要是人家企业是给农村妇女送去的温暖,我们的地方政府看也不看就送给了孙老汉,不知道那是啥样的“喜剧”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政府就是舍不得“花架子”。花架子的好处在哪里呢?不操心、不费力,用一个模式就可以一当十。就像送温暖为什么爱送米面油呢?因为永远不会出错,就连送医送药都难做到“精准”,除非你只送“去痛片”。
党中央对今后的扶贫工作一再要求做到“精准”绝对是把准了我们扶贫工作存在着的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如果这次给孙老汉送去的不是超短裙与超短裤,是大棉袄、二棉裤,那么,这一次的形式主义的送温暖就会上升到“精准扶贫”的高度了。
其实,把送温暖送到位,做到精准并不难,这其中没有多大的科技含量,不用组织专业人员攻关。做到像我们逢年过节或出远门回来给亲人带礼物那样,稍微用心一下就足够了。当地的镇村干部如果打听一下孙老汉的实际情况,为瘫痪在床的老人送去一些“纸尿裤”,更会温暖一家人。
作为企业,人家送啥是没错的,就是生产麻将牌的企业也可以扶贫送温暖,但作为代表基层政府的官员,拿到企业的商品再去送给谁之前,就要先把自己的“心”装进去,装进自己的心了才有温暖,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爱抚人家的儿女。道理别看简单,做到也不容易,因为人的自私性决定了人做什么容易先想到“我”,“我”在做事,“我”要做好。扶贫、送温暖是组织行为,做事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组织让我做的,我要让组织满意,而不是我服务的对象满意。组织满意了,我就有了政绩,服务对象满不满意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扶贫的对象在政府眼里是一个群体,很少有人想到他们更是个体。如果我们送温暖改为基层领导、干部的个体对贫困对象的个体,帮到他脱贫为止,就精准多了。
这做法在有些地区正在实行,效果不错,因为个体对个体心贴近了,谁再糊弄着送温暖也容易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