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归族”过年为何怕回家

2016-02-29 15:29
人民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团圆年轻人回家

回家过年,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传统。对于那些“恐归族”来说,他们恐的并不是回家,而是因为现在的春节被一些亲情以外的东西所干扰,让简单的回家过年多了许多不必要的负累与包袱。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就意味着团聚,但是近年来,有个新名词几乎每逢春节就会被舆论关注,这就是“恐归族”。他们盼望春节,却又害怕回家,渴望团圆却又充满顾虑,徘徊在归与不归之间。

关于“恐归”,有人说是社会人口流动的产物、个人功利主义的体现,有人认为其反映的是中青年漂泊族“留不住又回不去”的窘境,也有人将“恐归”归咎于个人经济状况引发的心态问题。但其实“恐归族”所抗拒的,并非是对回家本身,而是在节假日回家所带来种种烦心事的折磨。

对许多辛苦在外的游子们来说,过年是一个既幸福又艰巨的时刻。

经济压力大

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六大城市的人群进行过年回家的调查,探寻很多人不愿回家或是不想回家过年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烦恼集中在车票、人情消费压力、路途遥远等客观因素上。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年关”的说法,说的就是春节在洋溢着浓浓年味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一些人在发愁,这原本就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恐归族”的这些烦恼,其实不仅是春节时的烦恼,也是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年轻人从步入社会之初就背负了巨大的压力,而到了春节等节日,这些压力更容易变成焦虑。

过年回家,不仅是路途上人被挤成纸片,连钱包也要来个大瘦身。根据某知名网站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近八成的网民表示,自己过年回家的花费已经超过了自己一个月以上的收入。其中花费在2000元以下的仅有25%,花费在2000元~10000元之间的占主流,得票率有59%,更有16%的网友表示回家一趟花费将在10000元以上。经济是回家过年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除了来回路费和年货的支出,春节一家团圆的兴奋感,正渐渐被一个叫做“红包”的东西所消磨,甚至产生恐惧感。正所谓,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很多地区的风俗都是越大手笔越好,一出手都是几百上千,的确会让一些工薪阶层吃不消。其实,过年给红包只是讨吉利,把新的一年的祝福和好运带给小孩,但是现实却演变成变相的拼财力、拼面子,给多了心疼,给少了面子过不去,实在是为难。

回家心情差

除经济问题外,专家认为,两代人价值观差异,对乡规民俗的日渐陌生也成为“恐归”的一大主因。

对于高中毕业离家到大城市求学工作的群体来说,个体主义驱使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需要、愿望和可能性,但父母观念较为传统,价值观以家庭为本位,习惯对孩子的事情行使决定权和指导权,这两种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后天建立起的一些观念、方式和习惯在家乡是行不通的。面对琐碎的审视,平日小心翼翼堆积起的海市蜃楼在现实面前瞬间崩塌。一位独立电影杂志的女编辑笑着说:“自以为是的活法和所谓的风尚,会让姑妈大姨笑掉大牙。”

特别是婚姻上的观念差异让年轻人倍感压力。近日发布的《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初婚年龄主要集中在22岁~28岁,男性晚婚(25岁及以后)的人群占63.3%,女性(23岁及以后)晚婚人群占83.1%。可见,大多数适婚青年对于结婚这件事的态度都是慢慢来。但是,家长们的传统观念却是希望孩子能早成家,于是不单是父母,连同七大姑八大姨也一起加入催婚队伍。

年轻人过年就像看一场以家庭为单位的相声大会:没对象的帮着催相亲,有男(女)朋友的催结婚,结婚没生娃的催生。其实,这所谓的关心,有时候会成为负担。甚至有人表示,过年回家相亲的压力堪比工作,情愿在公司加班也不愿回家听人唠叨。“春节回家,亲人组团催婚的场面我都可以预想出来。”“85后”浙江小伙张帅无奈地说,自己当前的工作、收入都不算稳定,感觉还不具备结婚的条件。因此,回避是自己应付亲人催婚的唯一方法。

另一方面,现代家庭对年轻人的期望都很高,而现实的生存环境不仅竞争激烈,而且收入低、消费高,年轻人极容易成为“月光族”“蚁族”。迫于这样的生活压力,不少年轻人会产生一种对身份的焦虑,在外打拼如果没做出成绩,就感觉没法向家人交代,不愿回家过年。此外,同龄群体因生活环境的改变其价值观也会产生断裂。在外发展的这部分群体与家乡朋友在观点、习惯、人生选择上产生分歧,但因曾经有相同的成长经历,“攀比”也避免不了。近年来,同学聚会、同乡聚会的话题越来越重视“现状”,不少人表示有压力。过去纯洁的相聚悄然变成了“炫富会”和“攀比会”。

调整心态早回家

回家过年,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传统。对于那些“恐归族”来说,他们恐的并不是回家,而是因为现在的春节被一些亲情以外的东西所干扰,让简单的回家过年多了许多不必要的负累与包袱。

“过年就是要团圆,没有孩子的节日不圆满。年轻人工作忙,平时对孩子的担忧,还希望借着过年这个机会好好沟通、纾解纾解。总要面对面聊聊情况,知道孩子做什么、想什么才放心得下。”儿子已在北京成家的刘女士说出了那些为子女生活状态牵肠挂肚的父母的心声,过年也给两辈人的沟通交流提供契机,盼团圆也是盼着与子女拉近心理距离。

繁重的人情负担、拥挤的交通人流、没完没了的各种聚会,让一颗疲惫的心变得更加疲惫。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很多旧的习俗虽然凸显了年味儿,却让很多人对于回家过年望而却步。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人文传统,将伴随我们永远走下去,如何延续好这一传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过好春节,如何更轻松地欢度春节,更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但应该考虑如何让春节传统与现代生活更加和谐,更应该考虑如何避免当下很多陋习污染春节这一美好的传统。

“年”应该是亲情的纽带,给人带来的应该是身心放松,而不是把人紧紧束缚起来,当成一种负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让“恐归族”迈出回家的脚步,还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让“年”回归到它最淳朴的本位。只有保持文明节俭的光荣传统,春节才能一年比一年更轻松,一年比一年更人性化;回家过年,才会成为快乐和文明的一次回归之旅。

猜你喜欢
团圆年轻人回家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团圆中秋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小团圆》是否有出版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