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国际:尽早瞄上95后

2016-02-29 16:00孔明明
博客天下 2016年4期

孔明明

1月8日,由日本推理小说作家岛田庄司的作品《夏天,19岁的肖像》改编的电影,在微博上首发了一支动画宣传视频。这支视频在“新浪电影”的微博账号上被转发十四万次多,其中95后粉丝占据了43.32%。

作为出品方的大盛国际创始人安晓芬提到这个成绩颇有些得意。跟以往影片的宣传方式不同,对《夏天,19岁的肖像》这部电影,安晓芬没有选择召开开机发布会,而是用动画小短片取而代之,“现在的年轻人都在网络上,他们可能在微博、朋友圈或者贴吧上,更多虚拟化一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适应90、95后观众。”

而这仅仅只是大盛国际未来图谋的其中一部电影。目前大盛国际还在开发中的大部分作品都瞄准了年轻人的市场——安晓芬的方式是先购买市场上有些名气的小说 IP,比如《浮生物语》、《五大贼王》等,再同步进行网剧、电视剧、电影开发,同时在拍摄时会起用一批95后“小鲜肉”。“我们未来的很多作品都会瞄准95后。”安晓芬说。

相较于未来两年雄心勃勃的规划和前两年的大动作频频,2015年大盛国际明显沉寂了很多。2013年,两部《小时代》用5000万的成本赚回8亿元的票房,年底,大盛国际宣布拿到宋城股份的投资,安晓芬和大盛国际在资本圈成为话题。但在2014年推出《钟馗伏魔》《我是女王》之后,安晓芬坦言,这两部电影都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钟馗伏魔》曾被安晓芬寄予了很大的野心。“这部电影从投资组合、演员、宣传等都很好,我当时想把钟馗作为打造中国超级英雄系列电影的基础,而捉鬼也是我很想开辟的新类型。”虽然寄望很高,但最后却被制作部分拖了后腿——制作公司由于时间太紧,将特效制作部分分包给了十几个公司,导致特效制作失常。即便如此,《钟馗伏魔》还是拿到了国内电影3D技术的最高奖。

“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全年,我反思了之前的经验教训,然后开始潜下心来创作了。”安晓芬说。

曾在新画面影业、星美传媒、时代经典先后担任要职的安晓芬,在2008年创办大盛国际之前,就已经这个行业待了差不多10年。除了涉猎了电影产业的全产业链外,从基层开始摸爬滚打的经验,让安晓芬抗压能力特别强:“我经历过很多成功,也经历过很多失败,所以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会太惊讶也不会太奇怪,这个时候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样去解决它。”

电影行业是人的行业。创业之初,安晓芬凭借前10年的人脉积累,成功制作和发行了《锦衣卫》《叶问2》两部电影,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挣了一些辛苦钱。”但在当时的安晓芬看来,如果大盛国际想往专业的制作公司发展,就要尽力摆脱大导演、大明星的限制,能够自己开发项目。因此,2011、2012年,大盛国际接连开发制作了《李献计历险记》《飞越疯人院》两部类型片的尝试,但实践证明,类型片不是那么容易成功,并且将前两年挣来的钱赔进去大半。

“那是我们公司最困难的两年,”安晓芬说,“但现在回头来看的话,那个时候的尝试是有必要的。尽管中间经历了很多起伏,但我们确实彻底摆脱了依赖于别人的现状,演变成了一个成熟和专业的制作公司。”

和其他公司不同的是,财务出身的安晓芬在制作电影时,有自己的一套风险评估和成本控制体系,“只要投入跟产出有80%以上把握的,我们就敢做这件事情。”在安晓芬看来,每一部电影在上映之前都有风险,但你需要把握自己能承受的损失,在这个前提下去不断地尝试和挑战新的类型。

在投入一部电影之前,安晓芬往往会根据请到的导演、编剧、演员确定预算,并把预算折算成票房,看看能够回收多少成本。通过保守的计算,如果支出和成本回收能够打平,安晓芬就认为这部电影风险是没有那么大的。当然,除此之外,还要看类型片的类型能否弥补导演、演员可能造成的缺憾。

在面对互联网有可能对传统制作公司带来的威胁问题上,安晓芬正在尝试搭建一个分发和收费的平台。在她看来,目前电影市场上仍然有80%的作品是亏损的,而这些作品在网络上基本都可以免费观看,而这样对电影版权人来说并不公平。在她的构想中,应该有一个平台能够通过分发收费的模式,让电影版权在网络上得到收益和保护。但她也知道,“改变一个模式需要很大的资金,所以这个平台目前还在潜伏状态”,等待在未来合适的机会推出。

在2013年拿到宋城股份的投资后,安晓芬曾计划打造一个“综合性电影集团”,但这个规划在实践中已经逐步被调整了。“像传统公司的发行模式会越来越被网络发行模式取代,因此2014年我们就停掉了,不想继续做无谓的扩张,而选择去跟一些有资源的公司合作;我自己投资了一家影院公司;艺人经纪这块,我们已经在布局了,目前主要的方式是培养新人。”对于大盛国际的定位,安晓芬仍然希望它是一家核心为制片、内容研发和艺人经纪的公司。

“你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硬拼,未来还是要看清楚自己的优势。”安晓芬希望在2016年,大盛能够用扎扎实实的作品去说话。

Q&A

《博客天下》:作为一个财务出身的电影人,您在风险评估和成本控制有自己的方法,这也是大盛在制作电影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能否讲下这其中的关键做法有哪些?

安晓芬:我觉得不管是电影文化产业里还是传统工业,既然是生意,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个算账的过程。这个算账可能包含你的投入是多少、你未来的产出是多少,在你投入之前是要计算清楚的。因为我是财务出身,这么多年也看了很多电影,经历了很多电影,在操盘电影的过程,对整个的成本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对于我来说,只要算得过账来,而且在类型上是符合市场的,那么我们觉得就是可以做的。我可能不会单纯地追求成本低,或者单纯地追求高成本,我们只要认为投入跟产出有80%的把握,就敢做这件事,但也不会说无限地去追求稳妥,因为在这个市场上,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

现在的市场上有很多投机者,各种钱都到这个行业里来,他们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行业,但对于我接触的投资者,我都会告诉他们,其实风险很大,如果你们没有做好赔的准备,就不要进来,然后把市场搅乱。我们自己是在这个行业里的,除了在做一个赚钱的生意之外,还有情结和热爱在里面,所以我们会更谨慎地看待这个行业,而且会更认真地去对待这个行业。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底线在,可能要出好的作品、要出良心上过得去的东西,否则再赚钱都不会做。

《博客天下》:您曾说过“中国的电影观众年轻化趋势明显,电影受众的观影习惯、购票方式,都在极大影响电影业的发行及营销方式。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电影营销方式更多元更复杂。”大盛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又做了哪些调整和改进?

安晓芬:从2008年开始,这个产业里头很多的宣传公司都应运而生,三两个人就组成一个宣传公司但是现在又跟2008年以后出现的这些情况不同,现在就是年轻人都在网络上,更多的虚拟化一些,这时宣传渠道又有不同。针对每一部电影的特点、不同的合作者也有不同的宣传营销模式,我们会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做宣传推广。你要根据你的不同作品、不同观众群来做你的宣传规划,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博客天下》:您如何看待 IP对电影市场的影响?大盛是如何参与争抢和制造 IP的过程的?

安晓芬:我是觉得对于 IP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第一,不能跟风;第二,不能像击鼓传花式的,接到哪个就是哪个,那样风险肯定是最大的。你要能善于发现,能够提早地把它拿到,如果说已经到很不可思议的边缘的时候,我个人会选择放弃,除非是一些特别大的资本,赔赚无所谓。但是我不会随意地去抬高这个市场,我觉得它会基本要在一个度之内。比如说,一个 IP几十万,一系列到千万,我觉得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是再高,我就觉得会有风险。另外,我觉得作为电影来讲,不管是原创还是 IP,只要是好东西,对于我们是一样的,但是有了一个 IP以后,宣传发行上会借势,商业成功上会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