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点以定向,择要点而叙例

2016-02-29 12:18毛连锋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郑振铎梁实秋真话

毛连锋

【素材呈现】

郑振铎翻译并出版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后,反响不错,但梁实秋不以为然,他写了一篇文章——《读郑振铎的<飞鸟集>》,指出“仅前十首译诗就有四处误译”。此外,《飞鸟集》共有326首诗,而郑振铎只译了其中的250多首,梁实秋认为:“一本诗集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不该因为译者的兴趣和能力的关系,便被东割西裂”,“我们可以说这位选译家不忠于原集,因为他译出来的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不是原著诗集之本来面目” 。

郑振铎有何反应呢?晚年的梁实秋写有《旧笺拾零》一文,引用了郑振铎给他的几封信,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实秋先生:十一月五日的来信,已经拜读了。我非常感谢你的这种忠实的态度。我的朋友虽多,但大都是很粗心的,很少有时间去校读我的稿子的,只有你常常赐教,这是我永不能忘记你的好意的。我愿意以你为平生第一个益友!……我向你认罪,当你的评《飞鸟集》译文出来时,我以为你是故意挑战的一个敌人。但我的性情是愤怒只在一时的,无论什么人的责备,当初听时是很生气的,细想了一下,便心平气和,常常的自责了……不管你当时做此文的动机如何,然而我已受你的益处不少,至少已对于许多读者,更正了好些错误。实秋,我是如何的感谢你啊!”

郑振铎比梁实秋大两岁,但他能拉得下面子。听到批评,不但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及时迅速地反躬自省。其实,这跟君子之风无关,完全是出于对学问的敬畏。后来,郑振铎的《文学大纲》要出单行本,还约请梁实秋给自己校阅部分稿子,同时向梁实秋约稿,让他为自己主办的《小说月报》撰稿。梁实秋对他的批评,语言刻不刻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确推动了郑振铎的进步。

【素材解析】

这是一则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经典素材。素材的核心是郑振铎如何对待梁实秋的批评。在运用时,可以从郑振铎与梁实秋两个角度挖掘其丰富的内涵。

从郑振铎角度切入素材我们可以作如下解读:从其对待梁实秋批评的反应,可以确立“要善待他人的批评”“感谢批评,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等观点;从其根据批评更正自己的错误的角度,可以得出“要善于反躬自省”的观点;从其能够善待梁实秋批评的原因看,可以确定“胸怀”“修养”等写作话题;从其以梁实秋为第一益友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交友”的写作主题;从其能拉下面子听比自己小两岁的梁实秋的批评这一角度看,我们可以分析“什么才是有面子”这一主题,从而确立“他人诚恳的批评不会让自己丢脸,善待批评才会更有面子”的观点。

从梁实秋角度切入素材我们可以作如下解读:从其给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提批评意见的行为看,可以确立“人要敢于讲真话”的观点;从其批评郑振铎的原因看,可以确立“要有勇气”“敬畏学问”等观点;从其批评郑振铎而得到感谢的角度看,此素材可以论证“如何给他人提意见”“如何批评”等话题,可以确立“提意见要真诚”“批评要有理有据”等观点。

【缘材说法】

事实胜于雄辩,例证法是我们写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要将一则素材转化为事实论据,关键要学会引述事例。“据观点以定向,择要点而叙例”,要求我们在引述事例时要做到:

一要有目标方向性。一则内涵丰富的材料,论证不同的观点,引述事例就要根据不同的论点适时做到“定向”,即转述的重心要向既定的论点积极靠拢倾斜。

二要有选择性。就是引述事例时要选择与论点有关系的要点。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概括性,在引述事例时,我们不能够面面俱到,而应该选择那些与观点联系紧密的细节,加以整合运用,以突出论证的重点。

那么,如何在叙例中体现“方向性”与“选择性”呢?下面我们结合语段分析:

段落一:论证“做人要有宽厚胸怀”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唯有大胸怀,方能有大学问、大境界、大人生。面对梁实秋对他反响不错的译作《飞鸟集》尖锐的批评,郑振铎没有一味视梁实秋为向自己挑战的敌人,而是将其引以为平生的第一益友;没有视梁实秋为自己的对手,而是约请其做自己《文学大纲》单行本的校阅;更没有对梁实秋打击报复,而是让梁实秋为自己主办的《小说月报》撰稿。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气度?古人云:惟宽可容人,惟厚可载物。郑振铎用行动向我们昭示:人要有宽厚的胸怀,方能创造出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人生事业。

段落二:论证“要有勇气讲真话”

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由此可见,要说一句真话,非有百倍的勇气不可。面对比自己大两岁的郑振铎,面对大家都叫好的郑振铎的译作,梁实秋没有犹豫,没有退缩,而是尖锐地指出译作错误百出,指出译作脱离了原著的本来面目,指出译作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我敬佩梁实秋对学问的求实精神,但我更敬佩他敢于将真话说出的勇气。在这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哲学大肆流行的时代,这种敢说真话的精神尤为珍贵,这种讲真话的勇气更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勇气讲真话,我相信,社会风气必将为之一变,社会必定弊绝风清。

段落三:论证“要善待他人的批评”

真正的勇士并不只能直面人生的挫折与黑暗,更应该能够直面他人的批评,从批评中汲取自己成长的力量。郑振铎就是这样的一位勇士。面对梁实秋对自己的译作《飞鸟集》“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仅前十首译诗就有四处误译”的批评指责,他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反躬自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修改,并真诚感谢梁实秋。郑振铎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诸多建树,难道不是因为他这种善待批评、勇于自改的人生态度吗?善待批评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他人的话语中获得进步的力量,才能将他人的批评化作自己通往成功的便桥。

这三个段落都是对前面所呈现的素材的灵活化用,分析其中叙例部分,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引述事例的方法:

⒈要适当变换表述的对象。一则素材有多个人物,也就有多个立论的角度。观点涉及到哪个人物,在叙例时,表述的主体就应该是这个人物的言行。如段落一中赞扬的是郑振铎的宽厚胸襟,叙例时就以郑振铎为主语;同样,段落二中我们赞扬的是梁实秋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叙述的主体就是梁实秋。这样就能保证事例的集中性,确保论证的针对性。

⒉要适当变化表述的侧重点。如段落一与段落三事例表述主体都是郑振铎的事例,但是因为论证的观点不一样,在事例相近的情况下,为了切近观点,叙例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段落一论证的观点是“做人要有宽厚胸怀”,叙例的侧重点就是郑振铎如何对待给自己提意见的梁实秋,重在体现郑振铎宽厚待人的态度;段落三论证的观点是“要善待他人的批评”,叙例的侧重点在郑振铎如何对待他人批评这件事,重在体现郑振铎对批评这件事的态度。

⒊要适当镶嵌关键词句。在叙述事例时,运用一些能够暗示论点、揭示话题的词句。如段落一中为体现郑振铎的宽厚胸怀用的三个“没有”句,段落二中为体现梁实秋的勇气用的两个“面对”与“没有犹豫,没有退缩”两个“没有”,段落三中的“没有暴跳如雷”与“感谢”等。这些词句的运用,体现了写作者的主观情感,暗扣了观点,使事例更切合观点,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根据论点确定叙例的方向,根据论点选择事例的侧重点,在写作时灵活机智,巧妙调整,那么一则意蕴丰富的素材就可以论证多个不同的论点,可以运用到多篇文章之中,我们就能达到素材积累运用的效益最大化。

【素材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上面所讲的方法,根据提示,任选一个观点叙述事例。

高尔基是当年苏联文学的泰斗,跨越新旧时代的传奇人物,走到哪儿都是被人拥围。他操办了苏联的作家协会,又是文学创作第一人,威望大得不得了。他主要是写小说,但是深深爱诗。我们可能没有看到过高尔基的诗,只看过他的一个故事,这与诗有关。原来这个老头在家里写了好多的诗,只是不好意思拿给人看。有一次忍不住,就交给当年正在诗坛走红的马雅可夫斯基,就是那个写阶梯诗的、很狂妄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看着看着,就忘了面前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物,竟然气不打一处来,斥责说,这个句子怎么能这样写?这写的是什么东西!不行!不行!话说得不留余地,批评得毫不留情。

马雅可夫斯基说着,对方一点声音都没有,抬头一看,这才发现高尔基正用大拇指抹着眼泪。老人呜呜地哭了,绝望了。这是羞愧的眼泪,绝望的眼泪,是“命里八尺,难求一丈”的眼泪。

【素材解析】这则素材内涵丰富,从高尔基与马雅可夫斯基两个人物角度切入解读,我们可以提取出 “羞愧”“面对他人的批评”“长处与短处”“面对权威泰斗”“敢于说真话”“痴迷”等其适用的论证话题。

【语段示例】

⒈痴迷忘我,才会有所成就

“痴于艺者技必良,痴于书者文必工。”蒲松龄的话告诉我们,人要有所成就,就要有痴迷忘我的精神。痴迷,是热爱的极致,是态度专一的顶点。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阅读高尔基创作的诗歌,一下子沉浸到诗歌创作的世界中去了,忘记了面前的高尔基是文学泰斗,忘记了高尔基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传奇人物,竟然毫不留情面地将高尔基的诗批评得一无是处,直至高尔基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真淳的“忘记”啊!这不正是马雅可夫斯基对诗歌痴迷的写照吗?难道不正是因为这种痴迷,才让马雅可夫斯基步着阶梯诗走向苏联文学的顶峰的吗?

叙例点拨:语段抓住了材料中“忘记”这一个细节,叙例时为突出观点,只选取了马雅可夫斯基的行为,将“忘记”这一细节放大,用两个“忘记了”句子突出马雅可夫斯基对诗歌的痴迷,很好地切合了观点。

猜你喜欢
郑振铎梁实秋真话
十二点钟
梁实秋谈付出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郑振铎炒股
真话都可以写吗
没留神
郑振铎与冯孟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