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鸽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从网络传播看暴雨舆情
李彦鸽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进入7月以来,湖北、安徽、湖南等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天气,连续的暴雨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灾情,网络舆情更是发展得热火朝天,各大社交平台也接连被灾情和舆情刷屏。本文主要从网络传播中传播者身份、传播范围、传播效果和网民自身把关等方面来分析在暴雨事件后舆情火爆的原因。
舆情;网络传播;把关理论
一般认为,网络传播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依托互联网的网络新闻从一开始就有着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鲜明特征,如信息海量性、交流互动性、发布迅捷性和检索方便性等。[1]在网络传播时代,人们的观点可以更好地得到表达,对于热点事件也会有更多的讨论和意见,如果不对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舆论进行适当的疏导,则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影响正常的信息传递和社会秩序。暴雨事件后,对灾情的及时报道能够给人们准确的信息以应对灾情,促使人们及早防御,因此对灾情的报道必不可少。此次灾情发生后舆情也同样火爆,因此本文主要从网络传播的几个方面来分析舆情发展为何如此广泛,各大社交平台舆情引爆背后又隐含着怎样的网络传播特点。
网络是一个虚拟环境,在各大社交平台中的网络传播身份具有匿名性,这就导致个体可以进行角色的自由选择和转换。且现在对于网络空间中言论的立法也并不健全,这就使得网络传播者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基于此,网络传播内容较为随意且无规律,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网民情绪的宣泄。网络空间中传播者身份的相对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2]更能够使得他们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意见。
网络言论的表达可以使他们把对现实灾情的恐惧转移到网络中来。在此次暴雨事件中,前期媒体未对安徽灾情进行报道时,网民就是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来发布自我观点的,体现了人们对于安徽暴雨的恐惧。同时,由于官方对此言论应对的不及时,导致谣言的出现和蔓延,出现了类似“安徽是国家默认的长江泄洪处,而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优劣造成的”等言论。
网络使得人们的交流范围扩大,人们可以不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这些交流对象的来源也更加广泛。可以说,网络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也打破了固有群体的限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3]这就为公众舆论的出现提供了必备的土壤。
在此次暴雨事件中,人们不仅可以对自己身边的情形和环境进行观察,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观看整个暴雨事件以及暴雨事件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带来的危害。而在此次暴雨事件中,同样受灾严重的湖北和安徽却受到媒体不同报道程度的对待,也充分体现了网络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同时,媒体对安徽和湖北灾情的不同报道程度的意见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共鸣,网民在网络平台发表共同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导致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般而言,网络传播效果是由传播活动所引起的受众在情感、认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效果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被预测,传播效果往往是开放的、难以控制的。并且因为受众在网络传播中获得了较大的主动权,他们在信息生产流程和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受众的参与使得双方的互动更加明显,也导致了一个较为复杂的传播过程;同时,在网络中,人们所发表的观点和意见都因为互联网的海量空间而聚集在一起,使得每个网民都能公开地观看这些已经被发表的意见,从而进行网络群体的聚合,产生共同的群体合意。
在充满群体合意的社交平台中,会产生一种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的压力,即群体压力。这样的社会心理会导致更多的人发表同质的意见,而排斥那些拥有不同意见的人发声,出现网络传播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在暴雨这一事件中,人们的关注点从对灾情的报道逐渐转移到对媒体不报道安徽灾情事件的不满,且对安徽媒体的不满情绪愈发严重,在社交平台上对安徽媒体的集中批评也充分体现了这点。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的,主要是指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4]把关人不仅仅局限于媒体及媒体从业者,在网络传播中,网民也可以是把关人。这不仅意味着网民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绕开某些政府或网站的把关关卡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而且也意味着他们对别人来说也可能成为一种具有把关作用的引导者。
正如彭兰老师在《网络传播学》一书中所说:网民在博客中发布内容时,是需要经过选择与思考的,这个过程是一种把关;网民在论坛中转发帖子,也是有选择地进行内容的再传播,这也是一种把关行为。暴雨事件中,网民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发表的意见都是经过了筛选和把关的。而这种把关又会促使形成关于这一看法的集中讨论,从而引发媒体对这一现象的重视,进行新一轮的媒体的把关。因此在此次暴雨事件中,网民们集中对安徽媒体的不满以及对湖北暴雨灾情的看法也充分体现了网民有意识的把关过程。
因为网络传播的种种特点,网络舆情的发展更为迅速和复杂,而又因为网民自身的把关现象和网络群体中群体压力的存在,舆情的发展可以受到一些把关和限制。因而在舆情发展时,政府及媒体要更加注重网络传播的特点,同受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向受众传递真实的信息,进行合理合适的引导,以避免和制止舆论谣言的肆意传播和扩散。
[1]李其平.网络传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理论建设,2007 (06):1.
[2]彭兰.现阶段中国网民典型特征研究[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09:3.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8.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1.
G206
A
1674-8883(2016)16-03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