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明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 深圳 518034)
试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
张文明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 深圳 518034)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有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应该坚持科学扬弃、全民参与、文化共享等基本原则。现代科技的力量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一条重要路径,它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表现方式的丰富,有利于中华文化资源的开掘,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
传统文化;科技;转型
中华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相互联系的器物、制度及思想观念等”。[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种场合的讲话中,频频提到中华传统文化,要求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更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下,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是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看不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及“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贬低与破坏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依然存在,使得许多公众从骨子里依然看不起也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平时不注意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于原有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而今天的文化土壤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或其他器物、事物对现代人来说确实非常陌生了,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教育和学习又没有跟上,因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看不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解决“看不懂”的问题,让公众能看懂中华传统文化。路径很多,比如我们可以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使公众能够直接看懂中华传统文化。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应该努力实现现代转型,适应当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土壤,让更多的人看得到也看得懂,这样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到了现代,需要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转换,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滋润炎黄子孙、凝聚华夏子孙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命脉。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几千年延续不绝,其原因在于几千年来它能够根据中华民族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充实和发展自己。时至今天,我们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必须让中华传统文化适应当下的时代要求,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更新、充实和发展,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才能不断增强其生命力。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表现形式或充实进新的时代内涵,将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最终又会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我们今天谈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自然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和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主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现代转型,使其有机融入当代的文化,才能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也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
(一)坚持科学扬弃的原则
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扬弃,是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明确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4]2013年,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5]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但是也有历史糟粕。坚持科学扬弃的原则,就是要剔除历史糟粕,继承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二)坚持全民参与的原则
人们在谈到中华传统文化转型的问题时,会专注于文化精英的力量,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只能依靠他们,而往往忽视甚至忽略群众的力量。诚然,文化精英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力量当然不容忽视,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异常丰富,仅仅依靠文化精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也是难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成功现代转型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有时必须依靠当地的群众,才能发掘和保存,然后才能谈得上现代化的转型。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既要重视文化精英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也要坚持全民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从而更好地实现现代转型。
(三)坚持文化共享的原则
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靠谁、为了谁,这往往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民,最终也是为了人民。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转型后,必然会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坚持文化共享的原则,即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成果必须为人民所共享。
当然,我们所说的文化共享不仅仅是中国国内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共享,文化共享应该是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共享。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后,要能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分享。鲁迅先生也说过:“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成功转型后的中华传统文化坚持为世界所共享,一方面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更有利于本身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先进科学的元素,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科技的发展对文化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数字化科技出现后,文化的生产方式、存储方式、表现方式、传播方式、传承方式以及体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与文化正在深度融合,从而催生出全新的文化产业样态。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型,也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
(一)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是以人为载体的活体文化,由于现代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的改变,已经难以找到合适的继承人。随着老一辈文化传承者的逝去,这些传统文化门类也将随之消亡。但是,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对这些艺术样态进行全程记录,如一些民间的戏曲、舞蹈、音乐或者民族性的史诗传说等,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以影像的表现形式保存下来。对于一些实体文物、建筑群、文化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依靠现代科技进行修复或建博物馆进行原地保护以外,也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加以拍摄,建成数字博物馆。总之,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可以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影像的形式得以延续,而不至于失传,也方便后人的观摩和学习。
(二)现代科技与中华传统文化表现方式的丰富
中华传统文化除了以实物形式的表现方式存在以外,更多的是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而这些文化典籍中的古文字晦涩艰深,即使专业人士都难以阅读。对普通大众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使得普通大众缺乏欣赏的兴趣。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变中华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和样态,让普罗大众能够用视觉、听觉、触觉甚至于味觉来立体化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并尽可能地实现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互动,从而引起大众的兴趣,更好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推广。
(三)现代传媒科技与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掘
传媒文化借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从而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借助媒介文化品牌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甚至于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也是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成功转型的一条重要路径。目前,人们熟悉的《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系列电视连续剧,还有《舌尖上的中国》《百家讲坛》《中国记忆》等系列电视品牌文化栏目,这些已经堪称品牌的文化节目,实质上就是借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才能做得成功。当然,借助这些品牌文化节目,人们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目前,我国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掘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远远不够。国外文化产业和品牌的重点领域集中在技术含量高、创意含量高的电视、电影、网游、动漫等方面,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被国外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日本网游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利用,美国制作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片也充分地利用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这些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工作提出了挑战,但是也能促使我们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四)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
传统的文化产业大多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难以实现标准化的生产,力量分散、规模过小、产量较低以及质量难以保证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特点。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成为可能。比如传统陶瓷窑烧制陶瓷文化产品,有着“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而且传统的煤烧法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烧制时间长,合格成品率也低。在液化气烧窑、机械打制土坯、现代釉料配方等现代科技手段出现和使用后,传统陶瓷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空间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传统陶瓷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升级转型。与传统陶瓷文化产业类似,许多其他的传统文化产业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成功实现产业的现代转型,这不仅使得传统文化产业得以提升和发展,也有利于传统文化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
[1]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4.
[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D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3/28/c_119982831_2.htm,2014-03-28.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26/c1024-24463872.html,2014-02-26.
[4]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21/c1024-22635998.html,2013-08-21.
[5]习近平.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8/c_118339435_3.htm,2013-11-28.
G122
A
1674-8883(2016)16-0204-02
张文明,传媒专业博士,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