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热点解析难点 引领法治理性思维
——以实例浅议省级党报深度报道的议程设置及操作流程

2016-02-28 22:3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党报深度

张 珺

(重庆日报,重庆 401120)

直面热点解析难点引领法治理性思维
——以实例浅议省级党报深度报道的议程设置及操作流程

张 珺

(重庆日报,重庆 401120)

移动互联网的方兴未艾,让每一个手持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使用者都成为了潜在的“记者”:手持拍照录像功能的手机,收集视频和图像资料,编辑简短文字,然后再上传至社交媒体,一个人就走完了一个媒体的全部“流程”。这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扪心自问,作为纸媒的记者,尤其是党报记者,其生产的新闻产品核心竞争力在哪儿?其实就在于新闻产品的专业性、精细化以及稳定的产品质量。以这样的角度思考,进一步做强党报的深度报道,是党报工作者重塑党报形象的必然选择。

省级党报;深度报道

什么是深度报道?

学界对此有一定争议。按照《新闻传播学辞典》的解释,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它是党报的传统优势项目和内容核心产品。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党报的深度报道不但不能沉沦,反而更应该按照传播规律做强做大,以增强党报在“两个舆论场”的舆论影响力和引导能力。

省级党报是省市区党委的机关报,它的地位有别于中央党报和地市级党报,它的传播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省级行政单元内。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影响力也在向省域外拓展。如何搞好省级党报的深度报道,将流失的读者群重新争取回来,值得每一位党报工作者思考。本文将分析归纳笔者在重庆日报2015年、2016年所做的深度报道实际案例,对党报记者做好深度报道的规律性认识进行梳理。

一、紧贴舆论场热点事件,抢抓新闻第二落点

省级党报不光有机关报的属性,其本质上也是一张新闻纸,所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信息传播格局下,关注社会热点办报,始终是党报新闻工作者遵循的一大要点。因此,党报的深度报道一定要紧贴社会热点话题。而作为省级党报这么一张区域性的综合性日报,更需要抢抓新闻的第二落点,搭好“舆情便车”,使自己的生产内容对读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在当前的互联网舆论环境中,社会热点的最初形成和发酵,都是在网络中酝酿完成的。通过数以万计的评论和转发,在短时间内形成热度。作为省级党报,应积极应对,围绕热点积极回应读者的阅读需求。

进入2016年6月中旬,长江流域迎来了一轮持续的强降雨,导致长江流域沿线城市出现严重内涝。作为山地城市的重庆,也在6月24日的一场特大暴雨中出现了80余处积水路段。平原城市遇暴雨洪水不足为奇,为何山城也出现内涝?许多重庆市民对此产生了疑虑。围绕暴雨积水的热点,带着读者的问题,记者以《山地城市为何遇暴雨现内涝?——对主城地势低洼地带积水路段的调查》为题,对山城内涝现象予以重点报道。记者从现象入手,分别走访了一处老城区反复积水的路段,一处新建楼盘反复积水的路段,从现象入手,走访被淹群众,分析该路段屡次被淹的原因,找出城市排水设施在规划建设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正因报道及时、全面且客观地回应了群众的疑虑,而引发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2015年6月20日,南京街头一辆时速近200公里的宝马车将一辆马自达轿车撞散,导致马自达车内两人当场死亡。该起车祸视频曝光后,引来舆论对此事件的高度关注。记者关注这一事件的发酵和进展,以《如何堵住车速管理的“真空”》为题,提出城市车速管理普遍存在着“真空”,对于遵纪守法的其他交通参与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还提出了重庆市应该充分利用智能交通,加强城市车速的应急管理和临场处置。稿件充分利用了话题的热度,主动开展议程设置,体现了党报引领社会法治观念和理性思考的功能,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二、淡化“主题先行”传统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和理性思考

党报的深度报道,绝不是篇幅比消息长的传统通讯报道,更不是主题先行的、停留在侃侃而谈阶段的回顾成就式的综述报道。党报的深度报道应该讲究新闻性和可读性,是以吸引读者为目的,通过剖析问题来引发受众思考的党报“拳头产品”。所以,党报在确定深度报道的选题时,一定要摒弃宏大叙事的方式,选择读者真正感兴趣、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物和事件。通过深度报道的方式来满足受众对热点背后信息和观点抒发的需求。[1]

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报的深度报道,必须放弃“主题先行”的传统通讯模式,而是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和现实,以专业、理性、法治的分析报道,来赢得观点市场。

坚持问题导向,首先问题的涉及应该与社会大众利益息息相关,这样的问题才能引发读者的关注。比如,2016年盛夏,山城重庆开启“火炉”模式,太阳直射的户外温度高达40℃以上。记者就此对我市的户外空间遮阳设施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影响户外步行遮阳的几大因素:因道路开挖和增加商业设施导致行道树残缺,树荫存在缺口,人行天桥遮阳设施普遍缺乏,机动车与行人争抢人行道下的树荫……这些问题都暴露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记者通过采访,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改进措施,也引起了市政有关部门的关注,使得酷暑天气室外遮阳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次,党报的深度报道所涉及的问题还应该直面一些难以马上解决、意义却十分重大的社会治理深层次难题。比如2016年的“6·26”国际禁毒日前后,记者针对重庆市吸毒者戒毒康复和回归社会的难题,进行了调查走访。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吸毒者戒毒回归难,其一是“毒圈难离”,原有的圈子里总有毒友的诱惑和骚扰;其二是身体脱毒后缺乏后续照管,因为强制戒毒后的戒毒康复过程是在一个开敞式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没有专业力量引导、鼓励、照管,戒毒者很难依靠一己之力来抵御毒品的诱惑。记者以《为戒毒者搭建康复回归之“桥”》为题,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最终给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此稿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坚持新闻话题的民生视角,敢于监督敢于发声引领舆论

党报历来有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党报的深度报道,正是坚持了新闻的民生视角,才越发显得价值连城和难能可贵。面对群众的正当合法利益被侵蚀,党报义不容辞地要给予关注和呼吁。所以,具有建设性和民生视角的舆论监督,也是党报深度报道的重要形式。

2016年4月以来,重庆市按照公安部交管局统一部署,在交通违法处理环节中增加了人脸识别、身份录入验证的环节,这直接导致了交通违法处理的效率降低,驾驶员和车主在执法窗口前排长队等问题,记者第一时间关注到这一现象,以《“刷脸卡”处理违章到底堵在了哪儿?》为题,对“刷脸卡”处理违章时,民警分散式地采集信息这种效率极低的方式进行了提示,提出了科学论证行政处罚行为的可行性、加快完善配套措施等一系列建议,稿件得到了分管副市长的批示,推动了相关配套工作的进度。

除开舆论监督,充满理性分析的解释性报道也应该成为党报深度报道的重要形式。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将个别的、割裂的、分散的信息还原到它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去,将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去。好的解释性报道在这方面能够发挥报纸的比较优势,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增添“后发制人”的优势。[2]2016年春运期间,一对母女在合肥乘坐高铁,母亲为女儿购买儿童票时发现,半价的儿童票“贵”了5元,而乘务员又未能给出准确解释。此事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舆论大都质疑铁路部门存在疏漏。针对这一热点,记者深入了解的有关情况发现,其实铁路的儿童票的确是成人票价的一半,但成人火车票价,往往是打过折的票价,所以出现了儿童票实际票价比成人实际票价一半要稍微多一点的情况。这就是热点背后的全部事实,为何引起了舆论的热议?记者冷静观察,这其实是源于公众对火车票定价机制不透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集体焦虑”。随后,记者以《半价儿童票,为何难以“半价”?——铁路儿童票价格争议背后的理性分析》为题,运用解释性报道的方式,对事件的事实进行了梳理分析,为铁路部门说了公道话,同时也向铁路部门提出了“以公开透明和市场化手段促旅客与铁路部门间协商沟通”的建议,稿件得到了铁路部门和读者的充分认可。综上所述,党报的深度报道必须坚持理性、客观、直面矛盾,梳理分析热点话题和现象,引领读者的法治思维和理性表达,才能在观点市场中占据不败之地,才能进一步巩固自己与新媒体竞争中的内容生产的绝对优势。

[1]吴永红,张旭初.做足做活深度报道,提升党报核心竞争力[J].新闻世界,2015(8):48-49.

[2]薛春燕.新时期《人民日报》深度报道研究——以“视点新闻”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2.

G212

A

1674-8883(2016)16-0194-02

张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传播学硕士,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猜你喜欢
党报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党报新年改版潮:立一个“内容品质化”的flag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