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虹蕾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浅论《永不瞑目》的电视剧改编
苏虹蕾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赵宝刚导演、海岩编剧的电视剧《永不瞑目》根据海岩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曾经获得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剧优秀奖的奖项,此外还获得过全国十佳制片人评选委员会颁布的“先进摄制组奖”等,电视剧更是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本文将从感情色彩上的改编、叙事艺术上的改编以及改编成功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浅论《永不瞑目》电视剧的改编。
《永不瞑目》;海岩;电视剧改编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影视文化凭借自身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形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文化的层面上来看,不管是主流文化,还是精英文化,都受到了影视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影视文化的媒介也凭借其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以及立体化艺术,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文学作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了缓解传统文学的尴尬处境,将文学作品融入影视创作之中,日益成为文学界、影视界关注的焦点。随之,一大波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登上荧屏。赵宝刚导演、海岩编剧的电视剧《永不瞑目》就是根据海岩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曾经获得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剧优秀奖的奖项,此外还获得过全国十佳制片人评选委员会颁布的“先进摄制组奖”等,电视剧更是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本文将从感情色彩上的改编、叙事艺术上的改编以及改编成功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浅论《永不瞑目》电视剧的改编。
观看电视剧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视剧所表现的剧情和情感贴近大众的生活,能够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而这也成为影视艺术创作的一大原则。
首先,小说在改编为电视剧《永不瞑目》的过程中,增添了更多的感情色彩,这成为电视剧改编的一大特色。当然,在增添感情色彩的过程中,电视剧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所添加的感情色彩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情感、道德等密切相关;第二,添加感情色彩需要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相一致,这样才能以感情为线索,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第三,只有主旋律类的感情色彩,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更快地融入市场之中。《永不瞑目》在改编上就考虑到了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电视剧讲述了年轻的大学生肖童,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帮助缉毒警察与贩毒分子极力周旋,最后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将贩毒分子绳之以法的故事。其在主题思想上融入了主旋律的色彩,增添了电视剧的艺术魅力。此外,通过主人公肖童与欧庆春、欧阳兰兰之间的情感纠葛,增添了电视剧的感情色彩。在电视剧中,既有肖童对爱情的执着以及逐渐凸显的社会责任感,又有为爱挣扎的欧庆春,还有为爱不顾一切的欧阳兰兰。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这些情感矛盾背后的人性渐渐凸显出来,不禁引发了观众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
其次,将“悲情”“苦情”色彩融入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也是增添影视作品魅力的有效手段。其一,在现实社会中,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工作、情感时,因为自己的不成熟,总会表现出更多的无奈、不安、 彷徨,对于生活中的矛盾也倍感无力,于是在审美上,充满悲情的东西更能引发青年群体的关注。其二,产生悲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而将这种过程展示在大众面前,更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感悟。其三,从情感层面上来分析,真正有过情感经历的人都明白,爱情往往开始是美好的,但注定要经历各种磨难,最终的归宿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但同时,爱情又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剧《永不瞑目》在改编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大众存在的这些矛盾心理,为电视剧设定了一个充满悲情的结局:为了自己的所爱,肖童出卖了欧阳兰兰,同时在面对欧阳兰兰时,又因为内疚选择了坦然面对死亡;对于欧庆春来说,她所获得的只是肖童永不瞑目的爱情,所以也只能将自己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美妙的故事从小说中被搬上银幕无疑深化了它的传播,而电视剧取材于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有助于对经典进行重新建构或解构,在丰富文本内涵的同时,也保障了电视剧在艺术和商业方面的价值,电视剧与小说之间完全可以擦出精彩的火花。
电视剧作为不同于小说的影视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即丰富多彩的画面、多样化的立体声音,这些都给观众带来了文本所不能产生的视觉享受和听觉享受。除此之外,在叙述美学上,电视剧和小说也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
首先,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在叙事上表现最突出的是“旁白”艺术手法的使用。旁白,从字面就可以理解,以“画外音”的形式来对某一人物或事件进行评说或者进行解说。电视剧《永不瞑目》就运用了旁白的叙述艺术,以一个剧情之外的叙述者的视角来进行叙述,既增添了剧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电视剧中关于大学生肖童和警花欧庆春的感情戏并不多,但是观众却能感受到二者的情感纠葛,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王志文的旁白。例如,电视剧第六集中王志文的一段旁白:“那两天欧庆春的心情似乎安稳下来,她确实没有想到这种三教九流的毒案居然会闯进一位清清朗朗的肖童,无论如何使她们的侦破触角有了深入的可能,尽管她现在还不能断定在六一六案山重水复的此刻,这位总是缠着她的大学生会不会成为一个柳暗花明的人。”这是在欧庆春成功说服肖童后,王志文的一段旁白,通过旁白的插入,达到了设置悬念的目的,引起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增加了观众对于故事情节的想象。
其次,从影视艺术的独特性来看,画面色彩的运用成为电视剧区别于小说的一大特点。影视艺术是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声音与画面的结合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普通文学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只有依托文字的表意功能,引发读者的想象,从而令读者获得想象中的画面。而电视剧则不同,凭借各类数字技术,其能够形象地表现各种各样的画面,从而展示在荧屏之上,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在将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中,画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色彩、色调的运用,则成为叙事的一大关键。色彩的运用可以真实地再现小说中的场景,色调的设置可以奠定整个剧情的总基调,为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营造特定的氛围,从而达到渲染环境的作用。在电视剧《永不瞑目》中,很多场景都选用了偏冷的色调来与主题思想相呼应:剧中的大学生肖童,为了爱和责任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方面,肖童为了爱甘愿承受各种苦难和牺牲;另一方面,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坚守卧底的身份和工作,又是何等的艰辛,而最终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的悲壮。偏冷色调的运用,更加凸显出肖童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为爱、责任感牺牲的精神。
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既需要以文本为基础,同时要融合编剧、导演、演员的特点。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掌握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市场的发展规律。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保证改编的成功。
首先,电视剧之所以能够超越文本形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叙述模式。一方面,电视剧作为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具备影视艺术的特点,能够通过结合视觉模式和听觉模式来形象、立体地展示人物形象、故事画面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另一方面,从叙事美学上来看,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反映大众的心声,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主题思想上,都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能够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在电视剧《永不瞑目》的叙述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贯穿剧情的道具设置:肖童之所以能够与欧庆春认识,是因为他接受了欧庆春未婚夫的角膜,也因此引出了肖童卷入警方与贩毒分子之间的战争。而在电视剧中,最后肖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又把角膜捐献给了另外一个青年。眼角膜成为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道具,成为所有故事情节发生的起源,同时也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角膜还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光明;角膜转给另一个年轻人,象征着光明的传承。此外,在突出电视剧主题思想上,它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毒品不除,永不瞑目”。
其次,从小说的内容上来看,海岩突破传统刑侦类小说创作特点的束缚,没有通过塑造高大的英雄人物形象,或者虚构一些比较艰难的案件作为文本创作的出发点,而是从侧面,采用小人物的叙述模式,来达到弘扬主旋律,展现公安缉毒人员的伟大与不平凡。在角色对叙事的意义上,无论是小说抑或电视剧,单一的角色只能表达某种符号意义,但是由于电视剧中的角色有数量上的限制,因此导演往往会尽量让一个角色承担起多重象征意义或叙事作用。例如,增加角色的戏份,对人物的性格进行改编等,这就导致电视剧在角色定位上的变异重构。与小说有所不同的是,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复杂,如电视剧中的大学生肖童,自私又现实,最初只是为了讨好“自己喜欢的人”才答应成为警方的卧底。从警方的视角上来看,肖童是善良的、未经世事的;从警察欧庆春的角度来看,肖童是高尚的、为爱而奉献的;而从毒贩女儿欧阳兰兰的视角上来看,肖童又是一个见异思迁、无情无义之人。在这多重视角之下,主人公肖童的形象便立体化地呈现在荧屏之上。同时,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尖锐的矛盾,人物形象也随之复杂化。当然,除了题材的选择、故事情节的改编在实现电视剧改编成功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改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其一,迎合市场需求,选择贴近大众生活的话题和内容,从而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其二,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投放时间;其三,采用恰当的营销策略,如选用有一定知名度的明星,提高电视剧的收视率,同时启用年轻演员,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可以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二者结合,有利于提高电视剧的收视率。此外,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将小说宣传与电视剧宣传相结合等。
总之,《永不瞑目》电视剧改编的成功,为电视剧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让优秀的小说以电视剧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不仅促进了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最大化地发挥了文学的社会价值,还实现了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的有机结合,成功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1] 齐萌.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挑战——海岩系列作品再解读[D].贵州师范大学,2005.
[2] 杨自如.赵宝刚电视剧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 邓英.“恋母情结”下的人格分裂——分析《永不瞑目》悲剧产生的必然性[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11):61-63.
J905
A
1674-8883(2016)22-0172-02
苏虹蕾(1982—),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