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盈,毛文明,季魏红,贾建敏,谢浩煌
(温州医科大学期刊社,浙江 温州325035)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随着采编系统的广泛采用,传统的邮寄或纸质送审的方式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邮件送审或者在线审稿。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需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最新的科技信息,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为稿件确定审稿专家,并充分调动审稿专家的积极性,是目前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本刊多年的审稿管理工作实践和体会,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需对审稿专家库进行动态化管理,并提出了动态化管理的新见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为期刊审稿的专家由于疾病、退休、不再从事之前的相关研究等原因,不再适合继续为原期刊审稿,自然就退出了该期刊的审稿专家队伍。年长的审稿专家,多是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思考问题全面,能对稿件提出全面的建设性意见,但由于常身居要职,加之可能同时被聘为多种期刊的审稿专家,因而渐渐对审稿感觉力不从心,不能及时审稿,一拖再拖,甚至直接交由研究生审稿,导致审稿周期延长或审稿质量下降。年轻的审稿专家虽知识和经验不及老专家,但其知识结构合理,英语、计算机和统计学水平普遍较高,对当前研究动态的把握比较准确,相较老专家更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期刊审稿工作。李晓[1]通过问卷调查探讨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40岁以下的专家审稿质量最好,优秀率为 56.3%。因此审稿专家库需适时进行更新,及时剔除不适合的,并纳入相对年轻的专家。
随着科技的更新日新月异,原有的学科进一步分化或交叉融合,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显然,之前依据学科专业划分建立的审稿专家库满足不了当今期刊的审稿要求,审稿专家的遴选不准确问题逐渐凸显。例如,同是研究屈光矫正术的审稿专家,有些专长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而有些专长于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送审时如果仅根据专家的学科和专业,而对专家负责的基金项目、最近的研究成果一无所知的话,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的。如果因选择存在偏差,专家不熟悉所审论文领域主动退回稿件只是稍微延长评审周期,或是专家勉为其难对论文进行评审,可能会出现外行审内行的现象,严重影响对论文质量的客观评价[2]。因此,为保证审稿质量,需及时补充和更新审稿专家库。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类型网络数据库收集的资料越来越完善。CNKI、万方、维普、SpringerLink、SCI数据库等国内外网络数据库几乎都收录了各个领域的论文。编辑可通过主题、题名、关键词等检索词从数据库中找到与待审稿件相关联的论文,从论文中了解作者的职称、单位、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及E-mail等个人信息,从而添加合适的审稿专家。
是稿件的研究基础、论据支持,参考文献的作者与待审稿件的作者往往是“小同行”。因此,编辑即使不具备专业背景,也可以准确地在参考文献的作者中为待审稿件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3]。另外,综述是对特定的专题搜集、查询大量文献资料后经过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一般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往往能反映某研究领域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4]。所以除待审稿件的参考文献外,编辑完全可以从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的作者中选择到合适的审稿专家,以扩充审稿专家库。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通过检测稿件与已发表文献的重复率,来校验作者的学术不端、学术诚信行为以及稿件的创新性。在“互联网+”时代,该系统已成为期刊编辑对稿件进行初审时查新查重的重要检测软件。AMLC系统拥有海量的数据比对库资源,不仅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在检测结果中隐藏了候选审稿专家的线索,通过对相似文献溯源,筛选作者、通信作者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导师作为审稿专家[5]。
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RCID)通过建立一个集中的名称标识符注册表,为每一位注册者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类似于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或其他的永久学术标识符[6],同时通过开放、透明的链接机制与现行通用的其他责任者唯一标识系统相链接[7],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跨学科、研究部门、国界进行交流,是研究者与研究的连接枢纽。通过指导或帮助期刊投稿者及审稿专家库中的所有评审专家填写个人科研信息,注册ORCID并适时进行更新。编辑部可以收集投稿者的ORCID并评估作者之前已申请的课题、发表的论文,根据科研信息寻找潜在的评审专家,从而扩充和更新审稿专家库。
在“互联网+”时代,学术信息交流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为了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往往会在互联网上建立个人主页或课题组主页,并直接附上已发表的论文全文。编辑可直接在Baidu、Sougou、Google学术搜索等搜索引擎中检索稿件相关的中英文主题词、关键词,进入专家主页,深入了解其目前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从而确认其是否可作为期刊的审稿专家。
审稿专家是通过对稿件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影响稿件质量的,保证审稿专家队伍的完整性、准确性、新颖性及时效性,是保证审稿质量的关键[8]。但审稿质量难以量化,因此需要根据编辑部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审稿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应包括:①对待审稿的认真程度。审稿专家应该热爱审稿工作,具有高度的促进知识传播、文化积累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敷衍了事,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根据自己的好恶偏执来筛选和判定稿件[9]。②审稿质量。这是审稿评价机制中最重要的项目。影响审稿专家审稿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是否对材料提出补充意见,是否对试验条件提出补充意见,是否对研究设计提出意见,是否对统计学方法、检验方法提出意见,是否对结果提出补充意见,是否对讨论或结论部分提出建设性意见等[8]。③审稿周期。审稿专家应根据期刊的要求及时对稿件进行评审,如因各种原因暂时不能审稿的,应及时告知编辑部另选专家,以免延误审稿时间。
根据以上审稿评价内容,编辑部在每次收到专家的审稿意见后,及时对审稿情况进行评价。对于无故拖延审稿时间,评审意见过于简单或不够中肯,未能指出稿件中明显错误及审稿评价差的审稿专家,予慎用或淘汰。而对于那些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审稿质量较高,审稿速度快的年轻审稿专家,编辑应积极与他们互动,使之逐渐成为期刊的主要审稿力量。
编辑应提高初审能力,对于表达不规范、论文写作较差的稿件要求作者适当返修,使稿件达到要求后再送审,这会有助于审稿专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稿件学术质量的评审上,从而提高审稿积极性和审稿效率。另外编辑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送审时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待审稿件的内容与专家的研究方向越接近,专家评审的热情就越高,评审意见也就越中肯,刊发的论文质量就会越高。
在“互联网+”时代,编辑部可通过期刊的网站、公众微信平台及投审稿系统与审稿专家紧密联系。如通过期刊的公众微信平台不定期地将本刊的相关信息(专题预告、稿源情况、工作进度、取得的进步等)推送给各审稿专家,征求专家对办刊的意见与建议等。不管是邮件送审还是采编系统送审,稿件送出去后,均应及时与专家保持联系,以确认专家是否已准确收到。
另外,编辑部应通过各种新媒体在节假日及时送上对审稿专家的祝福,增强与审稿专家的互动,以获得专家对期刊的关注和认可[10]。
对大多数审稿专家而言,花费时间与精力为期刊审稿并不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而是将其视为荣誉与学术地位的象征,因此除按时发放审稿费外,编辑部要考虑非物质方面的奖励如给审稿专家颁发聘书,评选优秀审稿专家并予公布等。同时,为感谢审稿专家对期刊的信任与支持,各编辑部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专家适当的优惠待遇如:审稿专家作为作者之一的录用稿件在下一年度中免收一篇稿件的版面费,或在下一年度中录用的优秀稿件予优先发表。
审稿质量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对审稿专家库的合理管理是提高审稿质量的保证之一。在“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优势对审稿专家库进行动态化管理,以时时扩充和更新专家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以充分调动审稿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稿质量,推动期刊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晓.影响科技期刊论文专家审稿质量的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69-1372.
[2]周沫,王维朗.科技期刊同行评审专家与编辑的博弈[J].编辑学报,2013,25(3):214-216.
[3]刘潇.利用参考文献查寻审稿人的优势及注意事项[J].编辑学报,2013,25(4):384-385.
[4] 双子.文献综述[EB/OL].[2011-05-29].http://www.hudong.com/wiki/%E6%96%87%E7%8C%AE%E7%BB%BC%E8%BF%B0.
[5]边书京,陆文昌,张志钰,等.利用AMLC检测结果遴选审稿专家的实践[J].编辑学报,2015,27(6):567-568.
[6]孙红,万绍华.ORCID:数字化背景下专业人员的学术身份证[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8):191-192, 213.
[7]刘润达,王运红.开放研究人员及贡献者唯一标识(ORCID)概述[J].情报科学,2013,31(11):86-90.
[8]李云霞.加强审稿专家队伍的动态管理——《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的实践[J].编辑学报,2005,17(1):66-67.
[9]益西巴珍.吐故纳新:审稿专家队伍持续建设的措施[J].编辑学报,2008,20(6):526-528.
[10] 吴淑金.网络化时代科技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组建与管理[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