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应强化读者服务意识

2016-02-28 11:11:34叶颖玫
学报编辑论丛 2016年0期
关键词:办刊刊物学术期刊

叶颖玫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福建 厦门361005)

读者是出版物的阅读者,是出版物所承载和传递的文化信息的最终受体。“为读者服务”,是叶圣陶先生编辑思想的核心[1],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对编辑的职业目标做了最本质的概括。作为文化的选择者和知识的二传手,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编撰出有新意、有参考价值、有指导意义的书籍刊物,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2]。为读者服务,可以说是编辑工作价值的最大体现,是编辑工作实现社会效益的最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读者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期刊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据统计,我国的期刊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不足千家,迅速地发展到了2015年的近万家,期刊的营销已从编方市场转向了读方市场。在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期刊编辑深刻地体会到“读者是期刊的生命之源、万事之本”[3],读者服务意识日渐强化。

然而,相较于其他期刊编辑,学术期刊编辑整体上存在着读者服务意识不足及“重作者、轻读者” “目无读者、闭眼办刊”的现象[4]。读者服务意识的缺位,是与编辑基本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操守相违背的,同时也制约了学术期刊长足良性的发展。

1 学术期刊读者服务意识弱化的原因

学术期刊是区别于一般杂志类期刊的一个特殊的期刊种类,其刊物的自身特点、独特的办刊机制以及特殊的评价体系是学术期刊整体读者服务意识弱化的重要原因。

首先,学术期刊有其自身鲜明的刊物特点。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学术期刊是一个展示了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成果的平台。这一刊物特点使得学术期刊编辑容易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作者是上帝”的想法,认为学术期刊最重要是为作者服务。学术期刊往往在作者服务方面高度重视,从约稿、投稿、审稿、编稿、甚至退稿等各个环节做好作者服务工作。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对于办好学术期刊是非常必要的,是值得肯定和坚持的。但学术期刊不能因此就忽略了对读者的服务。只有读者才是学术期刊最终的受众和服务对象。这种“重作者、轻读者”的思想观念必须改变。

其次,学术期刊的办刊机制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是由主办单位直接拨付的,而订刊客户往往是图书馆、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等,较少个人读者订阅。在这样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办刊机制下,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一般刊物赖以生存的读者订阅量和期刊经济效益就显得无足轻重,读者也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非利益相关者。由此,学术期刊或多或少滋生了“办好办坏一个样”的不良心态,更谈不上读者服务意识的加强。同时,这也滋生了学术期刊编辑的惰性,束缚了学术期刊编辑服务意识的发展[5]。更有甚者,个别学术期刊为了经济利益收取版面费的行为,更是对读者利益的漠视和侵犯。

再次,学术期刊有一套独立于一般期刊评价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相关评价机构通过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学科影响指标、来源文献数量、转摘率等多项指标对学术期刊的刊物影响力及刊物质量进行评价排名[6]。不可否认,这种指标性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把期刊质量和影响力这些抽象、隐性的概念通过量化的方式客观、具体地表现出来,具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这种客观、刚性的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将服务质量和读者需求满意程度等柔性指标纳入评价范围,而评价机构的相关评价也无法完全反映出一线读者的需求满意程度[7]。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术期刊为了追求评价排名,一味迎合评价机构的口味,从而忽略了刊物最终受众和服务——读者的需求。

2 强化学术期刊读者服务意识的途径

读者是出版物生存的根本,强化“为读者服务”的意识绝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结合学术期刊的办刊特点以及编辑工作的基本流程,主要可以从如下途径强化学术期刊的读者服务意识。

2.1 明确“为读者服务”的认识,转变服务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办刊机制、学术评价机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学术期刊“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淡薄。要强化学术期刊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明确“为读者服务”这一基本认识。读者是学术期刊的第一服务对象,也是学术期刊所承载的学术信息最终的接受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期刊必须完全是为读者服务的。在明确“为读者服务”这一认识的同时,学术期刊还需转变服务观念。传统的“发刊即服务” “单纯给予式”的观念已经与现代服务意识格格不入,取而代之的应是“全程服务”的理念。学术期刊必须将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延伸拓展,贯穿于期刊发刊前、发刊中以及发刊后的全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为读者服务”的理念确实落实到期刊日常的具体工作中,而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

2.2 杜绝学术不端,甄选优质稿件

文化选择者是编辑这一职业特定的职业角色定位,编辑通过专业的判断和甄别,把筛选过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广大的文化消费群体[7]。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的编辑更是位于知识选择的一线人员,如何做好读者的“知识守门员”是编辑强化读者服务意识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术期刊编辑首先要做的是“去伪存真”,为读者剔除各种学术不端文章。当前,受各种功利因素的驱使,一些作者来稿存在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8]。为维护学术的尊严和读者的权益,学术期刊编辑应对这类学术不端行为严密防范,借助数据库以及相关查重软件等进行甄别剔除。其次,学术期刊编辑要“择优而取”,要提高自身学术素养,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以及学术研究热点,为读者挑选出高水平的学术文章,将优质的学术文化传递给读者。

2.3 提高编校质量,发行高品质刊物

印刷发行的刊物是学术期刊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物质载体。刊物编校质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术期刊编辑应在编辑、校对、发行过程中坚持严肃、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努力提高编校质量,降低所刊发文章的差错率。众所周知,编辑校对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为读者服务的理念体现在编辑人员的点滴劳动中。如论文摘要的精炼摘编就能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一篇学术论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合理的关键词的选择,则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搜索阅读,更别说文章行文的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此外,从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出发,还应致力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栏目设置的合理性、排版的美观等。学术期刊不仅仅是要创办合格规范的刊物,更要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刊物。

2.4 增加刊物传播途径,开拓读者阅读渠道

作为文化信息的受众,读者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信息的输入,知识的接受。因此,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学术期刊的发刊绝不是其为读者服务的终点。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纸质阅读正逐渐为电子阅读所取代。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方便其阅读,学术期刊应顺应这一新的趋势,增加刊物传播途径,开拓读者阅读渠道。当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学术网刊的发行等都为读者提供了区别于传统纸质媒介的更为便捷高效的阅读途径。学术期刊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渠道对所刊发的文章做介绍推送,进一步为读者拓宽了阅读的渠道。

2.5 做好发刊后的跟踪,加强与读者交流

办刊物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项长期的浩大工程。学术期刊还需做好发刊后的跟踪工作。通过追踪论文评价指标、搜集读者意见以及同行评价,对所刊发的文章做跟踪和信息反馈工作,并及时分析总结。同时,还应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等活动创造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机会,倾听读者意见。这些反馈信息和读者意见将有助于学术期刊在日后的办刊过程中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为读者服务。

3 结 束 语

当前,学术期刊屡受诟病,整体上处于发展的瓶颈期。落伍的思想观念桎梏了学术期刊的发展,其社会效益难以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如前所述,读者是出版物的生命之源,学术期刊编辑读者服务意识的强化,树立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无疑能为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开辟新的思路,也是广大学术期刊编辑努力的方向。

[1]时群.“为读者服务”思想对现代编辑的启示[J].新闻窗,2014(6):35-36.

[2]夏登武,刘庆颖.解读现代编辑的服务理念[J].编辑科学,2004(1):24-27.

[3]朱四光.新形势下期刊编辑应强化服务意识[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4):299-301.

[4]刘建宏.论编辑工作的服务职能[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79-80.

[5]任汴.论高校学报编辑的服务意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3):145-146.

[6]卢妙清.核心期刊编辑更应强化服务意识[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4(2):101-104.

[7]孙立华,金顺爱.高校学报编辑提升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及策略[J].大众科技,2009(3):187-188.

[8]徐国红.解读高校学报编辑的服务意识[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114-117.

猜你喜欢
办刊刊物学术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刊物贺词
飞天(2020年10期)2020-10-26 02:23:39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系列刊物介绍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我最喜欢的刊物
快乐语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4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