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祯,吴领叶
(1.上海大学《中国运筹学会会刊》编辑部,上海200444;2.上海大学《运筹学学报》编辑部,上海200444)
科技期刊记录、体现和传播各类科技信息,积极有效地推动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据统计,在我国现有的4 900多种科技期刊中,其中仅有4%为英文科技期刊[1],并且只有120多种为SCI收录期刊[5]。科技期刊的质量是由编辑的素质和能力所决定的[3]。一般来说,中文版编辑需要1~2年熟悉基本编辑业务,而英文版编辑则需要2~3年,若需掌握编辑业务则需要更长的时间[7]。青年编辑作为期刊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拥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责任心对于编辑职业是至关重要的,是青年编辑今后专业工作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编辑出版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文化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编辑筛选、加工后所生产出的文章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透着编辑的政治思想和导向。这也意味着社会成员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这些思想[2]。所以,拥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和良好的政治素养是作为一名编辑的首要条件。科技期刊虽然很少会涉及重大的政治性问题,但是作为向国内外宣传国家科技发展成果的期刊,只有在遵守国家的政策方针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条件之下,编辑才能更好地为期刊挑选符合国家政策和期刊要求的优秀稿件。这些都是青年编辑在正式接触文字处理工作之前必须做好的心理建设,也是一切编辑业务工作的根本。
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对于每天需要认真阅读成千上万文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几乎相同的枯燥的文字加工处理工作的编辑,就更加需要拥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篇稿件从最初被选中到最后的发表,在这过程中编辑倾注了自己许多心血。青年编辑需要充分理解“为人做嫁衣”的编辑行业的传统精神。
编辑工作需要超常的耐心和细心,刚从高校毕业或刚踏入社会没多久的青年编辑会有些不适应甚至有些却步。在这种情况下,青年编辑需要静下心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理解做一行爱一行的道理,只有热爱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中[3]。除此之外,在挑选稿件环节中,青年编辑应本着对作者、读者和期刊负责的精神,一切以稿件内容质量为准,拒绝任何的人情稿和关系稿。
作为一名编辑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固然重要,但是编辑始终是一个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业务能力的工作。作为初入编辑行业的青年编辑,对于行业的各方面都处于摸索和学习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编辑专业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
青年编辑应注意向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的老编辑们虚心学习、请教。在工作中碰到专业性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必须勇于发问请教,这样才能逐渐积累编辑经验。除了编辑部内的学习之外,期刊社作为一个大集体也有很多其他部门的优秀人才值得青年编辑学习的。编辑是一个从文字加工到排版出版都会涉及的职业,青年编辑应该对出版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更快地上手工作以及对编辑行业有一定的认识。期刊社是一个大集体,青年编辑还应该向不同的编辑部甚至不同部门的老师们学习。
以上海大学期刊社为例,社内拥有多达13个期刊编辑部,青年编辑在遇到编校或者文字处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向不同编辑部的老编辑们请教,学习不同期刊不同编辑的处理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优解决方案。上海大学期刊社十分注重对于青年编辑人才培养。2009年起,期刊社与学校科技处、研究生工作党委、人文社科处等合作搭建了“上大期刊屋”公共交流平台。此平台主要服务于校内外学者、青年教师、在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科研工作。期刊社内的青年编辑也会积极参与“上大期刊屋”的活动中,在为广大学者服务的同时,青年编辑既能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又开拓了科研视野。
编辑部、期刊社的内部资源虽然便于青年编辑获取并且充分利用,但是这些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青年编辑必须放远眼光,投入整个编辑行业的大环境,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全面发展。青年编辑很少数是从高校的编辑专业毕业的,大多是从不同专业领域毕业的[6]。在刚接触编辑这个行业时,对于编辑的专业知识、国家的出版政策和编辑流程等是十分缺乏和不完善的,甚至对于编辑最基本的概念都并不熟悉。这时,青年编辑需要参加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的各类培训来充实自己的编辑业务知识与编辑同行进行交流、相互学习。此外,在参加各类培训时也能及时了解编辑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这样青年编辑对于自己所处行业的动态也能及时得到了解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为作者、读者服务。
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提供给青年编辑许多有利于职业发展的机会来增加专业知识和提升业务能力,但这对青年编辑职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青年编辑也需要自己在平时工作中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增值。
作为英文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必须掌握英文和专业两方面的知识。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毕业的青年编辑都有一定的英文水平,但是,在高校里所学的英文知识对于编校和文字处理是远远不够的。编辑是一项对于文字加工十分严谨和讲究的工作,必须有驾驭文字的能力[3]。稿件的编校水平通常和编辑的文字驾驭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高校里所学的英文知识对于编校和文字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青年编辑在平时十分注意科技期刊中的英文用词。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发表的大多为学术论文,在文字使用方面有其自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科技期刊里经常会运用到一些十分生僻的专业性英文词汇,这就需要青年编辑平时多用心、多积累。遇到专业词汇可以查阅相关专业词典,例如数学相关的科技期刊可以查阅英汉数学词汇,这样就可以更精确地知道一些数学专有名词在英文科技期刊的正确使用方式。虽然老编辑可以把多年的编辑经验传授给青年编辑,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青年编辑要学会由被动变主动,在平时工作中善于总结和积累,努力学习,加快进入工作状态。无论是词汇还是编校中遇到的文字处理问题都可以记录在一本属于自己的记录本中,在一篇文章完成编校工作后可以把出现在文中的编校问题和如何修改都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编辑工作本,这积累的过程就是青年编辑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过程。
除了文字和学术专业之外,作为英文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也需要了解国际办刊和出版模式。以《中国运筹学会会刊》为例,文章录用后由Springer公司负责排版后,再由编辑部完成三校一读工作。Springer排版公司有统一的排版格式,但是有些格式并不符合国内出版要求。期刊编辑经过与海外排版人员多次沟通后,制定了一份既符合Springer排版公司模式又符合中国出版要求的期刊专有排版格式。所以在这编校过程中,青年编辑不仅要熟知国内出版要求也需要对国外的出版模式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有利于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
对于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来说,除了掌握编辑相关业务能力之外,丰富和增长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青年编辑多为高校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虽然在各自专业领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并不能只满足于现状。科技期刊中发表的学术论文多为在此领域的专家学者所作,内容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面对这些时青年编辑现有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所以,青年编辑必须加强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对于英文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来说,可以通过阅读英文专业书丰富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其次,可以通过参加专业领域的各类讲座和会议来了解行业内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编辑工作表面上是跟文字文章打交道,其实还需要和作者、编委、审稿专家等交流。参加讲座和会议的都是专业领域内的相关专家和学者,青年编辑可向各位专家学者虚心讨教,这也有利于今后的约稿、邀请审稿人等编辑工作。
在一个多数纸媒被多媒体取代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下,编辑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为人做嫁衣”的“裁缝”了。现如今,作为中坚力量的青年编辑应该勇于争做具有创造力的“高级服装设计师”[8]。想要成为一位有创造力的编辑就必须借助日益发展的科技力量,期刊数字化和信息化是未来期刊乃至整个编辑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平时的编辑工作流程中如收稿、审稿、排版、校对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电脑,所以熟悉各类编辑相关的电脑程序和投审稿平台是青年编辑能够上手编辑工作的首要任务。青年编辑们一般对于电脑的运用和网络的应用并不陌生,但是要做到学精学通还需要在平时工作中积累经验,此外可以参加各类电脑相关培训班或者由投审稿系统建立公司所开设的专门培训班来加强自己的技术能力。以《中国运筹学会会刊》为例,投审稿系统采用的是Editorial Manager系统。除了系统为全英文系统外,很多操作方式和界面与国内很多投审稿系统是完全不同的。在Springer每年举行的期刊年会中,Editorial Manager系统负责人都会为合作期刊的编辑们进行系统操作方面的讲解和培训。青年编辑在增强编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必须精通投审稿系统的使用。
如今,多数海外期刊以发表电子版为主,甚至有些期刊以电子版发行完全取代了传统纸质发行。以《中国运筹学会会刊》为例,期刊与Springer公司合作以发表电子版为主,纸质版多数作为赠送专家或参会推广。对于期刊平时的推广,Springer公司会每期进行邮件推送。但是只靠Springer推送来宣传是不够的,编辑部成员对期刊发表的所有文章进行分类,并有针对性地邮件推送给相关学者。除此之外,在期刊改版主页上,将所有论文分为四个领域出版,网站还将主题相同的论文结成虚拟专辑。
随着信息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电脑已经不是唯一一个可以交流、发布信息的工具了,手机已渐渐成为人们交流工作的工具之一。越来越多的期刊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来和作者、读者、审稿人等沟通交流。这就需要青年编辑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上海大学期刊社为例,除了有期刊社为主体的公众号之外,社内 13种期刊都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多数微信公众号是由编辑部的青年编辑来负责。为了符合编辑行业发展趋势和培养青年编辑,上海大学期刊社2015年成立了期刊社信息化研究团队,团队由13个编辑部内青年编辑组成。团队成立以来,通过头脑风暴、讨论会、参加讲座和调研等方式对于微信、网页改版、按需出版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不仅为青年编辑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可能,还能使青年编辑更好地融入期刊社、融入编辑行业。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学信息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期刊品质的高低。作为编辑行业中生力军的青年编辑,无论是在自身道德素养、工作责任心方面,还是在编辑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方面必须全面发展,努力提升自我价值,为期刊的发展、编辑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胡永近,刘睿.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现状及发展思考[J].编辑之友,2015(6):31-34.
[2]苏娟.编辑政治意识与国家文化安全[J].国际安全研究,2008(1):63-67.
[3]王建青.对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素质的思考[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2):142-144.
[4]李磊.加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素质的培养[J].编辑学报,2011,23(S1):137-138.
[5]张建军.科技期刊群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873-875.
[6]单凝,赵立芹,韩啸,等.提高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能力的思考[M]//学报编辑论丛(2012).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196-199.
[7]林松清.做好英文版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之感悟[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4):126-129.
[8]陈春勇.新形势对编辑人才的要求[C]//编辑人才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0.